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往事 | 老濟南“洋車”史話

看過《駱駝祥子》或《四世同堂》這些電影或電視劇的人,都看到過一種用人力牽引的、有兩個巨大輪子和兩根長轅桿兒的車子,這種車子的動力既非牲畜、也不是機器,而是人力,因此,人們把它叫做人力車。這種人力車不是土生土長像長安的兵馬俑那樣的國粹,是本世紀初由日本傳到中國的“舶來品”東洋貨,因此,當它剛剛光臨中國的時候,人們把它叫做“洋車”?!把筌嚒逼鸪趿餍性谖覈睾R粠У耐ǘ即笠厣虾!⑻旖虻却蟪鞘?,以后便漸漸傳到我國內(nèi)陸,到了20年代,連遠處我國內(nèi)陸的四川成都、甘肅蘭州,也有這種“洋車”在姍姍行進了。

舊時的濟南有沒有這種以人作動力的“洋車”呢?有的。確切的傳入濟南的日期已無從查考,但與20世紀同齡的濟南人大都知道,在1916年張懷芝當山東督軍兼省長的時候,他已不再坐八抬大轎,而是騎馬或坐“洋車”了;到了20年代田中玉坐鎮(zhèn)山東時,不但這位省長大人有自己專用的“洋車”,連省里的廳長、科長也有自己私用的“洋車”。當時的濟南街頭既無公共汽車,更無什么“面的”、“轎的”或摩托,濟南街頭是這種“洋車”的一統(tǒng)天下,“洋車”是當時濟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經(jīng)常拉車的人約有1000。

“洋車”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兩個巨大的車輪是鐵制的,所到之處,嘎嘎作響,特別是在經(jīng)一路或城內(nèi)的石塊砌成的馬路上行進時,那嘎嘎的響聲就像坦克隆隆而過。因為鐵制的輪子過于笨重,后來人們便加以改進,在鐵輪圈的外層釘上了一層約有一公分厚的膠皮帶,并美其名曰“死膠皮”?!八滥z皮”雖較鐵輪子改進了一步,不再有嘎嘎的響聲,但拉起來還是比較費力氣,所以到了20年代中期,便又加以改進,換成了像今天的自行車或汽車一樣有內(nèi)外帶的輪子,這樣的“洋車”被人們稱之為“活膠皮”。

“洋車”也像歷代的入主中國的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一樣,時間長了,便在語言上、服飾上被“同化”?!把筌嚒眰魅胫袊螅坏F輪子改成了“死膠皮”、“活膠皮”,連車燈也改用中國歷代沿用的白銅或黃銅來做,式樣也變成了宮燈式樣,燈油也換成了中國產(chǎn)的桐油、菜籽油、棉油或蠟燭?!把筌嚒钡膭恿υ谌毡緯r自然是大和武士,到了中國便換成了駱駝祥子式的破了產(chǎn)的中國農(nóng)民,好在這樣的農(nóng)民在當時的中國多而又多,有四萬萬!洋貨充斥中國市場,軍閥連年混戰(zhàn),農(nóng)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便到大城市拉起“洋車”來。

拉這種車子的人當時被叫做“車夫”或“拉洋車的”,是和“戲子”、“吹鼓手”、“剃頭匠”一樣被人賤視的等而下之的人,即所謂“引車賣漿者流”。這些拉車人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買車自己拉,但這是極少數(shù),因為一個破了產(chǎn)在農(nóng)村無以為生的流浪到大城市的農(nóng)民,是極少可能拿出幾十塊銀元買車的。另一種便是到“虎妞”式的人所開的車行里去租車來拉,租車雖被車行老板剝層皮,每天大約要交5角到1元錢的租金,但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買車,只出力氣就行了,所以在車夫大軍里這樣的人占絕大多數(shù)。還有一種是給人拉“包月”,只拉固定的主兒,不再兜攬別的顧客。這種包月車,有的由顧主購買,有的由拉車人自備。正由于這種包月車有固定的顧主,一般比在街上拉散車要少跑路、少費些力氣,收入也較固定。拉車人為了顧主的體面,也為了自己的體面,這種包月車的裝扮一般比較闊氣,不但車把、車身要漆得锃亮,車燈明亮耀眼,連車篷、車座也用黃布包裝,所以后來人們也把人力車叫做“黃包車”。因為20年代以前濟南還沒有汽車,所以上自督軍、省長、廳長,下至商號老板、廠礦經(jīng)理、機關職員或普通市民,都以這種人力車代步。以上這三種拉車人不管是哪一種,坐車人對他們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快、穩(wěn),包月車還要求拉車人漂亮、干凈、精神。所以比較講究的年青的拉車人,大都腿纏花綁帶,腳蹬纓子麻鞋(當時還沒有球鞋),身穿藍色或黑色褲褂,顯得干凈、利落、精神,人們對這樣的拉車人還贈送了些帶贊揚性的外號,如“草上飛”、“金錢豹”、“飛毛腿”之類,并編了些這樣的歌謠贊頌他們:

黃布篷,白銅燈,

走起來,一溜風,

車鈴一按響叮咚,

叮咚叮咚真威風!其實拉車人有他們自己的辛酸與痛苦,并不像旁觀者看來那樣“威風”。在舊中國拉車人成千上萬,他們拉上顧客之后,都是那么輕捷快穩(wěn),好像踩著音樂的節(jié)拍行進,從沒見過一個慢吞吞懶洋洋拉著顧客行走的車夫,你想,這樣“一溜風”地跑那么一天,少說也有百把里,卻只能掙一兩元錢(從濟南火車站拉到院前大街只三角錢),還得向車行老板交塊兒八毛的租金,有時遇上兵痞流氓坐車,不但掙不到錢,挨頓拳腳也是家常便飯?!肮啡鈱④姟睆堊诓?zhèn)山東的時候,人力車夫為自己編了一首傾訴他們的辛酸與痛苦的歌謠:

張宗昌,坐濟南,

抓洋車,拉洋面,車站拉到省政府,

后面跟著“二尺半”。

要車錢,他白瞪眼:

“媽拉巴子”加“混蛋”!

(舊中國當兵的穿的上衣約有二尺半長,所以人們通常以“二尺半”作為舊軍人的代號,有諷刺意。)

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不幸人們,就是這樣地掙扎著。

本世紀20年代可以說是人力車的“黃金”時代,到了30年代,自行車慢慢多了起來,當官的也開始有了汽車,坐人力車的人便不像20年代那樣多,也不像過去那樣時髦了。到了40年代,兩個輪子的人力車漸漸被三個輪子的人力車代替,有的人還在三輪車上添加了馬達,變成名不副實的人力車了。到了這時,拉兩個輪子的人力車的人已是年老體衰而又無力改裝車子的人了,他們只能靠拉貨或拉“冷角”維持生計,很少有人再坐他們的破車。到了50年代,濟南早已解放,人力車也就絕跡了。

從日本發(fā)明的這種人力車傳入中國,它經(jīng)歷了“洋車”——人力車——“黃包車”——“三輪車”各個歷史階段,直到絕跡。今天,當我們以汽車、摩托車代步時,但愿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忘記先輩們在炙熱的柏油路上拉著“洋車”踟躇行進的艱難的腳步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天津祥子大腳跑過兩個世紀
老北京的交通工具.13. 洋車(黃包車)
【京城舊影】消失的“洋車”
濟南故事:辛亥后,“洋車”風行濟南府
舊世界拉膠皮能掙多少錢?在天津拉車要上八道捐,拉包月收入最高
老北京出行:從洋車到三輪到出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