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上,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它獨立于二王帖學體系之外,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比較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理解其內(nèi)涵。這種書法作品自覺地拋棄了小情小調(diào)的抒寫方式,而是以無比強大的內(nèi)心塑造出了“責任、擔當、雄強、剛毅”等書法品格,如同黃鐘大呂、華岳高峰般,振聾發(fā)聵,凈化心靈。這種書風源于鐘鼎,形成于漢魏,經(jīng)過了顏真卿、魯公、黃山谷、傅山等書法大家的自覺追求,達到了清中期伊秉綬的頂峰,令人嘆為觀止。伊秉綬的《錄晉書》二幅作品正是這種書風的代表。
伊秉綬(1751-1815),字組似、墨卿,號默庵,出生于福建汀洲,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拜戴聯(lián)奎為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后任惠州知府。由于與其上級直隸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fā)生爭執(zhí),被謫戍軍臺,昭雪后升任揚州知府。伊秉綬以“廉吏善政”而聞名。嘉慶七年,伊秉綬54歲時,因父親去世,辭官回鄉(xiāng),數(shù)萬市民泣淚送別他。伊秉綬去世后,揚州人民敬仰他的高尚品德,在當?shù)氐摹叭t祠”(祭祀歐陽修、蘇東坡、王世禎三人)中并祀伊秉綬,改稱為“四賢祠”。
伊秉綬的父親伊朝棟于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出生,歷任刑部郎中、光祿寺卿,精研程朱之學,著有《南窗叢記》、《賜研齋集》等傳世之作。伊秉綬從小聰穎好學,承襲家族的學問傳統(tǒng),廣泛閱讀宋代儒學經(jīng)典。16歲進入寧化縣學,26歲參加鄉(xiāng)試,后受到名儒陰承方的指導,深入攻讀宋儒理學,同時專注于學習李榕村、蔡梁山、雷翠庭等著名儒家的理論。30歲那年(乾隆四十九年),他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在中進士榜中名列前茅,并決定留在北京。伊秉綬得到了大學士朱珪和紀曉嵐的賞識和器重,經(jīng)常拜訪太子傅朱珪的府邸,甚至有一段時間住在紀曉嵐的家里,為他的孫子授課。他還拜劉墉為師,向他學習書法,這位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對伊秉綬的藝術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伊秉綬的書法成就早已經(jīng)得到定論,并廣泛傳播流傳,從民國時期至今,出版社常常推出他的書法作品。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不妨到伊秉綬的故鄉(xiāng)汀洲寧化一探究竟,也許在平凡的家庭、鄉(xiāng)野小徑上,能夠偶然發(fā)現(xiàn)伊秉綬的真跡。畢竟,這里是他的故土。從他所創(chuàng)作的諸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擅長寫作大字的隸書風格,這種風格被評價為“愈大愈壯,氣勢恢宏”。伊秉綬的隸書作品多具有“方嚴、奇肆、寬博、恣縱”的特點。他的隸書筆畫平直,分布均勻,四邊充實,結體左右平均勻稱,形成了獨特的裝飾美術風格,沒有晚期漢隸的“蠶頭燕尾”習氣。他的隸書充滿了濃墨,墨色柔潤,烏亮如漆,筆畫光潔精細。他的行筆雄健有力,中畫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閣頌》、《張遷碑》、《衡方碑》等漢隸名碑的優(yōu)點,形成了自己嚴謹而不呆板、凝重而有韻致、夸張而合情理的隸書風格。此外,伊秉綬還精通繪畫、篆刻和詩文,并且在這些領域也有出色的表現(xiàn)。
伊秉綬的行楷書法具有獨特的個性,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長,表達自己的新意。他的行筆以隸法為基礎,同時融入了篆書和籀書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在字形上兼具魯公歐陽修的遺韻和自己的創(chuàng)新。評者們贊美他的行楷作品具有"兼收博取,自抒新意"的特點,字體遒勁妍美,收放自如,展現(xiàn)了極具個性的風格。
伊秉綬的書法作品中,尤以他的隸書和行楷最為著名。他早年曾臨寫唐代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以及著名的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小楷,顏真卿的大楷,甚至包括《蘭亭序》等名篇,這些都為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他在嘉慶三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作品《絕無人到處》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他獨特的風貌。到了嘉慶十年,他創(chuàng)作的行楷對聯(lián)《立腳怕隨流水轉,居心學到古人難》更是形成了他獨特的書法風格,被評價為"古拙逸宕,姿態(tài)橫生"。
伊秉綬不僅在書法上有卓越的成就,還以廉潔公正的官德而聞名。他曾擔任惠州知府,在嘉慶七年因父親去世而辭官回鄉(xiāng),數(shù)萬市民泣淚送別。他的廉潔善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慶七年,當?shù)厝藢⑺袨?三賢祠"(祀歐陽修、蘇東坡、王世禎)的祭祀對象,并將其改為"四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