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制瓷業(yè)的第一個高峰,除了汝、官、哥、鈞、定等五大名窯之外,還有建窯、吉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湖田窯等眾多民窯爭奇斗艷。建窯是以燒制用于斗茶的黑釉盞聞名天下的,尤以曜變天目、油滴、兔毫盞獨步天下,光耀千年。宋徽宗趙佶評價建盞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可見當時建盞的崇高地位。
傳世建盞中,最為人所知的,可能要數(shù)曜變天目盞了。
其特點是在黑釉中浮現(xiàn)著大大小小的斑點,且這些斑點四周圍繞著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現(xiàn)大面積的色彩變幻。因曜變天目的燒成帶有極大的偶然性,珍貴非常。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藏
該盞器型為束口,實物帶有藍色輝光,隨著周圍光線角度的不同,光環(huán)的顏色會變幻不定,妖異得不像是人間之物,被日本人比喻為“碗中宇宙”
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
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
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
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
藏于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的這只盞,被認為具有“幽玄之美”。全盞遍布星點晶體,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呈現(xiàn)出藍綠、藍紫等色調(diào),冷色調(diào)光暈隨光線變幻的同時,有如夜空中的流星雨,令人目眩。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藏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藏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這只九州油滴盞的銀油滴斑紋清晰圓潤、分布均衡。其特色還在于它帶有明顯的燒制時留下的痕跡——粘底和砂眼。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建盞高溫厚釉高鐵胎的燒制方式,導致釉水容易流動粘底。新盞若粘底是不會出廠的,但老盞中油滴的曜變實在太少有,九州這只油滴,只有底部粘連,除開粘釉部分,其出眾的釉色,瑕不掩瑜,依然能位列傳世名品之列。
南宋建窯兔毫茶盞 蘇富比2016年拍品 成交價RMB 4,899,760
杭州出土國寶級曜變盞殘件
網(wǎng)傳近年杭州某工地曾出土一窯變天目殘盞,幾經(jīng)轉(zhuǎn)手,后不知所蹤。
這么美的釉色,是怎樣燒出來的呢?
近年來,隨著茶道的興起,建盞從單純的收藏品逐步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燒制建盞的作坊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fā)展壯大。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當初萬中無一、千金不易、一盞難求的油滴盞、兔毫盞,竟然變成了可以量產(chǎn)的東西。匠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出各種人們想要的釉色和窯變,比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收藏宋代建盞精品更加五彩斑斕,更加匪夷所思。
這是怎么辦到的呢?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說一說傳統(tǒng)建盞的燒造工藝。
建盞藝術(shù)傳承人寧偉把這一工藝簡單地歸納為八個字:五行皆具,天人造器!
五
行
皆
具
天
人
造
器
所謂五行皆具,意指燒制建盞,需以水和泥,以鐵入胎,以木生火,是一件金、木、水、火、土五行兼?zhèn)涞氖隆?/p>
所謂天人造器,是說建窯的窯變,雖經(jīng)人手,卻貴在天然,非人力可以掌控。
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既道出了建盞審美的精髓,也道出了建窯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根源。下面,讓我跟隨寧偉的腳步,去體驗傳統(tǒng)建盞燒制的全過程(感謝寧偉先生友情出鏡,呱唧呱唧)。
施釉
晾干
入窯
浴火而生
守得住傳統(tǒng),耐得住寂寞
出窯萬彩
寧偉并非名家,也無大師的頭銜,他只是眾多建盞匠人中的一員。如果要找出一些不同,那就是他對手作的堅持,對柴燒的癡迷,對傳統(tǒng)的尊崇,對自然的膜拜。對于出自他手的那些建盞,他甚至都從不宣稱是自己的作品。按照他的說法,燒制建盞,取材于自然,出自于天然,成功于偶然。所以他把自己的款識定位“寧偉識藏”,意思是自己不敢貪天之功,只是有幸識得上天的杰作,并珍藏了它們。
那么,上天給了他什么樣的饋贈呢?
這么多盞,沒有一件是預設(shè)的,沒有一件是雷同的,沒有一件是意料之中的。
通過電子顯微鏡去觀察建盞的釉色,也許,你會更加深刻地理解“碗中宇宙”的真正含義。
顯微鏡下五彩斑斕,千變?nèi)f化的窯變效果
當然,上天饋贈的,絕不單單只是成功,更多的是遺憾,是教訓,是磨練。與出窯萬彩、意外驚喜相隨相伴的,是堆積如山的殘次品。這是上天的鞭策,也是成功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