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于我寫的北京出租車的遭遇有很多的回應,批評者都認為,我應該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我想,這些人混淆了一點,那就是個人遭遇和個人情緒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分清楚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煩惱,但是這決不是你不做好工作本分的理由,也不是你怠慢服務對象的理由。如果我們每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yè)都有這樣的基本要求的話,我們的社會的運作就會暢順很多,大家付出的成本也會低很多。這就是基本的職業(yè)精神。對于一個出租車司機來說,不需要你滿臉笑容,滿口英文,只需要發(fā)揮專業(yè)精神,專心開車,熟悉道路,滿足客人合理的要求,不在車上用各種方式發(fā)牢騷,那就可以了。
不過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關(guān)于天才兒童的問題。香港出了兩個天才兒童,一個九歲,一個十四歲,都被本地大學破格接受。有意思的是,媒體也好,社會公眾也好,羨慕和贊美的聲音不是太多,更多的是擔憂,特別是對那個九歲的男孩子,大家擔心兩個問題,第一,他能不能夠適應大學生活,第二,他大學畢業(yè)之后,又怎樣呢?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家的眼中,大學是學什麼的。除了學習知識,大學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如何學習獨立思考,甚至是如何學習戀愛,而學習這些,需要的是心智的成長。天才兒童,在某些領(lǐng)域的智力水平應該已經(jīng)達到了比同齡人要高很多的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則還停留在同齡兒童的階段,就好像這個九歲天才小朋友,數(shù)學一枝獨秀,但是語文水平也就是小學二年級??此谟浾邥系谋憩F(xiàn),不管他如何對答自如,還是會流露出小朋友的那種童趣。就連他自己都說,最喜歡的,還是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
為了這個小天才,錄取他的浸會大學準備了一個特別小組,有四個教授貼身跟進,并且設計特別課程,不過大家還是不太放心,比如心理學家指出,大學里面再怎樣有特別的課程設計,也不能提供同齡的朋友,這樣對這個孩子的成長不利,因此家長有責任為孩子創(chuàng)造和同齡小朋友接觸的機會。政府也表示,會跟進這個個案,確保大學能夠負責任的為這個特殊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而不只是借此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確實,對于接受這個九歲的天才兒童,在一些人的眼中,大學也好,孩子的家長也好,不免被認為有炒作的嫌疑。不少人指出,四年之后,也就是當這個孩子十三歲大學畢業(yè),那又怎樣呢?找工作?繼續(xù)升學?家長想清楚沒有,因為畢竟這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家長,孩子還沒有自己進行選擇的能力。
對于出現(xiàn)這樣的天才兒童,社會在欣喜之余,表現(xiàn)出擔憂,其實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xiàn),也是對教育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思考。畢竟,讀大學可以說只是人生的起步,走進社會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驗開始。
類似的天才大學生,在內(nèi)陸大家并不陌生,因為不少大學都有少年班的學生,當年,當這些孩子步入大學的時候,頭頂上是帶著多麼巨大的光環(huán),以及多麼沉重的期望,來自家長,還有社會,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我不知道他們現(xiàn)在是不是比同齡人要更加的成功,或者成功的更快一些,但是我倒是認識一個少年班出來的朋友,和他聊起他當年的那些同學,他說,雖然他們可以工作的比別人早一些,但是過了幾年,年齡的差別也就慢慢消失了,十多年之后回過頭來看,他們這些人現(xiàn)在的境遇和同齡人沒有差別,而回想那段大學時光,還覺得有點點遺憾,因為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世界,懵懵懂懂。不過他已經(jīng)算好了,因為他是16歲上的大學。
對于有特殊才華的孩子,當然要悉心培養(yǎng),但是提前上大學,是不是最好和唯一的辦法?想想,人生里面跳躍了應該最快樂的孩提時代,提前進入青年生活,將來回想,是否有點點缺憾?性格上,是否也會產(chǎn)生影響?能不能夠均衡發(fā)展?少年老成,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通常這樣的孩子,怎樣走當時都不是自己決定,往往是那些付出很多的父母的安排。這些父母當然覺得,這樣是讓自己的孩子走上了一條快速通道,但是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會不會現(xiàn)在快,但是未來卻可能因為現(xiàn)在的快而停滯下來?
和一些同事聊起來,發(fā)現(xiàn)羨慕得并不多,反而覺得同情天才兒童,因為覺得這樣的人生實在是有點點辛苦。我想最重要的,還是父母需要想清楚,到底想要孩子得到什麼,自己又想從中得到什麼。至于這名天才兒童,專家的建議是,用半年的時間嘗試一下大學生活,如果無法適應,真的不需要勉強。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