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我們生活的根本,特別是新年這一場疫情,很多生產(chǎn)力都被減少或者暫停,國家在科學防控的前提下,保障了糧食等商品的充足供應,才讓我們安心宅在家。糧食儲備是國家保證社會平穩(wěn)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自古我國就建有糧倉,儲糧以備人民所需。在陜西,就有一座糧倉被慈禧太后御封為天下第一倉,這就是豐圖義倉。
放大看圖2
10
豐圖義倉位于陜西省大荔縣朝邑鎮(zhèn),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糧倉,由當時的大學士閆敬銘帶頭四年修建而成。這是一座民辦糧倉,曾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在今天的豐圖義倉入口處還矗立有閆敬銘的雕像。
放大看圖3
10
在我國古代,但凡發(fā)生大的糧食饑荒,就會伴隨著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給和平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動蕩,繼而就會影響到當前的朝代更迭。所以天下要安穩(wěn),人民就要吃飽飯,糧食的資源儲備就非常重要,糧倉也應運而生。在和平年代,農(nóng)民安居生產(chǎn)時,糧倉就會儲藏剩余的糧食。圖為豐圖義倉展出的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的各種工具。
放大看圖4
10
在清朝光緒年間,陜西關中大旱,當時餓死了很多人,也別是大荔的朝邑最為嚴重。因為這次饑荒,5年之后,當時在任的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朝邑當?shù)厝碎Z敬銘就倡議修建糧倉。豐圖義倉歷時4年竣工,竣工以后朝邑將糧倉繪制成了詳細的圖紙,報于朝廷,慈禧看后大喜,便御賜豐圖義倉為“天下第一倉”。
放大看圖5
10
從隋唐時期開始我國就有義倉了,之所以叫義倉就是當時的政府為了荒年所設置的糧倉。隋朝時的長孫平見天下各縣多有饑荒,遂要求民間,無論貧富,均需上交一石的糧食儲備于庫中,以防饑荒年來臨。今天的豐圖義倉仍然在使用,碩大的中心廣場四周都是糧庫,這里是大荔縣朝邑糧站。
放大看圖6
10
古代的義倉都設在鄉(xiāng)間,不由州官管理,這樣一遇到災荒,各地隨時都可以開倉,可以第一時間救濟災民。當年的閆敬銘非常有先見之明,在豐圖義倉開始投入使用的10年之后,果然關中又遇到大旱,這一次,豐圖義倉開倉放糧,救活了無數(shù)百姓,當?shù)厝硕挤Q閆敬銘為救時宰相。
放大看圖7
10
豐圖義倉是城中城的布局,從外城進入之后就是內(nèi)城。在高處可以看到,豐圖義倉外圍有一圈城墻,糧庫在內(nèi)城的城墻之中,進糧倉的城門只有兩個,可謂安保措施極嚴。由于今天的豐圖義倉仍然在使用,所以在糧庫周圍都拉有警戒線,游客不得靠近,以保證糧食的安全。
放大看圖8
10
豐圖義倉也是我國現(xiàn)在所剩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除了糧庫之外,這里還有一個糧食博物館,展示了我國各個時期和糧食有關的生產(chǎn)工具以及古代由來已久的糧倉文化。
放大看圖9
10
順著樓梯可以登到豐圖義倉來到城墻之上,在糧倉的北邊建有一座廟,是紫陽倉祖朱文公祠。百年來,豐圖義倉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當朝皇帝是換了一茬又一茬,可豐圖義倉仍然健在,這里也是我國所剩無幾的大型清代糧倉之一了。
放大看圖10
10
從解放之后,這里就一直是大荔縣朝邑糧食站,仍然為國家儲備糧1000萬斤和500萬斤商品周轉(zhuǎn)糧。滄桑洗禮之下的豐圖義倉見證了清朝的歷史,也發(fā)揮著它穩(wěn)定一方,為國儲糧的戰(zhàn)略意義。今天的豐圖義倉作為景點開放,如果到大荔縣旅游了可以來轉(zhuǎn)一轉(zhuǎn)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