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陳平皆為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在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兩人雖在出謀劃策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由于他們的出身、思想、經(jīng)歷、目的等方面的不同,所以最后的結(jié)局也不盡相同。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初政治家、軍事家,西漢開國元勛,史稱“漢初三杰”之一。生于陽翟(今禹州市),故居在城南張得鄉(xiāng)張得村。張良出身于貴族世家,他的父祖都是戰(zhàn)國時代韓國的重臣。所謂“五世相韓”,就是張良的父祖先后在韓國的五個君主時代,做“相”。張良在韓國沒有當(dāng)過官,投奔劉邦后,曾封為留候。
陳平(?~公元前178年),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連媳婦都娶不起),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小時候的陳平因為在里中社為宰,分肉食甚均,很受鄉(xiāng)里的稱贊。因為陳平的政治道路不是很順暢的。
兩個人在投奔劉邦的目的和過程上,存在很大的差別:
張良和陳平獲取智慧的途徑也是不同的。
張良是游到了下邳圯上,受到榖成山下“黃石公”饋贈的“一編書(太公兵法)”成為“王者師”的。而陳平則是“少時家貧,好讀書”,就是勤學(xué)苦讀的結(jié)果。
張良和陳平雖同屬道家思想體系,但是,兩個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很大的。道家淡泊名利、珍視生命的思想促使張良走上了歸隱之路。他運用辟谷、導(dǎo)引等道家養(yǎng)生方法自我修煉,達(dá)到了超凡脫俗的殊勝境界。
陳平以功封曲逆侯,在臨死之前說: “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fù)起,以吾多陰禍也。”然其后曾孫陳掌以衛(wèi)氏親貴戚,原得續(xù)封陳氏,然終不得??梢婈惼揭浴瓣幹\”所招致的“陰禍”是清楚的。他知道“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fù)起,(意為:我這一輩就不行了,也就到頭了,也不可能再興旺起來了)”陳平死后,謚為獻(xiàn)侯。
而張良則與之相反,盡是 “陽謀”,下邊我們剖析幾個事例:
鴻門宴,是劉邦入關(guān)后,第一次的風(fēng)險與考驗,也是劉邦生死存亡的第一個關(guān)鍵。這次危機,首先是張良力勸沛公“舍棄宮室、幃帳、狗馬、重寶、婦女”等奢侈享樂,還軍壩上,避免了軍力強大的項羽對劉邦的軍事打擊。是張良說服了好友項伯,處處保護劉邦、替劉邦說好話。也是他,以重金(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xiàn)項伯,使請漢中地。),宴中,是他使樊噲介入,與“意在沛公”的項莊對舞,保護了劉邦。最后離開時,是張良掩護了劉邦撤退。
滎陽之圍,劉邦受困于危城,酈食其為劉邦出計分封六國,以拒項羽。是張良以八大理由勸阻了劉邦,后來以紀(jì)信喬扮劉邦替身,劉邦才得以突圍。
韓信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皬埩颊f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穩(wěn)住了韓信。才沒促成韓信與劉邦的決裂。這樣的例子,在司馬遷的《留侯世家》里有很多。
總之,張良分析、思考問題,注重形勢、權(quán)衡利弊、具體分析、著眼長遠(yuǎn)、實事求是。
不搞權(quán)宜之計,很有一些辯證法的思想。
在“定都長安”、“太子廢立”, 黥布謀反、劉邦因病 “欲使太子將”等問題上的分析,都極為透徹。特別能說服人。尤其他的比方“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疑使羊?qū)⒗恰保ㄒ馑际亲岓w智相對孱弱的太子當(dāng)大將,帶領(lǐng)那些如狼似虎的劉邦手下的悍將,就像讓一頭羊帶領(lǐng)一群狼一樣),說明問題,極為恰當(dāng)有力。
陳平的計謀,則多是陰謀。
反間計除范增.。項羽之勇,軍力之強,劉邦難與爭鋒。范增出謀劃策,是劉邦很大的忌諱。陳平施以反間計。他先是一再向楚營使者宣揚“我們只知范增不知霸王”,還故意問使者是不是亞父(范增)派來的,使者驚訝地說是霸王派來的,陳平馬上就做迷茫狀,“我還以為是亞父派來的呢”。項羽還真地把范增攆回老家養(yǎng)老去了,范增走到半路就死了,一個著名謀臣,被陳平略施小計就除掉了。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是陳平為劉邦出了“詐游云夢”的計策,擄回韓信,去其國,貶韓信為淮陰侯。
燕王盧綰反,劉邦下令樊噲以相國將兵攻之。要出發(fā)了,有人說樊噲的壞話,劉邦又讓陳平傳達(dá)命令,令周勃代樊噲為將,并下令陳平至軍中即斬樊噲頭。陳周二人邊走邊商量說: “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妹妹呂媭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蔽粗淋?,為壇,以節(jié)召樊噲。噲受詔,即反接載檻車,傳詣長安,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
劉邦死后,孝惠帝短命,呂后準(zhǔn)備實現(xiàn)自己霸權(quán)的目的,欲立諸呂為王,。問丞相王陵,王陵直率說不行。問陳平,陳平說:“可以”??墒堑絽魏笏篮?,陳平又與太尉周勃合謀,盡誅諸呂,立孝文皇帝,這也是陳平之謀。
陳平為漢王劉邦出謀劃策,總是留有很大權(quán)變的余地,大有明哲保身的打算,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可見張良與陳平在謀略上,思想與風(fēng)格等各方面差別都是很大的。
下面,擬和另一位古代的名士范蠡做一番比較。
范蠡,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子少伯。楚國宛城三戶(今河南南陽)人。大約生于(前536年——前448年)前后。
范蠡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約于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接近90歲,他還被稱為中國商人圣祖。
他出生在春秋時代的晚期楚國的一個貧寒之家。范蠡出身雖然貧苦,但聰敏睿智過人,韜略奇絕。年青時,就學(xué)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史上評論他不亞于諸葛亮。然縱有圣人之資,在當(dāng)時貴胄專權(quán)、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當(dāng)國人所了解。
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fā)生了槜李之戰(zhàn)(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此后兩國結(jié)怨,連年相互戰(zhàn)伐。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與勾踐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決戰(zhàn),越王勾踐不聽范蠡之言,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越國徹底戰(zhàn)敗。范蠡于勾踐窮途末路之際,前往吳國,獻(xiàn)“卑辭厚禮,乞吳王夫差存留越國,旋被扣為人質(zhì)。他入侍勾踐時,忍辱負(fù)重,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道理、方法、策略,勸勾踐 “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zhuǎn)機?!?。被拜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礪而彌堅,君臣同念,共勵共勉。
三年后范蠡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shù),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zhàn)略,也施用了“九術(shù)”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畔尋訪到德才貌兼?zhèn)涞奈魇?,并把西施獻(xiàn)給吳王夫差。深明大義的西施與越國里應(yīng)外合,與范蠡配合,譜寫了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侍越王勾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勾踐也處處著意,謙恭服侍夫差。到公元前473年,越國終于滅掉了吳國,范蠡還幫助越王勾踐成就了霸業(yè),使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后一個國家。由于范蠡功勛卓著,被勾踐尊為上將軍。
但是,范蠡并未癡戀于盛名高位,他急流勇退、隱姓埋名,攜西施,泛舟五湖(盡管這是西施結(jié)果的說法之一,即使這只是一種赴會,也反映了后世人們的良好愿望?,F(xiàn)代也說范蠡與西施生一子,曾住蠡湖。亦說范蠡和西施墓在浙江桐廬分水里湖圭峰山腰)。他輾轉(zhuǎn)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lǐng)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jié)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yè)并經(jīng)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shù)千萬家產(chǎn)。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范蠡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jìn)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wù)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jīng)足夠了。他認(rèn)為“久受尊名,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三年時他又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復(fù)歸商海。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一帶),在 “天下之中”(定陶東接齊、魯,西臨秦、鄭,北靠晉、燕,南望楚、越。)是經(jīng)商的最佳之地。沒過幾年,因取財有道,又富甲天下,遂自號陶朱公,成儒者經(jīng)商之鼻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警告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但文種未能聽從范蠡的勸告。不久,文種像吳王夫差對伍子胥一樣,被勾踐賜劍自殺。
司馬遷對范蠡有高度的評價:稱其 “三遷皆有榮名”。后人概括他:“與時逐而不責(zé)于人”,后世贊譽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十分恰當(dāng)?shù)摹?/p>
這三個人(范蠡、張良、陳平),具為古時名士。當(dāng)然,他們的名望大小、才干高低、學(xué)識的深淺、思想方法都不盡相同。
顯然,范蠡的學(xué)識等很多方面都是最出類拔萃的。
首先,范蠡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其思想的堅定性和意志的頑強性是超乎尋常的,這既是他基本素質(zhì)決定的,也是他有意識地磨練自己的結(jié)果。他在吳國質(zhì)押期間,所受到的打擊和虐待,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在身體上都是一般人難于忍受的。但是,他的信心毫無動搖。這就和陳平很不同。陳平因“怕”,“亡魏投楚”,又“亡楚投漢”。而張良抱定“為韓王送沛公”的信念,沒有遇到什么波折,也沒有受到什么打擊。
在選擇服侍對象上,范蠡和張良都是看得很準(zhǔn)、很確定的(當(dāng)然,時代背景和所處的環(huán)境也很有差異),所以兩人都在完成了基本使命之后,選擇了離開。他們的原因都是很明確的,即明白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忠臣亡”這個道理的深刻意義和法則。但是,張子房選擇的是“從赤松子游”,而范蠡選擇的是“泛五湖而經(jīng)商”,范蠡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出了有效的延長,這不僅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實現(xiàn)最大化,也使自己的名望和社會貢獻(xiàn)發(fā)揮到了極致。這也不但說明了他們對自己處境和情勢的變化的清醒認(rèn)識,也充分說明了他們不貪戀“榮華富貴”和“適可而止”的思想與高尚情操。而陳平卻做不到,還有文種也因做不到而致殺身之禍。范蠡的高明之處是把勾踐的品格看得更透骨、更深刻、更準(zhǔn)確、更入木三分。而陳平在臨死之前的話,也表達(dá)了自己的悲哀與無奈。
從出謀劃策方面和才干效果上看,張良和陳平的智慧只不過是一時一事地解決問題,只是幫助了劉邦平定了天下,而范蠡的智慧所起的作用是長遠(yuǎn)的、根本的。由于沒有聽信范蠡的計策,從公元前473年越國戰(zhàn)敗投降到公元前222年期間,范蠡不僅幫助越國實現(xiàn)了霸業(yè),而且延長了越國的國祚250多年,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降越君,置會稽郡,越國才算徹底滅亡。而從張良、陳平助劉邦統(tǒng)一中國到更始帝劉玄被殺,西漢的歷史總計也不過229年,可以看出范蠡的貢獻(xiàn)之大。
三人的后代的情況是“孝文帝二年,丞相陳平卒,謚為獻(xiàn)侯。子共侯買代侯。二年卒,子簡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棄市,國除?!睆埩嫉膬鹤印傲艉虿灰?,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狈扼粍t是生三子,傳說少子是范蠡與西施所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僅范蠡的愛國主義情懷、哀兵必勝、以柔克剛的軍事思想是歷史上的光輝篇章,同時,也折射出他的政治家的風(fēng)度。而且他的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商貿(mào)強國的經(jīng)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他的濟貧扶弱,賑濟社會“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的思想行為,在中國的中古時代也具有極大的先進(jìn)性。而這些,都是張良與陳平所不具備的。
康有山2015年12月16日于哈盛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