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運河
西漢時期稱潞河,潞河就是《漢書·地理志》所說的沽河,《地理志》漁陽郡說:“沽河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
研究表明,北運河源頭至少由五條水系匯成。
白河、沽水白河發(fā)源于宣化府龍門縣東滴水崖,東經密云縣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其支流經牛欄山東麓,與潮河匯流,入通州北關。 潮河也稱沽水。所以后人稱北運河為白河、潮白河、沽水。
溫榆河發(fā)源于京西北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亦稱鮑丘河。
通惠河發(fā)源于北京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古稱積水潭、太液池。
蕭太后河發(fā)源于隋唐大運河之首的今北京大川淀。
永定河東支發(fā)源于北京豐臺地區(qū)的盧溝河一支,曰渾河東支。
以上五條水系在元代開通京杭大運河之初,猶如五個手指匯于掌心——通州南部的張家灣。形成大運河的源頭,也是北運河的源頭。到明代,這五條水系減少兩條(蕭太后河、永定河東支),北運河源頭從張家灣退到通州的北關閘,至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出現群雄紛爭的局面。在曹操占據的北方,遼河平原上興起的少數民族烏桓,以塌頓大單于實力最強,經常帶領數千鐵騎侵犯幽州(北京),一次掠奪漢民10萬戶。曹操聞之大怒。決定征服烏桓。當時曹操在河北冀州,需把軍隊集中到幽州(北京),再向遼西進軍。而運送軍隊和糧草的辦法,主要靠河運。曹操采納大臣建議,開了兩條運河,一條是連接滹沱河與海河的平虜渠,一條是連接平虜渠與潞河的泉州渠。漢代置泉州縣,縣治所泉州即今武清的城上村,位于雍奴藪邊緣。因渠上口在泉州,所以稱泉州渠。而泉州渠到達幽州(北京)需與潞河“牽手”,才能把軍隊和糧草運到幽州。為此,曹操又下令從潞河往東開一條新運河與灤河相通,經過灤河到達遼西郡。首戰(zhàn)曹操大將張郃就把蹋頓大單于斬于馬下。曹操回師經過北戴河碣石山,登山觀海,即興吟詠《觀滄海》,成為千古傳頌的詩篇。
隋煬帝開鑿的北從涿州南達杭州的大運河,黃河以北的一段稱永濟渠。永濟渠在天津西的信安鎮(zhèn)匯入拒馬河,后匯入永定河達涿州。
盛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為加強全國邊塞的防御力量,設五大都督府,幽州(北京)是五大都督府之一,胡人后裔安祿山統(tǒng)領十萬軍隊駐守邊塞。安祿山包藏禍心,做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義子,騙取皇帝信任。朝廷將大批軍糧布匹經海上運抵天津三會???,為存儲糧米,朝廷在三會??诟浇ㄒ蛔娂Z城。所謂三會??诩慈龡l河的入??冢罕边\河、大清河,南運河。
從三會海口通向幽州的水道是桑干河,即流經武清的鳳河。經過武清的馬家口、城上、大南宮、舊縣、泗村店、大桃園、城關、大王古莊、堠上(侯尚)等村。
從軍糧城通向懷柔、密云的邊關要塞的水道靠潞河。那里駐守著安祿山的靜塞軍。
從軍糧城通向薊州北黃崖關要塞靠薊運河,那里駐守著雄武軍。
三條運河上,糧船、商船、官船、民船,皇家船隊,檣帆如云,舳艫蔽水,兩岸碼頭和集鎮(zhèn),獲利頗豐。
永濟渠的開鑿,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開辟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渠,對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隋唐時代,桑干河雖然還在今豐臺分為兩岔,北岔東流經今涼水河(古名清泉河)一線去潞縣入潞水,并隨潞水赴寶坻地區(qū),但因為要集中水源以保證永濟渠運河,它實際上時通時斷。南岔作為桑干河的干流,就是永濟渠水道,它自今豐臺、南苑、大興、安次一線,轉淤口關(今霸縣信安村)注雄、霸縣境東來的拒馬河,下匯渤海。它是當時幽州城通向外界的主要航道。
遼宋對峙時期,兩國以海河為界。遼朝將幽州(北京)定為陪都,稱南京。遼代幾位皇帝喜歡游獵,常到風光秀麗的延芳淀放鷹捕捉天鵝。后將這一地區(qū)置漷陰縣。據《漷陰縣志》載:漷陰縣本是漢朝的泉州縣之地,遼太平中置鎮(zhèn)于漷陰村,分武清地設漷陰縣,轄張家灣南、河西務北48個村莊。所流經漷城的潞河稱漷河。漷 :城郭四面環(huán)水為漷。
遼朝為解決陪都20多萬軍民災荒之年吃糧難題,綱紀嚴明的遼主蕭太后下令開鑿一條運河——龍灣河通天津北塘。從遼西郡將糧米經海道運到北塘???,改裝小船經龍灣河(今青龍灣一線)、潞河,到達陪都。龍灣河后稱蕭太后運糧河。
糧船到達平州海岸后,取道哪條運河抵幽州?《遼史》未載,從當時的情勢看,直沽河(海河)與拒馬河在宋朝的北境,遼人不可能溯行此道轉航包括東南河在內的永濟渠。位于遼境始于灤河的那條“遼西新河”,當時已半通不通。唯一可能順暢航行的是薊州河。漕船進入今北塘地區(qū)的薊州河口后,又取哪條水道赴幽州?從明人的記載來看,當是今日尚存的青龍灣河。青龍灣河原名“龍灣河”。明萬歷朝人蔣一葵作《長安客話》說:“香河縣境內有大龍灣,小龍灣二水,夏秋始合流,經寶坻縣入七里海,相傳遼時運糧河道也。”
金朝置北京為中都,與南宋的分界推到淮河一線。中原及山東產的糧米需源源不斷供給中都。金王朝中期,朝廷重視農業(yè)生產,重視河道的疏浚和治理。為解決通漕問題,朝廷下令開鑿疏浚天津河(潞河),北起潞縣南到天津三岔口。經三岔口并與南運河相接,為此三岔河口成了漕糧轉輸的大碼頭。金天德三年(1151年)將潞縣升為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
元朝統(tǒng)一中國,定鼎大都(北京)。全國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北京。為保障大都百萬人口的供給,朝廷起初通過海道從江南向大都運糧,后因多次遭遇風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開通京杭大運河。
在規(guī)劃北運河河道走向時,忽必烈下令督水監(jiān)郭守敬將河道裁直,從香河縣孫村直接向南開渠至武清縣的河西務,再往南經糶糧務、蔡村到楊村還河,再經漢溝達三岔口。這條河道經歷元、明、清700多年未改變。
《明史·河渠志》所說的“白漕”,就是白河運道。白河就是潞河,也就是沽河,明后期改稱北運河。對于北京來說,這條運河是名副其實的“咽喉命脈”,然明王朝初期對它并不重視。那是因為洪武皇帝及建文皇帝建都金陵,而陪都在鳳陽,北京重又降為一個邊鎮(zhèn)而稱“北平府”;加以當時用兵的重點在松花江及黑龍江流域,戰(zhàn)略基地已自北平轉到遼陽,向遼陽輸送軍資主要靠海運,兼以永平府的陸轉。永平府治盧龍縣,轄區(qū)大體與今唐山地區(qū)相當,即使實行一點內河航運,也主要限于薊運河與灤河。北平所需糧食不多,主要靠軍屯、民屯和商屯解決,故洪武初年對元順帝時代廢棄的白河航道未加修治,稍稍航運了幾次,因水淺灘高便行停頓。在白河罷運期間,即使需要向北平輸送一點糧食,起初是海船溯薊運河卸儲于豐潤縣西的鴨鴻橋,而后由永平府派民夫負運轉遞,后來改航拒馬河至涿州和良鄉(xiāng),再由涿州、良鄉(xiāng)陸轉。
白河之重新通漕,事在永樂以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雖仍以金陵為首都,而北平是他的“龍飛之地’,已被改稱為北京,準備改作京城。四年(公元1406年)正式決定遷都,派工部尚書宋禮等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和山西采辦木石,在河南、山東、北京燒造磚瓦,并征集天下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匠23萬人、民夫軍士百余萬,興工營筑北京宮殿和皇城,七年(公元1409年)著手建造皇陵于昌平天壽山,隨后又大規(guī)模地構筑大量壇廟寺觀,改筑龐大的北京城垣。與此同時,永樂皇帝集中全國精兵五六十萬,兩度親自率領遠征蒙古的“北元”殘余勢力直到克魯倫河一帶。北京作為一個巨大的工地和大戰(zhàn)的戰(zhàn)略出發(fā)地,所需糧米、建筑材料及軍資驟增百倍,運輸問題空前突出,明廷才著手大規(guī)模地疏浚長久決塞不定的白河和其他運河。治理以后的白河,據統(tǒng)計,僅糧食一項,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即浮運了6460990石。如果按重量算,木材、石料、磚瓦等項則更多。
清朝在運河管理上襲用明制,對北運河治理最勤。順治皇帝到楊村北運河決口處巡視,在岸邊種一棵槐樹,至今猶在;康熙皇帝駕臨北運河筐兒港決口處,進村問民疾苦,命建分洪石壩20丈,在石壩外開引河,兩岸夾堤,讓洪水入淀(大黃堡)歸海(七里海)。岸邊屹立康熙御碑一通,碑文為康熙御筆“導流濟運”四個榜書大字,御碑今猶在。
雍正皇帝將筐兒港分洪石壩拓展到60丈,又在北運河上游紅廟分洪口處建閘40丈,同時疏浚青龍灣減河宣泄洪峰從天津北塘入海。
雍正四年(1726年),為加強北運河沿岸碼頭的管事權,朝廷決定將白河的管理機構升格為局,使與南運河、永定河、畿輔以南諸河的三局并列,沿岸州縣河務事宜各歸四局管理。此后北運河的名字彰顯于世。
乾隆皇帝秉承祖訓,對北運河加強治理。為保護筐兒港分洪壩的壩基,下令修筑海墁,疏浚引河,兩岸加固堤防。先后賦詩“導流還濟運”詩共三首,立御詩碑于運河岸邊今猶在。
資料來源:
北運河名稱的演變http://www.tjwq.gov.cn/zhengxie/yysj/201508/43e55f357b044c98bf4290a4fe26c6c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