有時過慣了城市里嘈雜的生活,回趟老家已然是一種獨特的放松方式。在城市里車水馬龍,鄉(xiāng)村生活顯得充滿了煙火味。再深入一點就到了“山居秋暝”的意境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還有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寫下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像是香茶又如醇酒,細品即如癡如醉,所以深山的隱居生活,不知不覺成為了多數(shù)人的理想。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fā)展,隱居世外這種生活方式變得日漸遙遠。可更多人由于都市的快節(jié)奏和壓迫的生活,對隱居生活充滿向往。
其實從古至今,“隱士派”一直都沒有間斷,不管是流行隱居的古代還是成為小眾文化的現(xiàn)代,一直都有人摒棄世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假隱士
有些人隱居是為了理想生活,有些人同樣也是為了“理想”,他們打著“隱居避世”的稱號到處博眼球,尋一個看起來像是深山小屋的地方,找來舊破的桌椅板凳,拍照片拍視頻上傳,輕輕松松大賺特賺。
說起來仿佛也不違法,但抓住眾人向往的心理做文章,手段確實卑鄙。
隨著自媒體、短視頻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假隱士出現(xiàn)了。他們靠消費大家的理想化掙錢,有種“我正在過你想要的生活”的感覺,大多數(shù)年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生活壓力,看到隱居深山的輕松愜意,就是瘋狂點贊。
沒有人去分辨什么,所以這些人總會坐享其成。更有甚者,號稱救濟扶貧籌募捐的,集資起來錢全進了自己的腰包,這種是完全可以構(gòu)成詐騙罪了。
這也是人性的可怕之處,人心哪里軟弱就會被人利用,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用這種骯臟手段單純的表演,真正避世的隱者還是有的,但他們也用實際生活告訴我們,深山隱居,遠比我們想象的艱難。
終南望余雪
許多人都對終南山“未見其人,先聞其名”,不管是從古代各個詩人的精粹里,還是作家金庸先生的筆下,終南山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
它又名太乙山,是南北大陸板塊碰撞后拼合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是南北生態(tài)氣候的分界線,“壽比南山”就出自這里。
終南山還是我們國家的AAAA級景區(qū),在《左傳》里也有“九州之險”之稱,位于陜西的秦嶺山脈中段,和西安之南。
所以對于這座“明星山”,好多人慕名而來,而更有一直心生向往的人直接在這里開始隱居生活。隱居的人不少,能留下的卻真是少數(shù)。
攝影師祥子便是少數(shù)之一,23歲那年,一位好友約她到終南山游玩,她卻對這里一見傾心,用祥子的話說,終南山好像一直在這里等她一樣,像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年輕的她開始了她的全新隱居生活。
避世容易隱居難
據(jù)祥子透露,白天時才會回到山里,晚上都住在村莊里,不是深山的不方便勸退了她,而是猖狂的盜賊。像古時候一樣,深山老林里正是強盜們最得意的天下,由于多次失竊,甚至有一次家中還被洗劫一空,出于安全考慮,祥子晚上就住在村莊里。
雖然是在隱居,但她仍能用拍下的照片獲得收入。山中的生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容易,沒有水電,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一時間要我們斷掉這些,仿佛也是一大難關(guān)。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得住,走好幾公里去打水,自己種田翻地,很多平常用到的便利品都要通過自己來制作。
最主要的,還是在隱居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收入,隨著隱居文化的崛起,終南山也不再是一塊供人們修仙的“仙地”,這里也開始收房租,貴的地方甚至能收到幾萬-幾十萬塊。
所以若非有固定的經(jīng)濟來源和意志力超群,還是應該先經(jīng)過一段時間自我訓練再談隱居。
青年逃難隱士
隨著隱居的實踐者增多,這種生活方式也逐漸走紅,越來越多的90后開始效仿。大家避世的原因都各異,有的是想逃避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是背負了太多工作或家庭壓力,鮮少有真正想要避世,渴望安然的生活的。
比如26歲的青年魏超,2016年剛過,他來到終南山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或許是渴望田園詩派鼻祖陶淵明的生活,“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北阕饬艘粋€破舊的找地方,房租每月只要200塊,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講價到了150塊。
住了兩個月后,魏超的父親和姨夫循著找來,與他發(fā)生了很大的沖突,父親踹了他一腳,說是家里養(yǎng)了他這么多年,他卻從未回報,不好好上班,卻鉆到山里生活。
魏超沒有和父親正面反駁,父親好像習慣了對他大打出手,魏超十歲時曾被父親失手打斷一條肋骨,這么多年仿佛也已經(jīng)習慣了下來,只是與父親的關(guān)系似乎從未親近。
最終父親沒能帶走他,魏超的姨夫不忍心,臨走時給他留下一些錢。在山上的日子魏超過得很充實,每天都去采蒲公英回來做茶,把以前心心念念的《本草綱目》也讀了一遍,其實魏超并不是完全沒有打算,他想以中醫(yī)為以后的事業(yè),認為這是一種歷久彌新、老而彌堅的事業(yè)和學問。
初來時魏超每天下午都去后山的道觀聽課,他還有過當?shù)朗康南敕?,但道觀里為了避免年輕人們的沖動,讓家里開很多證明才能通過申請,魏超只得作罷。
修仙半途返
魏超經(jīng)常去聽一些講中醫(yī)、國學、佛教道教等課程,后來房東再與魏超閑談,魏超談起了他的打算,他想將所學都凝聚成一本書,并且要先讀完《道德經(jīng)》、《淮南子》、《黃帝內(nèi)經(jīng)》等等。
空有一腔抱負,實則魏超并不怎么勤奮,后來天氣冷了,姨夫留下來的錢也花完了,魏超又不愿意出去掙錢,整日把自己悶在屋里。
后來房東再去看他時,魏超早已大變模樣,胡子長長了,精神萎靡,房間凌亂不堪,見狀房東連忙給魏超父親打電話。父親趕來看到如此場景也為之咋舌,換了語氣勸他回家,此時的魏超接近精神崩潰,只是喃喃道:“不想回家,不想上班?!?/p>
在百般勸說下,最終接走了魏超,這個以避世修仙為目的來隱居的年輕人,最終半途而返。
其實這條路是讓他走絕了,隱居的生活要配上自律的人格才能堅持,僅僅是生活失意就躲進山里逃避的,生活自律性也差,必然在山里生存不了多久的。
小結(jié):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著進山修行的旗號逃避生活,其實不管是哪種生活方式,都沒有逃避這一說,來到山里也同樣要面對種種難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來到山里也未必能克服下去。
隱居是一種生活方式,孔子講:“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可見避世不是隨隨便便就避的,古來哪個隱者不是有真材實料的賢者呢?
如果真的做到心里清凈,閉門即是深山,現(xiàn)代的年輕人太過于心浮氣躁,生活是等價的,想要獲得什么都需要付出,并不是在山里躲著就能躲掉需要面對的問題,弄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內(nèi)心,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