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藝術界最負盛名的畫作之一,同時也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一幅畫像,與達·芬奇另一幅名畫《最后的晚餐》齊名,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
《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但主人公的真實身份存在爭論,比較流行的版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麗莎·喬宮多,她的幼子夭折后一直郁郁寡歡,這幅畫畫了4年,但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微笑卻是實實在在,迷人的微笑、嫵媚的微笑、神秘莫測的微笑。
正是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如此神秘莫測,自中世紀以來,有無數(shù)人為她而瘋狂癡迷,作為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鎮(zhèn)館三寶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年更有600多萬游客涌入盧浮宮,只為了能夠近距離觀察蒙娜麗莎的微笑,甚至只能遠遠地看一眼也足夠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一直以來都在對《蒙娜麗莎》解密,尋求探索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就比如說整幅畫都是按照黃金比例完成的,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幅畫,都會覺得非常自然。
《蒙娜麗莎》油畫長寬,也同樣采用了黃金分割,人采用黃金比,在蒙娜麗莎的臉上,每一個細節(jié)都嚴格遵照著黃金比例,人們發(fā)現(xiàn)她的比例全部都達到了1:1.618。
這要通過無數(shù)次計算才能得出來的最佳比例,但達·芬奇卻能做到,不得不稱贊他的繪畫技巧絕佳。尤其是微笑,五百多年來,人們都對蒙娜麗莎的微笑莫衷一是,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X光的照射下,整幅畫共融合了40多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這便是達·芬奇為何能把主要表現(xiàn)人笑容的眼角和嘴角畫得若隱若現(xiàn)的原因所在,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
2005年,盧浮宮公布了荷蘭一所大學用“情感識別軟件”分析得出的人物表情成分比例: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2009年,西班牙科學家通過神經(jīng)學和光學分析,認為微笑的差異是視覺誤差所致。
除此之外,相關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還發(fā)現(xiàn),在蒙娜麗莎的眼中,還藏有一些微小的符號,放大30倍,右眼當中藏有黑色的LV字樣,左眼字符比較模糊可能是CE,也有可能是BS,在畫作的橋拱上還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字72。
“LV”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姓名首字母的縮寫,但左眼的字母尚未探查清楚。畫中拱橋上的72被認為可能是年份1472,或者是和用數(shù)字命理解讀《圣經(jīng)》內容的“卡巴拉”有關,后者是一個探索造物主與宇宙奧秘之間關系的猶太經(jīng)典。
據(jù)英國《太陽報》報道,美國一名畫家宣稱破解了《蒙娜麗莎》畫作中隱藏了500年的秘密,在蒙娜麗莎頭部背景中有三只動物在徘徊,分別是獅子、猴子和水牛。他還發(fā)現(xiàn),在蒙娜麗莎的身體左側有一只類似鱷魚或蛇的動物。有學者認為:為何達芬奇將其隱藏起來呢,難道是在警示什么嗎?
時至今日,蒙娜麗莎的微笑仍舊被討論,但其中的重重謎團卻在這幾百年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破解這些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