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史上,有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絲綢之路”的前身,是條“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約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與商貿(mào)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新疆玉。新疆玉首開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在東西方經(jīng)濟與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遠遠超過絲綢。而“絲綢之路”是后來絲綢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這一古老的通道發(fā)展起來的。可以說,新疆玉是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開路先鋒。據(jù)烏茲別克史記載,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經(jīng)有新疆和田玉在那里出現(xiàn),經(jīng)由昆侖山北麓運送過去。在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也曾發(fā)現(xiàn)過公元前一世紀由中國新疆運去的軟玉。
公元119年起,張騫兩次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在于闐一帶登崇山峻嶺,窮玉河之源,將撿得的美玉獻給漢武帝,玉質(zhì)之出眾,令朝野上下嘆為觀止。張騫打通通往西域之路后,新疆玉石輸入內(nèi)陸的數(shù)量陡然增多。有專家說,漢武帝之通西域,主要目的就是要用中原等地所產(chǎn)絲綢,來換取西域的珍寶。所謂珍寶,一是汗血馬,再就是玉器。漢郭憲所撰《洞冥記》,還記有西域神女贈漢武帝玉釵的故事:西域神女與漢武帝相會,饋贈漢武帝西域特有的玉釵。后來,漢武帝將之轉(zhuǎn)贈寵妃趙婕妤,玉釵化為白燕,飛升上天。這個千古美談的玉燕釵神話故事,雖屬虛構(gòu),但也可以看出漢武帝對美輪美奐的新疆玉器的喜愛?!段宕贰份d:于闐國王李圣天遣都督劉再開以“玉千斤及玉印降魔珠”等,向晉高宗獻供。《宋史》記宋徽宗時,于闐國歲歲朝貢珠玉,甚至一年兩次。清代,朝廷從新疆進玉,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乾隆帝嘉慶年間,于闐獻巨型玉料三塊,重量分別為六千、八千、一萬斤,啟運后,因朝政不穩(wěn),中途停運,棄置于烏什塔拉?,F(xiàn)存故宮博物院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圖”山子,就是用新疆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一塊重達一萬多斤的玉料雕成的。
所以,絲綢之路,也被稱做玉帛之路。
————轉(zhuǎn)自《十月》2007年第3期 《秘境》作者: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