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湯湯”是《詩經(jīng)·江漢》中描繪先秦時期湖北大地江河縱橫的詩句。先秦時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達巴蜀,東鄰吳越,各具特色的中國早期區(qū)域文明在此匯聚交流傳播,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文化風貌。
此次展覽匯集了湖北省博物館等十余家文物收藏機構(gòu)的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湖北地區(qū)從商代早期至戰(zhàn)國時期的高度文明。
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鼎 1970年出土
王家嘴1號墓是王家嘴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高級貴族墓葬,共出土青銅器、玉器、石器等文物19件。
盤龍城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銅卣卣是一種用來盛酒的祭祀器皿。這件青銅卣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商代青銅卣。
這件是1965年在漢陽沙帽山出土的“大(天)獸御”青銅尊
這件觚形尊的內(nèi)壁上鑄有“大(天)”獸御銘文,應(yīng)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來源于青銅觚,只是其體量較大,紋飾也更繁縟,主要用來盛酒。這件尊鑄制精良,器型高大凝重,紋飾華麗俊挺,是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杰出代表。
1947年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鉞
李家嘴2號墓的棺槨極為講究,往往一面有精細的雕花,一面涂朱,堪稱木雕藝術(shù)品。隨葬器物中的大型銅錐足鼎和爵、簋、盉、甗、盤、鉞等皆為盤龍城青銅器中的精品。
1989年盤龍城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鉞
盤龍城商代遺址出土了大批青銅兵器,說明盤龍城擁有一支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強大軍隊,以震懾南方各族,維護商朝南土安全。
蘄春毛家嘴遺址新屋塆窯藏
墓主人應(yīng)是殷末王室成員,地位極高。共出土青銅器7件,均有殷末風格。
1996年蘄春毛家嘴遺址出土的商末周初“盂”青銅方鼎
腹壁內(nèi)有銘文2列8字,“
文帝母日辛(商王文?。┑呐渑?,其日名為辛。盂為文丁與嬪妃日辛之子,是殷末最后一王帝辛,即商紂王的父輩。文獻記載,殷亡之后,萁子北逃,是商王室成員逃竄的重要記載。從這件出土的盂方鼎來看周人滅商后,與萁子同輩的盂逃亡至此,是商王室成員逃竄的又一條路線。
1996年蘄春毛家嘴出土的商末周初“酋”青銅方鼎。腹壁內(nèi)鑄有銘文“酋”
“噩候”青銅方罍西周早期
這件方罍的器身為母口承蓋,蓋為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器物肩部兩側(cè)鑄有對稱的半環(huán)獸首銜環(huán)紋,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有獸面紋,口部飾有龍紋,肩部飾火龍,足部飾龍紋。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鑄有扉棱,顯得極為繁復(fù)而華麗。蓋內(nèi)鑄有銘文7字。方罍的制作難度極高,是很珍貴的藝術(shù)品。
細節(jié)
象形青銅尊西周早期
這件象尊的形象頗為寫實,是一只象牙初生的乳象。他身披氈毯,扇耳掛有耳環(huán),象首立有一個雙手持器的武士,可能是描繪某個民族馴象的情形。象的四足并不對稱,動感極強,加上象鼻朝天揚起,更為生動可愛。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鄧公孫”青銅鼎春秋早起
內(nèi)底鑄有銘文。鄧為曼姓古國,位于漢水北岸、南陽盆地南端,是溝通南北、連接江淮、巴蜀的重要樞紐,也是周王南方領(lǐng)土的重要據(jù)點之一。春秋時期,鄧國逐漸為楚所制。公元前678年,被楚所滅。
這件跟個炸彈似的是春秋中期渦紋青銅缶
這可不是張藝謀的缶。它俗稱浴缶或盥缶,形似罍,較矮,有蓋,是水器,與酒器尊缶有別。缶是楚國青銅器中的特色器物,盛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常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往往成對出土。
旁邊的是竊曲紋青銅勺
“唐子”青銅盤春秋中期
盤底部鑄有銘文:“隹(唯)正月咸辛亥,唐子中瀕兒擇其吉金鑄其御盤,子孫孫永保用?!?br> 在商周貴族社會重酒、重食風尚的影響下,水器中的盤一直不是青銅禮器組合中的核心器物。但因為祭祀、禮儀場合盥洗儀式的需要,青銅盤在青銅禮器組合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
“曾侯乙”青銅連禁大壺戰(zhàn)國早期
出土?xí)r兩壺放置在一張青銅禁上,兩件壺形制、大小相同,其頸部內(nèi)壁均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鼻嚆~禁頂面呈長方形。有兩個下凹的圓圈,用以呈大壺圈足。
“曾侯乙”牛形鈕青銅蓋鼎戰(zhàn)國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無蓋大鼎2件,升鼎9件,蓋鼎9件。這種牛形鈕蓋鼎共出土5件,占鼎總數(shù)一半以上。
牛形鈕蓋鼎形制、紋飾、大小基本相同,體量較大。蓋面和腹部均有鑲嵌紋飾,復(fù)雜多變,個別處有綠松石微粒殘留。5件蓋內(nèi)和腹內(nèi)壁各有銘文兩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終。”出土?xí)r每件鼎蓋上均置放兩件鉤,每件鉤上有銘文,內(nèi)容與鼎蓋腹內(nèi)一致。
“曾侯乙”牛形鈕青銅蓋鼎戰(zhàn)國早期
墓中共出土青銅簋8件,皆出于中室南部偏東,呈東西排列。這組青銅簋形制、紋飾全同,大小略有差別。蓋內(nèi)和器內(nèi)壁各有銘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終?!?br>方簋出現(xiàn)西周初年,是周文化系統(tǒng)中較為典型的器類。春秋晚期較為典型的是安徽壽縣蔡昭侯墓所出的列簋,其形制與曾侯乙墓列簋很相似。蓋頂飾蓮瓣形鈕是中原地區(qū)戰(zhàn)國青銅器的特征。
“曾侯乙”青銅鼎形器戰(zhàn)國早期
這種鼎形器共出土10件,位于墓中室偏東,與簋相鄰。10件鼎形器形制、紋飾基本相同,皆為直口、深腹、尖底、三細長足。腹部所嵌綠松石,大部分已脫落,個別略顯痕跡。鼎內(nèi)均配有匕。剌肉的吧!
勾連云雷紋青銅壺 戰(zhàn)國中期
這把壺出土?xí)r有兩件,置于墓室東室東壁中間位置,兩件壺的形制、紋飾完全相同,大小差別不大。蓋面以孔雀石和白鉛礦鑲嵌裝飾,紋飾以幾何勾連云紋為主。
獸面紋青銅鼓 商晚期
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青銅鼓之一,距今約三千多年,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zhì)皮鼓的形制。
蟠螭紋青銅圓鑒壺 戰(zhàn)國晚期
這把壺與商周時期貴族“夫婦同苞”不同,楚國貴族夫婦之間有著等級差別,妻子不能比照丈夫的身份等級使用器物,而是低于丈夫的等級。因此,在方為貴的原則下,作為妻子的2號墓主人,沒有隨葬方鑒壺。
排簫 戰(zhàn)國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
排簫為吹奏樂器,又稱“參差”或“簫”,其特點為一管一音,應(yīng)受吹管啟發(fā)而被發(fā)明。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為捆扎編管的象形,或為排簫的原始形制。河南光山黃國國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簫,屬春秋早期,為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簫實物。曾侯乙墓出土排簫共2件,此件為13管,是用13根不同長短的苦竹管并列,加3個竹夾并以細索纏繞而成。
這件是1978年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個鹿角立鶴。鶴和鹿都是中國古代吉祥物。在先民的眼中,鶴可以和神靈溝通。引導(dǎo)人們登天升仙。這個鶴的造型非常獨特,有些詭異,但又非常漂亮。
鶴的頭上長了兩個圓形分叉兒鹿角。脖子超過升高的一半。雙翅展開作飛翔狀。它的翅膀布滿了蟠螭紋,還鑲嵌有綠松石.無論是造型還是技術(shù)都十分的精湛。究竟它是做什么的,沒有最后的定論。不管怎樣,它也是表達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妖的文化特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