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一直是治療傷風感冒的一劑良方。然如遇小兒傷寒感冒則比較尷尬,由于中藥由于味苦、量大、不方便服用、孩子不易接受等原因,導致麻黃湯在小兒傷寒中難以施展。
然而,在中醫(yī)治療的歷史長河中除去針藥之外,推拿一直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大量出土簡帛中都記載了與推拿相關的內容。但由于小兒推拿耗時、西醫(yī)涌入等原因,小兒推拿越來越不為公眾所認識,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及保健的興盛,小兒推拿才逐漸嶄露頭角,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殊不知小兒推拿不僅僅有保健的功效,其治病的功效在某些時候遠勝于針藥方劑。
以小兒風寒感冒為例,針藥會用辛溫解表的方劑如麻黃湯劑來發(fā)汗解表、宣肺止咳,桂枝湯劑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小兒推拿亦可用手法不施針藥而行針藥之效。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wèi)氣不能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脈浮,內見咳嗽、喘逆。此時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癥悉除。
手法推拿 PK 麻黃湯君麻黃 PK 開天門、拿風池
方劑:麻黃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
推拿:開天門、拿風池,此二推拿手法具有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的功效,行麻黃發(fā)汗解表之效。
臣桂枝 PK 揉一窩蜂
方劑:由于營澀衛(wèi)郁,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解衛(wèi)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達營衛(wèi)的桂枝為臣,加強發(fā)汗解表而散風寒、除頭痛。
推拿:揉一窩蜂,配合開天門、拿風池發(fā)散風寒,宣通表里,溫中行氣,利關節(jié),止疼痛,行桂枝散寒功效。
佐杏仁 PK 清肺平肝
方劑:本證咳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止咳之功。
推拿:清肺平肝,共助開天門、拿風池,同杏仁之力宣通肺氣、發(fā)散外邪,止咳平喘。
使炙甘草 PK 補脾清胃
方劑:炙甘草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至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
推拿:清補脾、清胃,取資脾土生肺金之意,脾氣旺、胃氣足,則生成、運化清氣(營養(yǎng))的能力強,這樣就能夠補充肺氣支持機體逼邪外出。
方劑推拿各有利弊,小兒方劑需審慎推敲藥劑量,小兒不同年齡、身高、體重其用藥量都會有所不同,此外小孩子脾胃虛弱、對藥物敏感性不同、代謝差異大,也會導致藥品的把握上不如成年人容易。如麻桂合用,少則難以解表發(fā)汗治外感;過則容易汗多傷陰亡陽;杏仁止咳平喘效價,但藥量不當也亦閉塞肺氣,出現胸悶、呼吸不暢等副作用。
而推拿優(yōu)勢在于不會出現副作用,但仍需注意審時度勢根據小兒身體狀態(tài)把握推拿手法、次數、時間。
與此同時,與方劑相同,推拿亦有加減治療,需辯證使用。例如小兒外感發(fā)熱加推天河水、推六腑(熱重39℃—40℃);咳嗽有痰加運內八卦;發(fā)熱、畏寒需分陰陽;閉塞需加黃蜂入洞。
小兒推拿隸屬中醫(yī)范疇,其推拿穴位也有寒熱溫涼補泄之別,在治療上更應審慎辨證,選用對癥穴位推拿調理,切忌千篇一律的調理弊端,得不償失。
小兒推拿醫(yī)案男,四歲半,因感冒發(fā)熱而就醫(yī)。小兒因外出游玩出汗當風而夜半發(fā)熱,家人采用物理降溫,第二日來醫(yī)館就診。既往,每次小兒感冒必定會用西藥降溫和消炎(小兒氨酚黃那敏、小兒阿奇類),嘔吐時也會用止吐藥,而且感冒后的咳嗽很久都好不了。
首診日
小兒體弱,精神狀態(tài)可,嗜臥懶言,面淡微黃,山根處青,無汗,干咳無痰,進食嘔吐,體溫38℃,舌淡苔薄,脈緊。
行小兒推拿法:
主穴: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等穴,各行5分鐘,自感患兒頭部微汗出止,期間開天門推拿出砂;
配穴:揉二人上馬、運八卦、清補脾、清胃、清肺平肝、清天河水、推三關等各1-3分鐘。
推拿后體溫降至37℃,患兒精神狀態(tài)回轉。
囑小兒家屬給小兒適當飲水,清淡飲食,晚上也會有低燒勿擔心,為疾病正常反應,明后天繼續(xù)推拿,連續(xù)3天。
第二日
發(fā)燒無,有咳嗽,感有痰,小兒精神狀態(tài)佳。
行小兒推拿法:
主穴:揉二人上馬、運八卦、清補脾、清胃等各3-5分鐘;
配穴:推坎宮、揉太陽、推三關、揉一窩蜂等各1-3分鐘。
第三日
感冒癥狀無、進食可、舌苔柔和,有痰感。繼續(xù)推拿,推法大體如上,加強運脾化痰的功能。
隨后3日來診,感冒癥狀無,少咳嗽偶有痰,能咳出,飲食可。常規(guī)健脾調胃及促生長等其它輔助手法推拿,因其脾胃功能已回復,佐以小兒湯劑對其其它問題進行調理善后。
醫(yī)者按該患兒汗出當風感寒,其體征(見上)為一派風寒閉塞之相;又脾胃素虛,風寒客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不能合理運化而嘔吐。因此在治療上需先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而用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等穴,小兒外感必將侵襲肺葉出現咽癢、咳嗽等肺系癥狀,此時驅肺寒、開肺氣必不可少,因此揉二人上馬、推六腑、運八卦、清肺平肝也是常用;
小兒被寒氣克胃,升降失常而嘔吐,疾病之外也會導致小兒體質虛弱無所補養(yǎng),因此運化脾胃不可或缺,處方中清補脾、清胃等穴為運化脾胃而設。小兒發(fā)熱是因機體抗邪的正常反應,發(fā)熱不高不必強行降溫,因此只是少佐清天河水以防熱勢過重,事實上,寒邪去身體安而熱邪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