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老子》系列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當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的時候,那么對丑的認識也就產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善的時候,那么對不善的認識也就形成了。
有和無是相互生成的,難和易是相應完善的,
長和短是相互對應的,高和下是相互依存的,
聲和音是相互順從的,前與后是相互隨行的,
這是永恒的規(guī)律。
所以圣人以淡然無為的態(tài)度處事,以簡略的方式行教,
興作萬物而抹去自我創(chuàng)造的痕跡,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業(yè)而不自居夸耀。
正因為他不自居夸耀,所以功績就永遠不會抹去。
【解讀】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談到了宇宙自然萬事萬物(也包括人性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我們稱它為“物性規(guī)律”,當然也包括其“陰性物質”的精神范疇(如地球的陰性引力一樣),老子將其現象定義為“道”。
第二章則表述了道之規(guī)律的相對性與應用式。在表述之時,老子“連帶地”提出了人性社會里的美、丑問題。而且,無論是社會形態(tài)的“美”“丑”“善”“惡”,還是其道本規(guī)律的“有無相生”,都就存在于這樣一個相對比較與呈現運用的道則之中。
即如,將道的相對法則運用到社會層面,同樣構成為相對而演繹的道則關系,你看:“圣人以淡然無為的態(tài)度處事,以簡略的方式行教,興作萬物而抹去自我創(chuàng)造的痕跡,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業(yè)而不自居夸耀。正因為他們不自居夸耀,所以功績就永遠不會抹去。”然而,就在這個永久(“道乃久”)的社會價值的體系里,其相對關系的呈現與應用,尚需界定在淡然“無為”與安定長久的程式里——謂正道。反過來如果自利、強勢之所為,其結果呢?一定會是惹出諸多的麻煩來。或然還有生命危險。
這一“道”的實則關系體現了什么?謂:在利益方面為淡然付出;在行為方面為“無為”理智;在價值領域為樸素自然;在生活方面為安定長久。而“道”的終極目的,也就是安定與長久(“天長地久”)。
本章后節(jié)雖急轉直下地談到了社會界面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指要少施政令)、乃至做人要無私、謙遜和看淡功名利祿的潔身自好等事宜,最后也都呈現在了這樣一個“玄之又玄”的“道”的對比的法則里。所以,于本開章之“美”“丑”“善”“惡”的顯示,更有其后的“有無相生……前后相隨”的“具體”闡述,也都同樣存在于這個“恒也”不變的對比法則中。
究其下去,此章有個“醉翁之意”的巧妙安排——自然是老子的重點意圖,而且還把它安排在了剛剛講完“道規(guī)”之后的僅后面,就“在于”要滲透于“道”的其基本概念的認識及接受上,是一定要依照這個“對比法則”才可以領悟到其“道本”性質的。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柔弱勝剛強”、“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更是“無為而無不為”等,都屬于以固本、懷柔、守弱、處靜、謙遜為基準的相對界面而呈現的,否則就不是“道”了,之后也就難以步入“久”的境界。
正是老子擔憂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及還有“道之出口”就讓人費解的問題,老子便將簡單易懂的“對比法則”(如“前后相隨”等)置于節(jié)中,告訴世人:我的“道”之理念,就在于此類的對比法則中推演出來的,為便于識別其“道”,就需要大家沿著這條“相對”及辨證的路子才能進得去。
所以老子在“表面”的論述其“生活關聯”的同時,把其“悟道”的方式方法,用其樸素易懂的比喻,為習道者打開了一扇相對與辨證的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