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孟氏南支簡譜

孟氏南支簡譜

孟氏世系圖

孟子——仲子——睪——寓——舒——之厚――昭——但——卿——喜——镃——興嘗——居——車或——敏——光——康――宗——楫——觀——嘉——懷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誼――詵——大融——浩然——云卿——華——常謙――遵慶——琯—

北支孟氏世系(自三十八代孟琯長子方立起)

方立——承誨——漢卿——貫——旭——公齊——寧——堅——寬——欽――津——德義——允祖——惟恭——之訓(xùn)——思諒——克仁——希文——元——公肇——彥璞——承光——宏略——聞玉——宏譽——聞璽——貞仁——尚桂——衍泰——興銑——敏瀚——傳連——繼烺——廣均——昭銓——憲泗——慶棠——繁驥

南支孟氏世系(自三十八代孟琯次子方遷起)

方遷——度——庭訓(xùn)——尚進——元——公隨——在——彥弼——忠厚——德載(諸暨祖)

諸暨孟氏祖

忠厚公幼子:載又名德載,字仲博,生於靖康元年丙午正月十五日戌時。配戚氏,諱正,字純德,生於建炎戊申六月二十日卯時。生三子:義、直、炎,一女貴適富春吏部尚書孫琬,字仲金監(jiān)。公卒於紹興二十七年丁丑四月初一辰時,葬夫概之大扈塘山,氏卒於紹興三十年庚辰正月初九日,葬傅家塢塘便山,即公墓對山也。

諸暨南支孟氏簡介

一、         淵源

據(jù)諸暨孟氏宗譜載: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等北擄,北宋亡。時趙宋王室僅存宋哲宗孟皇后相(孟子45代孫孟在之女),幸免于難。孟皇后為繼絕世,存亡國,不避艱險,力挽趙宋,她在垂簾聽政期,得知康王趙構(gòu)逃出在濟,命內(nèi)侄(孟子47代孫宋封信安郡王)孟忠厚等持其懿旨赴濟,命康王繼承帝位。公元11275月,在孟后策劃下,趙構(gòu)即帝位稱高宗,為南宋第一代皇帝。同時封孟皇后為隆祐太后,孟太后同日撤簾。高宗感孟后恩,視孟后為生母,推恩外戚,孟氏一門自孟忠厚起,上封贈王五代:

    孟子43代孫孟元、太尉,封贈魏王。

    孟子44代孫孟公隨,封贈太師,魏王。

    孟子45代孫孟在(孟后父),太師封韓王。

    孟子46代孫孟彥弼封太師,吳興郡王,豫章郡王。

    孟子47代孫孟忠厚,封信安郡王,太傅,官至一品。

孟忠厚扈駕南渡,開基浙江。孟忠厚以上有些孟氏返回原居,但孟忠厚名下子孫從此定居江、浙一帶,此后孟氏后裔,開始支分南北,由于孟后、孟忠厚有功于趙宋,又是貴戚之影響,這支南方孟氏成名門望族家族鼎盛。孟忠厚之子太尉孟德載二十歲時,因軍功,封爵諸暨。開國男,授環(huán)衛(wèi)上將軍,于1147年擇居諸暨夫概里(今十二都)繁衍生息,為諸暨孟氏第一代祖,宋高宗特御書“南孟大宗”匾, 另書一塊 “仁壽堂”匾,為諸暨孟氏堂號,孟德載和夫人戚氏(蘇州吏部尚書之女)生三子一女。

長子孟義,封通直郎,其子孫基本上在諸暨生息,次子孟直,封修武郎,其子孫半數(shù)上在諸暨生息,其余流寓在蘇州、湖州、杭州、蕭山、紹興等地,幼子孟炎,封承事郎,其玄孫孟欽祖(52代孫)任處州南臺書院院長后,遷至麗水,后57代孫孟祥入贅義烏,李按撫家后,在義烏生息,孟炎子孫基本上在金華地區(qū)。女孟貴,適富春吏部尚書孫婉為妻。

孟忠厚其他子孫散居在江、浙一帶,都成為南支孟氏,這一支南孟子孫和巨州的南孔子孫一樣,當(dāng)年孔子48代孫孔端友懷抱孔子神像神位南渡,高宗賜宅巨州,成南支孔氏。

孟忠厚官至一品,影響較大,他成為南支孟氏始祖。自南渡后,諸暨南支屬最興旺發(fā)達一支,人口眾多,且都是聚族而居,在南宋乾道庚寅年1170年初建了南孟廟,他比山東的孟子廟(初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僅差50年,成南支孟氏祭祀之地,且歷朝來諸暨宗譜修編也較完整詳細,歷史上一直稱諸暨孟氏為南孟大宗,十二都稱南陣故里,今孟氏宗譜籠箱上雕刻的“南孟宗譜”四個大字,清晰可見。江浙其子孫所居地嘉興、嘉善、湖州、蕭山、紹興、蘇州、無錫昆山、常州、金華、麗水、義烏都屬南支孟氏,宗譜自修,然諸暨這支較為突出,他不僅有宋孝宗敕旨建造的南孟廟,還有宋高宗御書的仁壽堂,更有完整的宗譜,還有聚族而居十里方圓的12000多人口,歷史上南孟大宗的稱呼從無間繼過,這些情況其他南支地較少,所以人們說諸暨孟氏是南支孟氏的代表,是南孟的根據(jù)地,這話不無道理。

二、         概況

十二都:元代前稱夫概里,傳說是吳越春秋間,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和胞弟夫概里帶兵攻越(諸暨),夫概戰(zhàn)亡。在十二都一帶,他的部分子孫曾居住過,為紀(jì)念夫概,地名就以夫概里相稱,流傳至今2500多年歷史了。1956年還是夫概鄉(xiāng)編制稱呼。

十二都地名:在明、清代間,諸暨縣為區(qū)域劃分,以都為單位編制,全縣共設(shè)72都,十二都是從孟子后裔聚居地劃分,面積近二十平方公里,人口萬余人,村落二十余個紫閬的寨頭里旺、五云山、深塢、萊塢等都在內(nèi),以孟姓為主的一方土地,稱為十二都。

古時講:十二都距諸暨縣城西三十里,現(xiàn)城區(qū)擴大,十二都距市區(qū)陶朱街道應(yīng)為零公里。

相傳在這塊夫山概水古老土地上,山水鐘靈,五行齊全,東,南泉嶺為木,南,前孟為土,西,大院塔為金,北,下莊為水,中,纛山為火,前人傳只要五行齊全的地方,看風(fēng)水就不用擇日子。這對老百姓有好處。居高臨下觀十二都,群山環(huán)抱,翠峰層疊,山水秀美,中辟奧區(qū),氣候宜人,不失為理想之居。自從亞圣后裔居后,有詩云:“夫山蒼蒼,概水泱泱,仁義之風(fēng),山高水長”此地更顯端祥。

在南宋前,這塊土地同樣居住著眾多人口,他們姓氏較多,但沒有一個孟姓人家。他們的主要姓氏是:陳、章、徐、魏、吳、周、毛、楊、俞、朱等,自南宋孟太尉南渡,封爵諸暨,1147年擇居十二都后,歷經(jīng)歲月滄桑變遷,上述姓氏人家逐漸外遷,只存少數(shù)。孟氏一支尤為興旺發(fā)達,這塊土地85%左右的住戶是孟氏,十二都屬應(yīng)店街鎮(zhèn),全鎮(zhèn)五萬人口,孟氏占12000余人,成該鎮(zhèn)第一人口大姓。

在這塊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明代欽差馮士佩曾撰文:太尉公后裔聰明好學(xué),宋、元時期出名人物已達二百余人,明代1368年到英宗1450年升太學(xué)邑庠者又二百余人。其中寫到:孟太尉,父母嘗曰:“吾兒生有陰德,死亦不忘其后,必昌其子孫。”“濟濟人才宋后之賢,蘊女之貞。積德之深,澤延后代,圣祖賢孫一脈流傳,上下貫通。”清代到今中國工程院院士,風(fēng)云一號衛(wèi)星總設(shè)計師孟執(zhí)中和部長級等名人名賢,也在二百人以上。他們耕讀傳家,崇尚孟子思想,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獨善天下,主張道德第一,金錢第二,做人要有骨氣。諸暨南支孟氏聚族而居,流傳860多年堪稱驚奇,歷朝歷代的前人和今人為中華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諸暨十二都南支孟氏人口分布是:(這支南支全系孟子48代孫宋太尉德載之后)

行輩最大的是72代憲字輩,最小是81代欽字輩,共孕育十代人。

十二都村1160多人,前十村1500多人,莊院村1150多人,上應(yīng)村500多人,下應(yīng)村100多人,應(yīng)村500多人,王家村350多人,廟后村1250多人,坎二村300多人,坎二新河100多人,石孔村300多人,樓家塢村250多人,伍堡坂村1100多人,寨頭村600多人,里旺村500多人,深塢村200多人,萊塢村500多人,東塢300多人,五云村250多人,應(yīng)店街村、諸煌村、紫閬等散居的500多人。大唐鎮(zhèn)散居600多人,陶朱街道散居600多人,市區(qū)暨陽街道等散居1000多人。

流寓在麗水、金華、義烏、蘇州、杭州、蕭山、紹興、上海、湖州等地約計4000多人。

這支南支自宋太尉擇居十二都,繁衍生息后,基本上在一個地方聚族而居,人口集中,人口較多,較為難得,孟氏中也較為少見。

三、  南孟故里、十二都的歷史文化古跡

自太尉公擇居后,頗具影響,應(yīng)屬南孟廟為第一古跡,他由宋孝宗敕旨,諸暨縣令沈紋主持,初建于宋乾道庚寅1170年,次修于嘉定丁丑1218年縣令趙孟主持,廟宇壯觀,面積13000余平方米。廟內(nèi)孟子你居中,信安郡王,宋太尉配像左右。左建孟母殿,右建貞女殿,春秋專祀,香火鼎盛。祭祀者,文官住轎,武官下馬,達官要員,文人名流,參拜圣賢不絕,許多要員題詩留詞,至今還流傳百余首參拜者的詩文。

南孟廟:浙江通志,紹興府志,諸暨縣志都有明確記載。明代時,省府批允:諸暨南支孟氏,通文學(xué)者,充生員,一體優(yōu)免于試,世為承襲,以供廟事,曾撥暨田六頃,供廟事。南孟廟成南支孟氏最大圣廟之一。

諸暨孟氏宗祠堂,重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宋高宗御書“仁壽堂”匾懸掛正中,“南孟大宗”匾掛右邊,另有“百歲匾”等,祠內(nèi)建有諸暨出北門第一的萬年臺戲臺,祠內(nèi)祭祀祖先,陳列祖宗牌位,設(shè)家塾、置義田、修宗譜,傳承優(yōu)秀的治家格言、家訓(xùn)和族規(guī)等功能齊全。惜在歲月變遷中被拆,僅剩半壁遺址。

其他古跡:孟太尉的香火廟,水口庵,忠義祠、倉圣祠、義宗祠、拯嬰堂、同仁局、義倉、大廟、小廟、纛山廟、天曹寺、三莊祠、三房祠、堂樓下神堂、莊院老廳、興庵、貞女墓、業(yè)紹三遷石碑、太尉公墓、保平侯墓、圣旨石牌坊、木牌坊、十六師四十七團抗日民族之光烈士墓等十十余處,南孟故里十二都歷史上古跡較多,現(xiàn)在這些物雖大都不存,僅存較少部分,然人們對認同祖先的心情,對文化古跡的思念依然如故,而孟氏宗族的感情必然融匯為民族感情,這也是維系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基礎(chǔ)。

諸暨孟氏宗譜始修于南宋淳熙九年(1183年),元代有諸暨知州欒鳳題序(1359年),歷史悠久,譜記完整。

第二次在嘉定丁丑十二年孟儒主修:其后在明代洪武年間、嘉靖年間、萬歷七年、萬歷三十三年康熙五年、康熙丙子四十五年,乾隆戊辰到辛末年(十三年——十六年)乾隆己丑34年,嘉慶二十年,道光八年,道光十五年,光緒二年,光緒十八年,民國二年,民國十八年,民國三十六年(僅草譜),公元2004年,前后計二十次左右編修。

可謂對宗譜編修之重視。

目前完整保存的一套,屬民國十八年(1929年)編修,全譜7985本,由73代孫慶瑋先生主修(他職譽典元。曾任過慈溪縣長,寶應(yīng)縣長青島市國民政府秘書長等職,凡民國年代幾次譜修都由他為主編修)。

這套譜內(nèi)容豐富,譜記詳細,上自軒轅黃帝起源,中到周文王姬昌之周公姬旦到孟子一生,下到郡王扈駕南渡,太尉公擇居十二都,今82歲屬龍的老人以上都有記載,每人生、卒、年、月、日、時,下葬何處,主要人物主要事跡都詳記。譜中,南支第一次修譜,知州欒鳳的序,清代山東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孟衍泰孟繼烺等所題南支譜序都重刊其中,實為一套難得的珍貴資料。其他光緒年間的宗譜大都散落民間,且不齊全,今存這套,對傳承、開發(fā)、研究南支孟氏文化有一定價值。

諸暨南支,有輝煌的一頁,歷史上享有一定的位置,在清乾隆十六年十日乾隆帝崇尚孟子等圣人,特恩旨考拔圣人十三氏后裔,全國定錄十六名,結(jié)果孟氏錄取二名,一是山東孟傳銳,二是諸暨十二都孟夏(見禮部文卷三)。南、北支開始聯(lián)系溝通,時在清乾隆間,乾隆辛末年山東孟衍泰首次確定江浙一帶孟氏為南支。嘉慶十十年孟繼烺繼而再次肯定江浙孟氏為南支,并為諸暨孟氏題序為南支譜序,共和國后值今太平盛世,諸暨南支孟氏在200811月首次組隊赴山東鄒城尋根祭祖,參拜孟子廟,并和孟氏理事會理事長孟祥居先生等座談、溝通。

20094月下旬,諸暨南支代表應(yīng)邀參加中華孟氏宗親理事會換屆會議,我等并附呈申請成立江、浙、滬等地南孟分會的報告,總會領(lǐng)導(dǎo)十分重視、支持,并希望我們成立分會后,南北兩支共同為弘揚孟子文化而努力,換屆會上我們諸暨二位代表被選為中華孟氏理事會理事。

20095月,中華孟氏聯(lián)誼會會長山東鄒城政協(xié)副主席孟淑芹一行專程來諸暨南孟故里考察指導(dǎo),參拜南孟子廟。并希望要求南、北孟氏共同努力,弘揚孟子文化。

山東會議和孟淑芹會長之行,是給諸暨南支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在南支歷史上也有重大意義。

目前,南孟故里在各級組織領(lǐng)導(dǎo)支持下,正在積極籌建,恢復(fù)孟子文化,南孟廟修復(fù)一新,孟子名句、格言、典故事跡整理刊登,恢復(fù)圣旨石牌坊,規(guī)劃四合院,陳列室等工作都在抓緊進行。

諸暨是越國古都,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面積2318平方公里,人口106萬,公元前222年秦時建縣(王莽時稱疏虜,唐代時稱過暨陽、明代時稱過諸全州)歷史悠久,山水秀美,人才薈萃,在全國百強縣中位排二十位。經(jīng)濟發(fā)展,民生改善,交通方便,古有婺越通巨之稱,杭州到諸暨一小時路程,十二都距諸暨市區(qū)陶朱街道零公里,歡迎各地宗親、好友、熱心人士來諸暨,到南孟故里十二都光臨指導(dǎo)。

             72代孫孟南生謹撰   公元20099

孟姓輩系諸暨山東輩字對照表

代數(shù)

諸暨字輩

山東字輩

代數(shù)

諸暨字輩

山東字輩

48

德載公

 

 

77

49

 

 

78

50

 

 

79

51

 

 

80

52

 

 

81

53

 

 

82

54

 

 

83

55

 

 

84

56

85

57

86

58

87

59

88

60

89

 

 

61

90

 

 

62

91

 

 

63

92

 

 

64

93

 

 

65

94

 

 

66

95

 

 

67

96

 

 

68

97

 

 

69

98

 

 

70

99

 

 

71

100

 

 

72

發(fā)

101

 

 

73

102

 

 

74

103

 

 

75

104

 

 

76

105

 

 

歷史上:孔、孟、曾、顏四位圣人之后,四姓合用一套輩字,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之事。

南渡孝烏孟氏淵源

吾義烏之孟氏其源本於鄒國亞圣公始,至四十七世孫忠厚公為宋朝貴戚?;諝J二帝被擄后隨康王扈駕南遷。忠厚公為顯謨閣直學(xué)士,歷任至保甯軍節(jié)度使、兼判紹興、鎮(zhèn)江、明州、福州、平江等郡,封信安郡王,為南渡之祖。其三子德載公授環(huán)衛(wèi)上將軍,諸暨縣開國男,封爵於諸暨,卜邑於諸暨之夫概鄉(xiāng),為諸暨夫概之祖。諸暨第五世孫諱欽祖字敬夫,仕處州南臺書院長,隨職遷至處州南門之新街,為遷處州之祖。處州五世孫諱祥行萬一公,舉孝廉仕寶慶路判官致政間,遇義烏仕河南按撫使李公見祥公有彬彬大雅之風(fēng),學(xué)問淵博之才,遂將長女行貴許配為妻。祥公見義烏山川秀麗,人才輩出,謂稱小鄒魯雅稱之烏邑寶地,自元至元年間,卜居縣治之西的埠通坊。

祥公五年間生三子,長曰沉行福一公,下傳一子曰兆旭,兆旭下衍二子,曰釗、曰煃,長子釗自洪武年間遷居義烏之東鄉(xiāng)青塘,立為青塘派,青塘派下傳十三世已無嗣。次煃同時遷居金華之蘇孟鄉(xiāng),后來未與宗府聯(lián)系。祥公次子潛下傳二子后已無子矣。

祥之幼子曰淳,行福三公下生二子,曰兆際、兆用,長兆際下傳三世已無嗣。惟福三公幼子兆用下延四子,長曰延生二子,下傳至四世已無嗣。兆用次子諱邃行英四公生有六子后遂家聲崛起,生齒頗眾。始分六房,大房祖曰貴、二房祖曰榮、三房祖曰尚、四房祖曰容、五房祖曰森、六房祖曰傑。其中三房衍至十二世至順治年間已失傳,六房下傳十五世諱興中在乾隆年間失傳后嗣。今有大房、二房、四房、五房四個房派延及至今。

大房一支居住在義烏原舊城縣前街一帶,孟大宗祠之東側(cè),謂稱孟宅里、孟宅弄等地,距市政府老衙門僅百步之遙,是義烏城中最繁華地帶,由于義烏市政府規(guī)劃舊城改造,現(xiàn)拆遷至江東三小區(qū)、工人北路、解放新村、下駱宅趙魚山、下車門社區(qū)、復(fù)興社區(qū)等地。大房自第九世、行文九三公與文三十九公始分長幼二派,長派立堂名為樹德堂,幼派立堂名為人和堂。

二房現(xiàn)有子孫二十余人,據(jù)考證,在行恭六十四諱志嘉公自乾隆年間始遷居義烏之南鄉(xiāng)佛堂鎮(zhèn),其孫文坡系同治年間太學(xué)生,生四子,長子新華仕登仕郎,次子新鴻邑庠生,三子新祿公太學(xué)生,四子新喜公太學(xué)生,是我族一門四及第的書香之家,現(xiàn)二房后裔已遷居城內(nèi)江南三小區(qū)及楊村等地。

四房后裔在埠通坊下傳七世,行勤四諱葵公自明弘治年間遷居義北十都冰墈,現(xiàn)名為大陳鎮(zhèn)李孟宅村,與遷烏始祖祥公姻親李姓同遷一村,故謂稱李孟宅。其余四房后裔,在明萬歷十六年遭白巾回祿火災(zāi),后由埠通坊遷至縣治北郊之西京,今稱孟店。經(jīng)舊城改造后,現(xiàn)已處於西城路之東側(cè),現(xiàn)設(shè)物資市場,屬北苑街道。四房后裔自葵公遷冰墈后立二派。長派為李孟宅,立堂名為舉義堂。幼派為孟店,立堂名為存心堂。

五房后裔世居縣治之北門凌塘及荷花芯,通慧門一帶自十三世遷美、延詔兄弟始分長幼兩支,長延美公立堂名為仁義堂,幼延詔公下為尚德堂。延詔公之次子諱惟明,其名下嗣裔是義烏之孟氏人口繁衍之最(自義字行至恭字行的第五世孫)有五十二人,僅五世間科舉及第入仕為官者有三十人,康乾盛世是我義烏孟氏后裔最為鼎盛時期。五房后裔自一九九0年后經(jīng)義烏市府多次規(guī)劃拆遷,現(xiàn)五房拆遷居住地在商苑社區(qū)、北苑社區(qū)、孝子祠社區(qū)、通慧社區(qū)、誠信社區(qū)、車站路及金華上浮橋、桐盧、臺灣、美國等地。

義烏之孟裔自祥公始五、六世間已造家廟於埠通坊,因明萬歷十六年遭白巾回祿之災(zāi),被火焚毀。延至第十世孫,大房文九三公下,長子一仁、次子一化、幼子一佑昆李三人。五房通四十七公下應(yīng)楫、應(yīng)權(quán)二兄弟,毅然倡導(dǎo)合族子孫,出資出力構(gòu)筑器宇雄偉的孟氏家廟。前后三進五楹兩邊側(cè)廂環(huán)抱,於明天啟三年二月初二落成。孟氏家廟建在埠通坊義烏縣衙之西百步之遙,是義邑惟一圣裔家廟,正門朝街謂稱衙門前大街,是義烏縣治之中心最繁華地段,自明朝后孟氏家廟一直未遭毀壞衍及一九四九年被收歸國有,一九五八年被拆,后建造義烏飯店。痛失家廟今逾六十載矣,遂使孟裔的聯(lián)誼活動得以終止。改革開放后,政府重視宗譜文化的收集,宅與正史、方志共同構(gòu)成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發(fā)楊中國文化的文明史,我族五房后裔賢沐、希堅、圣喜等發(fā)起重修義烏孟氏宗譜的倡議,於二00三年圓滿告成。此后各房后裔的聯(lián)誼活動進一步加頻,并組成了兩屆孟氏聯(lián)誼會,自二00三年后義烏孟氏聯(lián)誼會先后組員考察和聯(lián)誼活動有:赴山東鄒城尋根祭祖,并捐資人民幣陸萬元。參加鄒城第二屆宗親理事會擴大會議。組員參加唐山孟氏聯(lián)誼會成立,沈陽成立孟氏商會以及遼陽鞍山上海等地的孟氏宗親聯(lián)誼活動。先后兩次與諸暨南孟故里夫概鄉(xiāng)祭祖和聯(lián)誼活動,并捐贈諸暨孟子紀(jì)念館人民幣貳萬元。2008年徐州成立陣子學(xué)院,并參加祝賀和贊助。20094月初二是孟子誕生日,應(yīng)鄒城全國孟氏宗親聯(lián)誼會邀請,參加孟子誕辰祭祖及成立第二屆孟氏宗親聯(lián)誼會換屆選舉,圣喜被選為第二屆孟氏宗親聯(lián)誼會理事會副理事長,光誠被選為理事。

義烏之孟氏自萬一公在元至順間相傳至今,已經(jīng)傳承后嗣二十五世,即孟子始八十一世孫。在勤耕、好學(xué)、剛正、勇為義烏民風(fēng)的熏陶下,在先祖仁義禮智信儒學(xué)理念教導(dǎo)下,義烏孟裔人才輩出代不泛人,明嘉靖年間文九三公諱以文由武生授定海守備升福建福州郡參府。九思公授河南南陽二尹行學(xué)三八諱一源授光祿寺著丞。象九十四公永祿授州同誥封奉直大夫欽加五品銜,晉封奉政大夫,賜封朝議大夫。希七十六守愚公,太學(xué)生承襲都騎尉,指分安徽省候選通判,欽加五品銜補用知州。希八十新蕃公光緒年間邑庠生,浙江高等學(xué)堂畢業(yè)榮獲浙江兩級師范學(xué)堂優(yōu)級歷史地理科考例最優(yōu)等畢業(yè)獎。民國后為浙江省高級中學(xué)創(chuàng)辦人之一,著有高中地理、歷史、禮記讀訓(xùn)、詩書等書籍,創(chuàng)立新文化教育有卓著貢獻。

據(jù)2003年重修宗譜統(tǒng)計,現(xiàn)有后裔包括男女2007人,有大學(xué)生以上189人,大學(xué)副教授三人,中學(xué)高級教師三人,工程師以上53人,縣團級以上10人。政府出臺改革開放和富民政策以后,孟裔中涌現(xiàn)出一批勤勞致富、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能手,他們有圣喜、慶榮、圣澤、洪海、光誠、圣煥、英生、祖陽、國健、榮輝、榮根等他們恪守誠信、經(jīng)營有方、掌握機遇、致富不忘先祖創(chuàng)始之恩,積極參與和支持孟氏聯(lián)誼會工作,為光大先祖陣子儒學(xué),聯(lián)誼更多孟氏支系共同深研孟子文化而努力付出。

義烏之孟裔在孟圣喜為義烏孟氏聯(lián)誼會理事長高尚德行率領(lǐng)下,上下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遵循先人美德,激勵后人,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涓呒壢瞬旁旄l度祟悺?/span>

                           七十八世孫  孟祖京  謹撰       00九年八月

義烏市孟氏聯(lián)誼會理事會理事

  長:孟圣喜

副會長:孟慶榮  孟圣澤  孟洪海   孟光誠  

        孟祖華  孟英生  孟祖陽   孟圣煥

        孟榮輝  孟榮根

秘書長:孟祖京

副秘書長:孟圣榮   孟光福   孟海誼  

  事:孟榮金  孟圣提  孟祖狄  孟圣貴  孟榮祿  孟放文  孟國健  孟鳳山  孟利平 孟福春  孟光來  孟紅強   孟成軍   孟榮輝  孟圣標(biāo)  孟光富   孟希庭   孟圣建  孟祖明  孟祖平  孟祖?zhèn)?/span>   孟圣陽  孟美娟 

 

 

紹興南支孟氏簡介

據(jù)紹興諸暨孟氏譜載:公元1127年靖康亡難,宋哲宗孟皇后相力挽趙宋,命內(nèi)侄孟子四十七代孫孟忠厚持懿旨迎康王趙構(gòu)繼帝位,稱高宋,建元“建炎”。孟皇后同日撤簾,忠厚公扈駕南渡,功勞卓著,宋高宗感孟后恩,封孟后為隆佑太后,封忠厚公信安郡王,并上封贈孟氏五代為王。南宋孟氏,家族鼎盛,宋亡始衰。

忠厚公開基浙江,生有七子:

  充,字子若,仕中山大夫;

  嵩,字嶠之,朝奉郎直秘閣特進;

  雍,字堯夫,朝奉郎直秘閣特進;

  崇,字季高,奉直大夫,巨州通判;

孟德璘,字仲甫,敷文閣大學(xué)士,定國公,居會稽;

孟德懋,字仲勉,忠順保侯,太尉,居諸暨;

孟德載,字仲博,昭佑明應(yīng)侯,太尉,居諸暨。

公元1140年前后,孟德璘定居紹興,繁衍生息,因孟后、忠厚之功,春注特異,父子兄弟威列顯爵,后秦檜檀政,與郡王雖為姻戚,然心甚忮之,而德璘和父一樣,絕不與之。聞檜殺岳飛,煅煉獄成,兇黨皆進秩,璘嘆曰:“嗚呼,世事至此,三江絕,天理滅矣,豺狼塞道,鸞鳳高翔,吾其己乎”。 乃致仕歸,杜門謝客,至檜死,竟不往吊,居賜弟在紹興臥龍山之麓,規(guī)制宏大。臨歿,命其子曰:吾祖父封王宜居此非若輩所宜處也。我死,其必舍之而徙于鄉(xiāng)。嘉定四年(1211年)他的三個兒子:誠之、宜之、令之,遵父遺命,舍宅為蓬萊太清道院(今紹興市內(nèi)府山公園),并各徙居于鄉(xiāng)。誠之居稷山,宜之居王江溼,元未文愷避亂遷至獨樹村。令之居孟家葑。他的十六代孫思賓遷嵊州澄潭。

德璘長子,誠之,字子純,以蔭授迪功郎,歷官至廣州,多仁政,州民愛之如父母,致仕家居二十年,立義學(xué)教鄉(xiāng)子弟,性至孝。歲時拜謁父母墓上必涕泣徘徊,不忍離去。嘉定四年與弟令之徙居孟葑,舍地為太清道院。

德璘次子,宜之,字子儀,少警語,讀書過目成誦,以《春秋》補弟子員,家勢豪貴,厭去不求仕進,遂棄舉子業(yè)。工古詩文,海內(nèi)求知者戶屢常滿,既而嘆之曰:“是非所以養(yǎng)吾心也”。因舍地而居樊江之南,自號月逐遯翁。杜門謝客,辟后圃灌花割草自娛。卒年八十五,時稱高士。

德璘幼子,令之,字子善,幼聰明有文藻,淳熙甲午領(lǐng)鄉(xiāng)薦,三試禮部不弟,乃獻書闕下,以正心修身為本,召對稱旨,特授翰林院檢討,累遷觀文殿大學(xué)士,纂修國史,有良史才。致仕歸,舍弟居鄉(xiāng)。生二子,長道沖,幼道素。

令子長子,孟道沖,字澹然,性識聰明,儀狀奇?zhèn)?。登嘉定十年進士,授開化常熟令,累官大理遷刑部右侍郎。每獻決輒自訟曰:“下民可欺,天地鬼神其可欺乎”。盡革宿弊刑嚴(yán)肅清,天下無冤獄。咸稱有于公之風(fēng)。致仕家居絕不言世事。家法以忠孝為先。卒年八十有二。

道沖侄、道素子:孟遂初,字天常,號復(fù)齋,以蔭補永豐丞。政尚寬平,勤恤民隱,緩征國賦,上司督責(zé)嚴(yán)急將以加罪,嘆曰:“人生貴失志耳”。遂棄官歸,囊無余物,惟附身衣被而已。家業(yè)頗豐,阜鄰有孤婺貧窘者必赒濟之。時歲荒,郡縣儲匱乏,點積谷大戶以振饑民,公獨一都,就鄉(xiāng)給散,民甚便之。太守王公特贈匾額以彰其義。事親至孝,晨昏定省之禮,非有故時少廢,飲食必親嘗其味之可否,凡父母所嗜者必以蓄以待需,治家有法,閨門整肅,卒年七十,附葬先垅之右,配宋氏,子二,曰立羽  曰竚。

 

 

紹興的孟氏堂號:志遠堂

在紹興城南鑒湖鄉(xiāng)鳳凰村唐家池,過去叫鳥塢,祖上的名諱和年代已不可考。據(jù)說是從孟家葑到這里王姓人家做上門女婿的。舊時的上門女婿在女家是低頭三分,處處聽從女家的指使。但該地民風(fēng)不純,祖上認為我們身為圣后裔,應(yīng)是清正為人,忠孝為先。于是恢復(fù)孟姓。舉家進城。并以“志存高遠”之意取名“志遠堂”。訓(xùn)自子孫自謀其業(yè),自食其力。

明末清初,著名的孟應(yīng)璘,孟稱舜也出生在該地。獨樹,孟葑孟氏是“敦素堂”(始遷,孟文愷字吉南,本住五墩涇。元末避亂遷徙獨樹村,今屬東湖鄉(xiāng),文愷為德璘次子宜之之后)

小赭孟氏是“尚志堂”

紹興是歷史文化古城,文化積淀深厚,名人輩出。孟皇后墓,宋大陵等都在紹興境內(nèi)(皋埠上蔣鄉(xiāng)寶山,富盛鎮(zhèn)御茶村)。目前,在紹孟氏約7000人口,絕大部分是孟德璘之后。德璘和諸暨孟氏祖德載是嫡親兄弟,二人都是在南宋1140年前后封地定居,繁衍生息的,而他們的父親信安郡王孟忠厚扈駕南渡,則是南支始祖。

紹興諸暨二地孟氏重溫淵源,百感交集,更是心心相應(yīng),處處相通,對繼承弘揚先賢遺風(fēng),做強南孟文化,續(xù)修南支宗譜,深感任重道遠,今因筆者學(xué)術(shù)水平有限,文學(xué)功力不佳,文中紕漏錯誤難免,為的是昐后來者上,我等敬請各界教益提高。

                    紹興孟邁  謹撰  諸暨孟南生校    00九年十一月

 

 

天臺孟氏宗譜

天臺縣坦頭鎮(zhèn)下李村孟氏宗譜中載:天臺孟氏是從溫岑遷來,而溫岑孟氏是南宋抗金名將孟洪的后裔,洪公為臺邑孟家岙始租,威金人避奸臣喬遷于黃邑之溫岑孟家岙,傳第五世蘿元公遷仙邑,十一世  烈公遷臨邑下鄉(xiāng)仙巖,十四世承懷公遷臺邑南七都溪東岸下孟村,為發(fā)祥始祖。承懷公諱養(yǎng),自啊正德三年(一五0八)自太平溫岑孟家岙遷臺邑之溪東岸,到今五百年。

《天臺孟氏宗譜》載,孟洪生于淳燕元年(一一七四年)二月初九已時,卒于淳祜十年(一二五0)九月十八卯時。享年七十六歲。

史書載:孟洪生于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年),卒于淳祜六年(一二四六年),享年五十六歲。

光緒間諸暨孟氏譜載,孟洪系孟子44代孫,孟公附之后,孟公附生二子,長子孟在,字汝止,生三子一女,彥弼(忠厚公父),彥卿、彥頊,女即皇后孟相。封韓王,贈太師,次子孟荘,字洪敬,有異才,為文汪洋自恣,不拘常格,登進士第,任河陽縣令秩滿,赴京試第登上第,遷福洲刺史,治有善政,士民悅服,累官御史大夫,以太后恩封延平候,生子產(chǎn)輔《涇陽候派祖》。為彥弼(忠厚公父)嫡堂兄弟。

彥輔,孟子46世孫,以蔭補羅城令,民有史弟訟者泣而訓(xùn)之民亦感泣羅城,尚勇不知書,彥輔專事文教延良師訓(xùn)誨其子弟,一時向優(yōu)化數(shù)年中以文學(xué)登上第者五六人,報政為廣右第一,移至棣洲,已又改絳洲,皆赫有善政聲,以疾致仕十余年而卒,恩贈經(jīng)陽候,居絳洲,葬西郊之原。生二子忠概、忠棐,也為彥弼(忠厚公父)嫡堂兄弟。

彥輔公幼子忠棐,又名安,與岳飛出師,累戰(zhàn)功,生一子孟林。孟林生一子孟宗政,字德夫,抗金名將,自幼奇?zhèn)?,有膽略,常出沒韁場,數(shù)敗金兵,威名振于境外,金人呼為“孟爺爺”,時為荊鄂都總制,仍知棗陽軍俄病疸卒,為一時名將。生四子,孟璟、孟洪、孟璋、孟瑛。孟瑛(孟子五十代孫),字璞玉,為寧武軍節(jié)度史,從父出師滅金拒元,有大功,贈太師封吉國公,謚忠襄。事詳見《宋史》,孟洪生一子孟之經(jīng)。

參照南支孟氏,孟洪同屬南支,但屬忠厚公堂兄弟忠輩之后,與諸紹譜論,為南支中的另支。

天臺孟氏行輩:

自第六代起,佰、仲、叔、季、丕、振、有、光、時、傳、大、德、舍、祖、光、良、從、尚、惟、子、嘉、克、享、立、志、守、善、萬、人、名、楊

紹興孟邁  謹撰  諸暨孟南生校    00九年十一月

 

 

松陽孟姓簡介

小引

鄒嶧《孟子世家譜》載:孟子36代裔孫常謙生二子:遵慶、元陽。遵慶旨召不仕,生琯,以下一脈敏繁延、播遷大江南北。元陽名下則注“失傳”二字,蓋因元陽時領(lǐng)軍在外。新、舊《唐書》載:孟元陽(?——814年),行伍出身,善治軍,為大將,以軍功加御史大夫銜。唐憲宗元和間,歷拜河陽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昭義節(jié)度使。入朝為羽林統(tǒng)軍,拜左金吾大將軍,封趙國公,贈楊州大都督。一般說來,失傳不是無傳,后人修譜,或為不知其有后,或為知其有后而不午其祥,故注“失傳”,仰或只列長不列次?在此不作揣度。

翻閱有關(guān)史料,并攜松陽《黌源孟氏宗譜》至鄒城求證,與有關(guān)人士一起從輩譜、生卒年代、職業(yè)經(jīng)歷諸方面進行梳理分析,認為很可能是:元陽生琳,其下一脈繁延至今。今松之孟氏,即孟琳之后。故爾,吾族松陽孟氏系鄒嶧亞圣后,應(yīng)無疑矣。嘗志之,以見教于姓學(xué)方家。

源流

松陽《黌源孟氏宗譜》載:孟琳,唐敬宗寶歷間(825——827),任羽林都尉,能辰七邑,封武功候。琳自鄒縣涉居檀溪(今湖北襄樊市)是為檀溪世系始祖。琳生統(tǒng)。孟統(tǒng),蔭越騎校尉。統(tǒng)生穎。孟穎,鴻臚寺序班生。穎生炳。孟炳仕御史大夫,耿直不交于朝,出為丹陽太守。炳生圭。孟圭隱居不仕。圭生璠,唐乾符年間(875——879)任海州刺史。潘生沂。孟沂不求聞達,征之不就,隱居著述。沂生梨。梨生功熏。功熏生希讓。孟希讓,仕至瓊州判官。希讓生邦慶。邦慶生鶴。孟鶴,任永豐縣令。鶴生十六,解元。十六生貴。孟隆貴泛游佛地。

自琳至隆貴,檀溪世系歷14代。末二代即孟十六兄弟輩,再孟隆貴堂兄弟輩,隨宋室南渡,始徙姑蘇,又居會稽(孟封之西)。

隆貴生世醴。孟世醴,字醇,號東贏,少時隨祖父孟十六南渡,自檀溪至姑蘇,又會稽,最后定居松陽之黌源(今內(nèi)孟),是為黌源世系始祖。譜載世醴于宋乾道登進士,仕秘書郎,出為判官,又累遷至太常卿,宋淳熙元年(1174)改授松陽主薄。他以一名儒宰是邑,因久不升遷而宦意日淡,遂致仕卜居。黌源本十二都別名,又為村名?!包Z”指學(xué)校,“黌源”二字有學(xué)問之源、知識之源含義。世醴很是欣賞,便改村名為內(nèi)孟,昭示此乃孟子世家之內(nèi)。借用“黌源”不堂號,彰顯綿延孟子道德文化之意。村名堂號兩相輝映,具珠聯(lián)璧合之妙。醇醇如世醴者,邑人誦為“孟父”,頗有乃孟之風(fēng)。黌源退處,基宇經(jīng)營,設(shè)書院,敦詩書,修身以樂道。籍此以教子孫,不忘先祖,以孟子后裔為榮,為使鄒魯孟子世裔別支不至被湮沒。

黌源孟氏支宗郡望稱平昌,有別于其他支宗,對此,清道光年間修譜人孟振臺撰《平昌郡考》以釋疑:“孟氏諸族譜載為平陸郡,而吾族獨曰平昌,心竊疑焉”。經(jīng)他考據(jù),孟子為鄒人,春秋時鄒地在齊魯間,《史記》稱平陸,《漢書》則稱平昌?!岸嶙逯Q平昌郡,為孟子之后無疑也”。又考,孟子曾之平陸,是故名與。

孟氏宗祠坐落內(nèi)孟村(務(wù)財里),自世醴公卜居后,代有聞人書香世繼,只因舊有宗祠草創(chuàng)未備,且年久已傾圮。乾隆三十三年(1768)眾族裔議而建祠,十年后又經(jīng)修葺。今之宗祠,于2003年重新修建。

概況

括松黌源孟裔自孟世醴以下居松陽已830余年,主要聚居地有松陽縣內(nèi)七個鄉(xiāng)鎮(zhèn),徙居外地有遂昌、龍泉、武義、云和等縣市及外省福建漳州、莆田等地。居松陽以新興鄉(xiāng)占多數(shù),950余人分布10個村。其余散居在古市鎮(zhèn)及周邊四鄉(xiāng)和縣城西屏,約650余人,居遂昌縣約400余人,其他縣市不祥。全縣2007年統(tǒng)計共孟姓人口1600余人。孟姓宗支世系徙居各地情況在譜牒中均有記載。

《黌源孟氏宗譜》始修于宋咸淳二年(1266),鄒國按察副使潘瑧作源流敘(舊),狀元、左丞相留夢炎作序。續(xù)修明宣德二年(1427)。三修清乾隆五年(1740)。四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六修清咸豐十年(1860)。七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九修民國五年(1916)。十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前后十修,解放后未再修。

現(xiàn)見于殘(全)本的有,五修譜道光版,不全(全十二卷)。同治版,不全(全十一卷)。光緒版,不全(全十三卷)。民國五年版,不全(全十三卷)。民國二十六年版,全(全二十二卷)。

孟裔宗族文化濃厚,黌源宗譜中《家訓(xùn)》以孟子教誨作家訓(xùn),共九條,旨在繼承孟子道德文化。族規(guī)共十三條,條條敘倫敦睦,勸勉禮讓。倡導(dǎo)存孝揚善,勤學(xué)勤儉勤勞動美德。譜載,自宋淳熙至清末民初700多年間,栝松黌源孟裔共傳世25代,出庠生、增生、貢生、廩膳生、國學(xué)生、國子監(jiān)太學(xué)生102人,僅忠房孟賓洪系下就達53人。孟賓洪英年早逝,其妻中氏時年僅24歲,辛苦操持家業(yè),督子耕讀,子孫后代潛心向?qū)W,功名接踵而來。后人因此稱贊葉氏:有昔“孟母教子”之美德。還有一位“徐霞客”式人物孟振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三度出游,十五年在外,閱盡人間諸般事,觀覽名勝將八九,一游一畫一詩,皆妙筆生花,詩比孟郊,書同孟兆頁,畫若吳道子。

松陽黌源孟子后裔千百年來念祖歸宗情結(jié)不懈,曾先后三次赴湖北襄樊檀溪和孟子故里鄒城尋根訪祖。

宋紹熙四年(1193),世醴長子原溢、三子原端擔(dān)心后人無從追考先人祖地及宗支世系,兄弟倆同赴檀溪祭祖訪譜。原端不幸得疾亡故,原溢葬弟于檀溪始祖孟琳墓側(cè),獨自攜譜返松。后原溢子武信編纂首部《栝松黌源孟氏宗譜》,刻梓器藏。

 第二次,清乾隆元年(1736),孟修彩取拔公車北上攻讀監(jiān)生,往返于鄒魯亞圣故地時,二度登臨嶧山考察鳧村,謁亞圣墓廟,追溯世系,抄譜而歸。補葺舊譜,登錄新支,修成乾隆版《栝松黌源孟氏宗譜》,然后赴上虞、紹興任儒學(xué)訓(xùn)導(dǎo)。

第三次,2006年,孟蔡運攜同宗驅(qū)車4000公里,先赴檀溪,再訪鄒嶧,拜謁孟廟孟府,孟墓孟林和孟子故里鳧村,拜會了鄒城、曲阜、襄樊孟氏宗親聯(lián)誼會、研究會負責(zé)人,求證淵源續(xù)譜世系。

此外,民國年間,還有一批修譜人從內(nèi)孟出發(fā),欲訪孟子故里,中途因戰(zhàn)亂受阻而返。

內(nèi)孟村

松陽縣新興鄉(xiāng)內(nèi)孟村為栝松黌源孟氏宗祖地,位于松古盤地西北端十二都源內(nèi)。全村166戶,509人,耕地281畝,林地4682畝。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以茶葉為主,有茶園600畝,人均超1畝。2008年人均收入8100余元。

村周群山環(huán)抱,中辟奧區(qū),澗泉清洌。村右孟前山竹木扶蘇,翠微屏幛,景致入勝。村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氣候宜人。是一方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

1999年起,村兩委抓住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有利時機,前后籌資300余萬元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效顯著。農(nóng)村面貌大變,各項事業(yè)較快發(fā)展。2005年獲省委、省政府命名省級文明村、省級全面小康示范村,2006年獲省級衛(wèi)生村,2008年獲麗水市級歷史文化村,20091月又獲第四屆全國創(chuàng)建文明村工作先進村鎮(zhèn)榮譽稱號。是松陽縣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典范。

目前,全村上下在村兩委帶領(lǐng)下,積極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村莊。結(jié)合村級自治,深入到家庭,開展以念祖睦宗、存孝楊善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并將孟子名言、典故事跡整理出來,鐫刻在祠堂、牌坊、水心亭、石拱橋和村道兩旁,旨在營造氛圍,大力弘揚、示范孟子道德文化。

松陽建縣已歷1810年,是處州最早的建置縣。地處浙西南諸山腹地,仙霞嶺未端余脈,境內(nèi)群山綿延,松古盤地歷史上被喻為“金甌玉盤”,有“處州糧倉”之稱。目前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新產(chǎn)品主打茶葉和花菇生產(chǎn)。十萬茶園、十萬茶農(nóng),百里鄉(xiāng)村百里茶,茶園碧綠,茶市火爆,茶香彌遠,有“中國綠茶集散地”之稱。

唐代詩人王維有“按節(jié)下松陽,清江響?zhàn)埓怠本洌螤钤蚧薹Q“惟此?;ㄔ?,四塞無他虞”。

竭誠歡迎宗親好友來松陽、到內(nèi)孟,敘倫敦誼,光臨指導(dǎo)!

                         

                           松陽劉關(guān)洲  謹撰   200910    孟南生

 

 

 

 

 

南孟文化研究會籌備委員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氏家訓(xùn)你知道多少??漲知識了??!
浙江虞氏主要支派基本情況簡述(一)
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蔣文旭家族史
宋朝最后一位戰(zhàn)神的生前身后事
追根尋源系列報道之一至二十
孟姓家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