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傳,王五行刑是為了減輕譚嗣同的痛苦,而現(xiàn)實根本不是這樣,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劊子手用的是鈍刀,以至于受刑幾十刀后才人頭落地,慘叫是必然的,英雄也是人,對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宜過分解讀,這也絕稱不上污點。
大刀王五,自然善于用刀,脾氣耿直,嫉惡如仇,耿直到什么程度呢?
光緒年間,在僅僅一年時間內(nèi),北京城附近發(fā)生時數(shù)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為當時的王五聲名遠揚,功夫了得,也確實沾上點嫌疑,所以成為官方的重點追捕目標,參與人數(shù)高達數(shù)百人。而王五看這態(tài)勢卻主動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脈,完全有能力遁走他鄉(xiāng),但是他卻自投羅網(wǎng)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責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鍋。有感于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責打20從輕發(fā)落。
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系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
網(wǎng)絡上很多人都喜歡用的網(wǎng)名“劍膽琴心”就是他人對譚嗣同文韜武略的夸贊之詞,而在后來的交往中,譚嗣同慢慢長大,二人變?yōu)橐鄮熞嘤训年P系,而且王五深受譚嗣同先進思想的熏陶,無論思想還是行動都是傾向于革新派,譚嗣同通過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著王五的俠義精神。
以三件事為例,光緒帝被軟禁瀛臺,譚嗣同想武力營救,第一個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雖好,但僅憑一己之力從瀛臺背個大活人回來,而且還是皇帝,這個目標實在難以實現(xiàn),所以只能作罷。
鐵骨錚錚康有為躲在使館中伺機脫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勸譚嗣同離開北京,暫避風頭,王五愿意沿途護送,而譚嗣同不為所動,甘心赴死。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后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雖捶胸頓足也無濟于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尸。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jīng)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
兩昆侖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我個人覺得,去留肝膽兩昆侖是指譚嗣同自己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磅礴氣勢,與他人無關。
而王五先后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為譚嗣同報仇),后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國人槍決于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于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應該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yè)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