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利益所帶來的好處種種,也終因利益消弭而逐漸喪失。
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陰麗華,管仲之后,名門望族,即便到其父一代,也是巨富之家,財富可比諸侯。娶妻陰麗華,這曾經(jīng)是劉秀的人生目標,并一直為之所奮斗著,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最初,寄人籬下的劉秀還只是打工身份,其兄劉縯被更始帝劉玄所殺,心中悲痛,但當時他并沒有能力報復,所以無奈選擇隱忍,在他最低落的那段時間,劉縯曾經(jīng)的部下陰識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覺得劉秀不但才華出眾,重托可付,而且......用電視劇里的話說就是,人品貴重,所以就撮合陰麗華和劉秀走到了一起,在那段時間里,恐怕是劉秀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娶妻當?shù)藐廂惾A的目標已經(jīng)實現(xiàn),這種幸福感幫助劉秀盡快擺脫了頹廢和壓抑的心境。那個人,那段愛,那段時間,必定刻骨銘心,為今后陰麗華不爭而爭的得到后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倆的恩愛生活,僅打消了更始帝一部分猜忌,但卻還是沒有完全相信劉秀,竟然把劉秀這樣一個屢建奇功的帥才,安排去洛陽做遷都前的準備工作,而陰麗華則不方便同行,自己回到了娘家,二人自此長期分別。
后來王朗在邯鄲稱帝,劉秀再次被更始帝調(diào)用征討,雖不懼王朗,但卻還是需要團結力量。
目標:真定王劉揚,屬于可爭取對象。真定王劉揚也同意了劉秀的招攬,可是卻又提出自己的條件,出于對政治結盟穩(wěn)定性的考慮,他提議與劉秀聯(lián)姻,讓其迎娶外甥女郭圣通,郭圣通,家世顯赫,相對于當時劉秀的身份來說,絕對屬于下嫁,郭圣通族群,屬漢景帝一脈,并且在河北根深蒂固,就當時情勢而言,這恐怕是劉秀唯一的選擇。
話雖如此,其實我覺得,不只私利,劉揚也有可能是出于雙向利益考慮,這樣一來,他可以放心歸順劉秀,而劉秀也放心他的勢力不會反叛,雙方都吃了定心丸。
劉秀則考慮兩點:
一、將劉揚的勢力并入自己的部隊,終有一日完全把控,為我所用,劉縯的仇,他怎么能忘。
二、在這個關鍵時刻,人心叵測不可輕信,萬一自己和王朗拼命,而劉揚后面捅刀子,那就凄慘了。
所以劉秀出于政治目的和戰(zhàn)局上的考慮迎娶了郭圣通,自此,劉揚的軍隊歸于劉秀麾下。兵力上的優(yōu)勢資源給劉秀帶來的,不僅僅是在戰(zhàn)場上打敗王朗這么簡單,還為自己培養(yǎng)了嫡系力量。
百戰(zhàn)之兵終成大事,王朗敗于劉秀后,其勢力范圍被劉秀納入囊中,后續(xù)想到的自然是如果自己回去向更始帝復命,以更始帝對他的猜忌,再加上劉秀現(xiàn)有勢力,估計回去后必死無疑。所以兵強馬壯的劉秀在擁有自己的地盤后,決定脫離更始帝控制,不再受其政權擺布。
就在劉秀剛剛稱帝4個月后,他不顧政務煩勞,迫不及待的將陰麗華接到身邊,而不幸的是劉秀當時并沒有完全擺脫他人勢力的掣肘,自己的根基并不穩(wěn)固,自己部隊也未必能無條件的忠于自己,不受他人影響,畢竟融合時間尚短。
從諸多方面考慮:
郭圣通遠比陰麗華家世顯赫,傳承多代的殷家,已經(jīng)漸漸脫離了政治環(huán)境,雖然富可敵國,但也僅僅是屬于豪門望族而已,郭圣通的家世身份更為尊貴。
以前歸攏過來的劉揚部隊,還是屬于軍隊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就在登基的這一年,郭圣通產(chǎn)下皇長子劉強。而長期與劉秀異地而居的陰麗華此時卻沒有孩子,母憑子貴,這點繞不過去。
加上劉揚的政治伙伴眾多,所以在立后問題上郭圣通顯然占據(jù)了更多優(yōu)勢。
一邊是真感情,一邊是真實力,一時讓劉秀難以決定皇后人選(其實心中有數(shù))。而陰麗華則主動退出角逐,稱自覺身份不夠尊貴,并且主動提議立郭圣通為后。
無論是出于對妻子的尊重。還是對其家族勢力幫助的答謝,新婚的劉秀和郭圣通非常恩愛,至少在表面上來看是這樣。而據(jù)后漢書記載,郭圣通突然被廢的原因,就是劉秀對她的寵愛稍稍有所衰弱,就很多次對劉秀百般埋怨,諸多沖撞。還有一點,郭圣通德不配位,頗有呂霍之風,深受劉秀忌憚。
陰麗華在這方面做的相當聰明,建國之初,如果與郭圣通爭奪后位,根本無法獲勝,而且恐怕僅有的榮寵也將失去,一味堅持才是不智之舉。以退為進,繼而推薦郭圣通為后,識得時務,就當時而言是最聰明的做法,既顧全了大局。也成就了自己的名聲。品格盡人皆知,為家世并不顯赫的自己打好了輿論基礎。于大事做的如此得體,劉秀對陰麗華不僅有愛,慢慢又加之一層敬重和欽佩。而陰麗華所作所為,不單看在劉秀眼中也令群臣聽聞后心悅誠服。
陰麗華與郭圣通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性格。一個張揚外露,一個沉穩(wěn)內(nèi)斂。陰麗華的情商與智慧明顯要比郭圣通高出很多,識進退,懂隱忍。不單陰麗華自己,他的親屬也是如此。
其實一直以來劉秀對對于外戚不是沒有提防之心。封建帝王大多忌憚于外戚干政,這也屬正常,畢竟有前車之鑒,后人不得不防。
陰麗華及其家屬令劉秀放心,不加猜忌,受到了更大的信任。反觀郭圣通在建武17年被廢,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聯(lián)。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哀,一夫多妻制嘛,時代特色,尤其是皇帝。郭圣通嫉妒在所難免,但顯然她的所作所為不如陰麗華來得聰明。
受郭圣通被廢的影響,太子劉強惶惶不可終日,自請廢掉太子之位。并愿意就藩遠離。而劉秀并沒有這么做,郭圣通的罪責何以要太子承擔,但是時勢終究在變,后來劉秀又改變了主意,將其封為東海王,而在此期間,陰麗華并沒有任何異動,無論劉強在太子位還是就藩,她們母子都對劉強非常照顧。
陰麗華不爭而爭最終獲得后位。建國17年來雖然擺在面前無數(shù)機會,卻從未為自己爭奪過什么利益,而越是這樣,宮廷朝野的口碑就越好。在脾氣秉性方面,如果陰麗華類似郭圣通,可以預見的是,她們的結局將會同樣以悲劇收場。
“后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边@是說陰麗華,不是郭圣通,哈。
方孝孺:敬賢當遠色,治國須齊家。如何廢郭后,寵此陰麗華?
也有人說,光武帝能容功臣,獨不能容一妻子,廢后之舉,全出私意,史家多譏其不情。
而古今通史認為,劉秀并非私德有虧,而是看出苗頭不對。
郭圣通的脾氣盡人皆知,而劉強的性子也太過懦弱,這,很危險。
陰麗華的脾性有口皆碑,就算劉莊性子強些,卻也是十足的好事。
其實,劉秀又怎能不虧心呢,郭圣通的族人大多被劉秀后續(xù)封爵,劉秀又沒完沒了的多次去郭圣通父族表示親近,借以宣示自己不是忘恩負義之人,其他功臣大可放心,郭圣通就是郭圣通,與其族群無關。
以郭圣通的脾氣,離開劉秀未必是壞事,畢竟劉秀對她榮寵不再,郭圣通也看不過劉秀寵愛其他嬪妃,索性眼不見為凈,避免自己的脾氣招惹更大的禍端,年歲雖然算不上很大就過世,但也沒受過任何苛待,算是廢后中比較受善待的一個。她的兒子劉強也有一定政治頭腦,知道審時度勢,最后也勉強算是善終,這與他及時退出政治核心圈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