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fā)布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三星堆遺址考古發(fā)掘階段性成果。除了大量前所未見的器物,一同公布的還有6個祭祀坑出土象牙數量的最新統(tǒng)計。
截止目前,6座坑已清理出象牙678根(段),是除青銅器外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遺物。正在進行文物提取的8號坑出土象牙最多,密密麻麻,相對完整的都有377根。
三星堆發(fā)現的大量象牙
三星堆象牙之景,令人稱奇!作為古蜀文明的兩次發(fā)展高峰,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在2001年,金沙也曾因發(fā)現數以噸計的象牙和象牙器,而成為考古學上一大奇觀。
金沙遺址1號遺跡,層層疊壓、密集分布的象牙
如此數量的象牙,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不僅是驚喜,更是巨大的挑戰(zhàn)。為什么這么說呢?且聽小金細細道來~
“一觸即粉”?
剛出土的象牙有多脆弱?
象牙起初非常堅固,是因本身富含的無機礦物成分和有機纖維蛋白。這兩類成分就像象牙的“筋骨”,無機物賦予象牙硬度和剛度,而纖維蛋白則賦予其彈性和韌性。但在三千多年的埋藏過程中,其中起粘結作用的蛋白質早已降解殆盡,象牙又還沒有變成化石。
再加上經年累月的腐蝕,象牙內部形成了較大的空洞,牙壁最薄處甚至僅有幾毫米,就像我們傷至牙髓的“蛀牙”,雖然保有完整外形,但內部已被潮濕的泥沙填滿。
此時的象牙,就像一個“脆皮雪糕”,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失水”開裂。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蝕與降解, 象牙表面也會迅速變色,原有的裂隙增寬,甚至產生霉變等新病害。最終完全變成粉末,不復存在。
爭分奪秒
怎樣給千年象牙做“保養(yǎng)”?
毫不夸張地說,象牙從重現天日的那一刻開始,就給考古和文保工作者按下了一個倒計時器!可惜,直到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象牙保護依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更別說是在20多年前。
金沙象牙剛剛發(fā)掘出土的樣子
當時還沒有成熟的象牙保護方法可以借鑒。為讓生命“垂危”的金沙象牙盡快得到保護,文保工作者不斷進行嘗試和實驗,終于找到了幾種相對簡便且有效的“保養(yǎng)”方式,為后續(xù)研究更安全的保護方法爭取了時間,也為當下三星堆象牙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1
“原生態(tài)養(yǎng)護”——就地回填
雖然在埋藏過程中象牙的蛋白質會流失,但反而是出土后環(huán)境和溫濕度變化引起的失水開裂等問題,才給象牙帶來“致命一擊”!因此,考古工作者采用最原生態(tài)的方式——將挖出的象牙進行繪圖、照相、攝像等記錄工作后,又回填到原來穩(wěn)定的埋藏環(huán)境中。
如今大家在金沙遺跡館看到的“土堆”下面,其實還埋藏著不少象牙。
2
“物理防護”——有機硅膠臨時灌封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中使用有機硅封存的象牙
“這里面是什么溶液?有什么作用嗎?”看到象牙展柜,常有朋友會問。這其實就是文保人員找到的另一種象牙保護方式——有機硅膠封護!里面的溶液就是有機硅膠。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中使用有機硅封存的象牙器
2001年金沙象牙出土后,文保人員通過材料篩選、失水和光老化等多重實驗對比發(fā)現:將象牙嵌封在有機硅中,不僅能有效地隔絕空氣和水分,使象牙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之中;同時硅膠與象牙本體不會發(fā)生任何化學反應,安全性高;且硅膠透明無色,還能方便隨時監(jiān)測情況。
更特別的是,硅膠封裝象牙后易于剝離,且剝離后的象牙本體與出土時沒有變化,可以為以后象牙的進一步保護提供很大方便。
3
“生物保養(yǎng)”——新型生物材料加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恒溫恒濕實驗室里,剝離硅膠正在進行脫水加固的象牙樣本。
你是不是很好奇,這根象牙為什么可以暴露在空氣中呢?
其實,象牙保護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像其他文物一樣,以它本來的面貌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利用硅膠封護爭取的時間,文保人員也從未停下研究其他保護方法的腳步。
這根正在恒溫恒濕實驗室里“保養(yǎng)”的象牙,就是文保專家們使用新型生物材料加固的樣本。這種方法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物工程學的方式,力爭恢復象牙的機體機能,使其暴露在空氣中也能保持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同時,在實驗室里對它的保護效果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和檢驗。
而對于在普通環(huán)境中裸露展示的象牙,除了使用新型材料進行加固,還會進行日常的“保養(yǎng)”,來防止它們的風化開裂。
象牙保護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希望象牙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更好地保存,讓更多人能夠有機會看到這些歷史瑰寶,同時為未來的研究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資料:金沙遺址出土古象牙的現場清理加固保護.肖璘、白玉龍、孫杰;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4,(03)。
6月參觀指南
當前展覽:
“走進金沙”常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