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地圖分別是:
1.古羅馬帝國。代表人物:凱撒大帝
(亞歷山大帝國比羅馬帝國小,而且大多包括其中故未列舉)
2.神圣羅馬帝國。代表人物:查理曼大帝
3.阿拉伯帝國。代表人物:薩拉丁
4.蒙古帝國。代表人物:成吉思汗
5.法蘭西帝國。代表人物:拿破侖
6.第三神圣羅馬帝國。代表人物:希特勒
7.蘇聯(lián)。代表人物。斯大林
8.波斯帝國。代表人物:大流士一世
上樓三章圖分別是:
一。日不落帝國全盛時期版圖 代表人物 維多利亞女王
二。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圖 代表人物 克林頓
三。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殖民全圖 代表人物 哥倫布 (沒辦法,這家伙比國王還出名)
一,拜占庭帝國,代表人物:君士坦丁
二,匈奴帝國,代表人物:阿提拉
三,希臘馬其頓帝國,代表人物:亞歷山大
大英帝國輝煌史
從1756年至1763年,英法之間進行了為期7年之久的“七年戰(zhàn)爭”?!捌吣陸?zhàn)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戰(zhàn)線從歐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賓。在這次戰(zhàn)爭中,英國取得了最為重要的兩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捌吣陸?zhàn)爭”幾十年后,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北美獨立對大英帝國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此后加拿大的成長和英國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則顯示了英帝國更大的生命力。隨即,英國在西亞、非洲、美洲獲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太陽永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成功擴張一方面得益于其經(jīng)久不衰的海上霸權(quán),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工業(yè)革命。1860年前后,英國生產(chǎn)了全世界53%的鐵,50%的煤,消耗的現(xiàn)代能源是美國的5倍、法國的6倍、沙俄的155倍。英國占有全世界商業(yè)的1/5,全世界1/3的商船飄揚著大英帝國的旗幟。難怪英國經(jīng)濟學(xué)家杰文斯無比自豪地說:“北美和俄羅斯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和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 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洋洋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fēng)……”1805年10月,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中再次敗于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眼見從海上入侵英國已成泡影。英國軍隊在威靈頓的率領(lǐng)下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本土。1815年10月,他被流放到英國在南大西洋中的領(lǐng)地圣赫勒島。1821年,病死于此。 英國國徽 盾徽左上、右下兩部分圖案相同,三頭金色雄獅象征英格蘭。盾徽右上方點綴著鳶尾花的方框中的紅獅象征蘇格蘭。盾徽左下方的金色銀弦豎琴象征愛爾蘭。盾徽兩側(cè)分別侍立著一頭金色英國王獅和一頭銀色蘇格蘭獨角獸。一條嘉德勛章的藍色綏帶環(huán)繞盾徽上面銘刻著英國上層社會的一句格言"惡有惡報"。盾徽底部的白色絲帶上寫著英王的座右銘"神賜予我權(quán)力"。盾徽上端有一頂金銀鑲嵌的頭盔,頭盔上是帝國冠冕。
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 正式場合通常唱以下一段歌詞: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有時還多唱一段以下歌詞: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ever give us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大英帝國以征服者的身份傲視世界的全盛時期,統(tǒng)治的范圍也達到最大,除了本土之外,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也門、安曼、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以及非洲的埃及、蘇丹、黃金海岸(加納)、烏干達、索馬里、肯尼亞、尼亞薩蘭(馬拉維)、羅得西亞(贊比亞、津巴布韋)、貝專納(博茨瓦納)、南非、巴蘇陀蘭(萊索托)、斯威士蘭,拉丁美洲一些小國,還有遍布各大洋的島嶼,等等,堪稱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 大英帝國: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時,號稱“日不落帝國”,即大英帝國。新航路開辟后,英國不斷地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17—18世紀英國不僅在北美、亞洲、非洲等地建立了許多殖民地,而且又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等殖民強國,奪取了海上霸權(quán),搶奪了廣大殖民地。18世紀60年在國率先開始了工業(yè)革命,生產(chǎn)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新市場,于是,英國又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英國占領(lǐng)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占各國殖民地總面積的1/2,相當(dāng)于英國本土面積(30km 2)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達39350萬,相當(dāng)于英國人口(4650萬)的9倍,成為地跨五大洲的殖民大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的年代,凡是地圖上涂有粉紅顏色的地方都是大英帝國的領(lǐng)地,其領(lǐng)地總面積比本土面積大100余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大英帝國統(tǒng)治下的領(lǐng)土的總面積和人口總數(shù)都達到了全世界的?。這種帝國擴張達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頂峰。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的時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zhuǎn)折時期。英國開始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從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chǔ)。 戰(zhàn)勝“無敵艦隊”,確立海上霸權(quán).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的時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zhuǎn)折時期。英國開始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從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chǔ)。亨利八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戰(zhàn)艦的君主。在他執(zhí)政的時代,英國工匠將重炮安置在戰(zhàn)艦的貨艙里,在貨艙壁上設(shè)計了開合自如的炮門,解決了戰(zhàn)艦容易傾覆的問題,使“遠距離海戰(zhàn)”成為可能。 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鑒于英國國教無意歸順羅馬教廷,命令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558—1603在位)逐出教會,并命令當(dāng)時的西歐強國、以羅馬教會捍衛(wèi)者自居的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發(fā)動對英戰(zhàn)爭。但菲力二世正忙于與土耳其和荷蘭作戰(zhàn),無暇顧及英國,使英國贏得了寶貴的備戰(zhàn)時間。伊麗莎白女王一方面巧妙運用外交手腕與法國結(jié)成同盟,另外秘密支持荷蘭對西班牙的反抗。與此同時,女王著手重建海軍。她縱容海盜出身的約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蘭西斯·德雷克襲擊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運輸線,同時對霍金斯等人委以重任。 1584年,法國爆發(fā)王位繼承權(quán)戰(zhàn)爭,長期以來遏制西班牙的英法同盟瓦解;同年,英國盟友荷蘭執(zhí)政威廉遭西班牙刺客謀殺身亡,西班牙在與英國的戰(zhàn)略格局中占據(jù)了優(yōu)勢。為扭轉(zhuǎn)不利局面,切斷美洲殖民地向西班牙的供應(yīng),伊麗莎白女王派德雷克率19艘戰(zhàn)艦襲擊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另派軍隊前往荷蘭助戰(zhàn)。1588年7月,一支由130多艘戰(zhàn)艦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離開本土,襲擊英國。西班牙人為這支艦隊裝備了1100多門火炮,其中不少是可以發(fā)射50磅彈丸的重炮。 英國方面總共集結(jié)了197艘戰(zhàn)艦、1.6萬人和2000門火炮。盡管英國戰(zhàn)艦的噸位遠遜于西班牙戰(zhàn)艦,但英艦駕駛靈巧,適于在風(fēng)浪中穿行。更重要的是,英國戰(zhàn)艦上的士兵全是水手和炮手,英國艦隊有95%的火炮屬于遠程火炮,其統(tǒng)帥查理·霍華德上將不僅有卓越的組織才能,還虛心向“海盜式人物”德雷克、霍金斯請教。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緩慢航行。英軍使用18艘自殺炸藥船沖向西班牙艦隊,爆炸聲中,西班牙艦隊一片大亂。 英國皇家海軍特混艦隊則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火炮射程遠的優(yōu)勢,在西班牙人火炮的射程外襲擊“無敵艦隊”。就在英、西兩軍鏖戰(zhàn)之時,風(fēng)暴突然襲來,許多西班牙船只沉沒,最后回到西班牙的戰(zhàn)艦不足出發(fā)時的一半。后來,英國人在勝利勛章上銘刻了這樣一句話:“上帝鼓起大風(fēng),敵人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