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冠是古人所用的一種頭飾。出現(xiàn)之初,它的作用是保暖與防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階級社會出現(xiàn)以后,冠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造型、款式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了一種十分復雜的,具有實用、裝飾、表明身份等諸多作用的服飾。
帽頂,又稱冠頂、頂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頂端上的一種裝飾,其制始于元代,發(fā)展于明,盛行于清。通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帽頂成為了用于區(qū)分戴用人員等級尊卑的一種特殊冠飾。通常以金屬材料制成托座,鑲嵌寶石,以材質(zhì)、顏色區(qū)分等級。
元代帽頂一般用于帝王、貴族、官員所戴夏服冠(鈸笠冠)上,由于當時統(tǒng)治階級推崇佛教,所以帽頂?shù)目钍?、造型、用材也多與佛教有關。
隨著封建統(tǒng)治機制的不斷完善,進入明代以后,帽頂制度較元代更加完善、嚴格。明代帽頂裝飾在纏棕帽(最初為武士戴用,后來發(fā)展為明代貴族、官員所專用的一種冠帽,以棕、藤或馬鬃編織而成,圓頂、四周有檐,檐大者稱大帽,檐小者稱小帽)上,以材質(zhì)區(qū)分等級尊卑。明制規(guī)定,一、二品官員用玉頂,三至五品官員用金頂,六品以下用銀頂;若用頂珠,三至五品不得用玉,六品以下就只能使用瑪瑙、水晶、香木了。
清代,帽頂?shù)氖褂眠M入全盛時期,上至帝王,下至官、生、耆老,不論是朝會大禮還是日常辦公,都必須在官帽上安裝帽頂。為了規(guī)范帽頂?shù)呐浯?,清王朝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頂制度,對帽頂?shù)目钍?、用材、顏色、尺寸進行了嚴格規(guī)定,使帽頂成為區(qū)別清代官員品級尊卑的最重要飾品,以致當時帽頂?shù)挠绊戇h遠超過了官帽本身。如授官時稱“賞給頂戴”或“頂戴榮身”,罷官時則稱“摘去頂戴”。
清代官員用冠,按時令不同可分為夏冠與冬冠。按使用場合不同又可分為朝會大禮時使用的朝冠,與日常公事使用的吉服冠,同樣帽頂也按使用場合不同分為朝冠頂戴與吉服冠頂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的統(tǒng)治被推翻,中國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徹底覆滅。帽頂作為一種等級制度的標志物,在其誕生600余年后也隨著封建制度的結束而徹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