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鎮(zhèn)地處浙南閩北,古東甌之地,屬吳越文化范疇。因其地四面屏山,自成一統(tǒng),遠離紛擾,又攬山水之勝,擁魚米之饒,土著居民稀少,歷代有人口遷徙于此繁衍生息。有譜可考,唐代以來,閩南泉州、漳州人口絡繹來此安家落戶,宋室南遷,在這樣一個依山面水空間閉塞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中,在漫長的歲月里,甌越文化、閩南文化、在這里交相侵潤,融會貫通,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古時,大海的潮汐可以直接到達水頭,水頭原名涇口后來,元末將領周成德攻下平陽城后,干脆把原來叫“涇口”的這個北港第一大鎮(zhèn)易名“水頭”,原來叫“涇水”的這條江也慢慢地叫做“鰲江”。
水頭之名,最早見諸蔡芳的《游南雁蕩山記》。蔡芳,平陽榆垟人,時任福建轉運副使,明正德戊寅秋(1518年),其相邀平陽縣丞馬性魯游南雁,記曰:“……潮來發(fā)棹,抵詹家埠,乘月行二三里許,至徑川(徑同涇),憩智覺寺。明日雞初號,鐘聲方盡,遂出寺。不數(shù)里,過水頭,前見數(shù)岫遠露,如抽亂筍,如架筆格,如橫修眉,爭獻奇狀。”大清康乾盛世,四海晏清,水頭統(tǒng)稱水頭街。這里居民密集,市聲鼎沸,一派繁榮。當時水頭小南塔園的黃斯統(tǒng)(1796~1861),貨殖水頭,經營有道,成為富甲一方的名流。其在水頭街埠頭殿周邊購置店面數(shù)十間,在埠頭殿腳下,駁溪坎,壘青石,筑碼頭,讓外埠船舶可以直接駛入水頭街的腹地,同時還建設埠頭殿至中街的石板路面,以便于北港的鄉(xiāng)鎮(zhèn),還有文成、泰順、蒼南等地的貨物紛抵埠頭殿下集散。
鼎盛時期的水頭街,是北港的貿易中心。貨物近通南北港,遠銷閩滬甬,八方商賈攘來熙往的,吳儂軟語、閩南話、畬族客家話、金鄉(xiāng)話、蠻話在一條街上流淌著。那杏黃色的酒旗迎風招展,古銅色的牌匾熠熠生輝,腳步聲,吆喝聲,銅錢聲,風吹斗笠聲,在那低矮的屋檐下交會著。一條老街,那名噪一時的商行比比皆是,上街白洪興的白益大布店、李招湘的喜元樓打銀店、翁吉文的翁源茂糖店、張承培的張源豐油坊、詹滋祥的詹公茂易經選日館、張日濤的張順發(fā)糕餅店、陳德發(fā)油行、德順記油行、宋國甫的老宋肉松店,陳良山的釘稱店,薛阿華的糖店,徐京修的圓木店,林開標的寬仁堂草藥店,葉資川的竹篾坊;后街的池家打鐵行、圓木行、竹篾行、木器社、米行、鹽行;新街的林益盛南貨店、陳恒泰南貨店、通記魚行、順昌魚行;中街陳恒元南貨店、張公泰南貨行、李仁和豆腐坊、白質彬的白益新布店、朱劍臣的朱濟生藥房、謝清乾干煙店、謝清問干煙店、陳日豐的南北貨商行、溫同盛南北貨商行、周源豐、周阜豐、周盈豐文具顏料五金店、董寶生桐油行、徐源盛紙行、王阿鄧的天成百貨店、錢菽棠的濟寧堂藥店、黃振興糕餅店、蔡大同糕餅店、同壽堂藥房、王茂記花紗行、信大祥布店、吳合昌釘稱行、陳奕樹的厚泰花紗茶葉行、顏水興茶行、陳濟生藥房、張繼平的張源隆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