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早的玉器加工,便是徒手抓握細石器,直接在玉器表面進行刮蹭推磨,或者帶動解玉砂進行制玉,這時期的古玉,高古質(zhì)樸,定位不夠準確,如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等,均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
上圖的這種火山燧石,便是最早用來加工玉器的“他山之石”,二氧化硅材質(zhì)的燧石,硬度極高,我們俗稱為“箭頭”。這種堅硬且尖銳的器物,直接作用在古玉表面,可以刻畫陰線,可以進行鉆孔等。
在這樣的工具下,便出現(xiàn)了不甚規(guī)整的陰刻線、沖出痕等,這是徒手刮蹭、推磨的結(jié)果,也是我們進行古玉鑒定必須掌握的技巧。
砣具出現(xiàn)后,一開始使用青銅砣,后來發(fā)展為鐵砣。砣具帶動潮濕解玉砂,在玉器表面進行摩擦,產(chǎn)生磨砂狀痕跡,這種工痕與上述推磨刮蹭完全不同。
早期的砣痕像個棗核,兩頭尖,中間略呈凹弧形,這與砣具是圓的有關(guān)。砣痕底部磨砂狀,工藝利索,不拖泥帶水,一般沒有崩口。
到了中古明清,砣具成為了水凳,一個人便可以完成玉器加工的過程,大大提高了制玉效率,這時期的砣痕,更加犀利流暢,痕跡較長,如松針一般,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