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衎(1245-132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晚年號醉車先生,元朝薊丘(今北京市)人。仕途通順,晚年以疾辭官,寓居維揚(今江蘇揚州),卒年七十五,追封薊國公,謚文簡。
《墨竹》水墨紙本 香港佳士得2007拍賣會 成交價54.8萬元
李衎以畫竹名世,他初學(xué)王庭筠,后上追文同,又深入南方竹鄉(xiāng)進行觀察,特別是借出使安南(今越南)之機,詳細辨認各種竹子的生性姿態(tài),從中獲益甚多。他能畫雙勾著色竹,又善墨竹,筆法精謹,意態(tài)生動,所作竹好取整枝全景,且以風霜雨露等自然氣候烘托竹子挺拔剛勁的個性。李衎之子李士行,同樣以書畫聞名于世。他曾繪制《大明宮圖》呈獻仁宗皇帝,獲授五品官職。李士行擅畫古木山水,多以寒林入畫,遙接北宋李成郭熙的風格,他的墨竹繼承家法亦有美名。
《沐雨圖》 絹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衎將竹視為“全德君子”,將尊竹癡竹之情融入畫中,將筆下墨竹賦予了超凡的生命力與人文內(nèi)涵的精神,李衎高超的畫竹技藝在當時倍受世人推崇,作品流傳廣泛且影響甚大。傳世作品有《四清圖》(前半卷藏美國堪薩斯博物館,后半卷藏故宮博物院)、《雙鉤竹圖》、《沐雨圖》、《新篁圖》(均藏故宮博物院)、《新篁樹石圖》(南京博物院藏)等。
《枯木修筠圖》 絹本 西泠印社2010秋拍 成交價268.8萬元
《四季平安圖》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文人畫興起后,竹子以婆娑有致,清秀素潔,節(jié)堅心虛,值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玉立臨風頗具君子之風。正是竹子有這些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而令歷代文人墨客著迷皆喜畫竹,以竹寄情,以竹抒懷,以竹言志。唐代王維、蕭協(xié)律、僧夢休,五代黃筌、徐熙,南唐李后主,北宋蘇東坡等均為畫竹名家。元代李衎更是癡迷于畫竹,他將多年畫竹經(jīng)驗與技法匯集成《竹譜詳錄》,書中他提出“畫竹五法”,一為位置,二為描墨,三為承染,四為設(shè)色,五為籠套。又指出“沖天、撞地、偏重、偏輕、對節(jié)、排竿、鼓架、勝眼、前枝、后葉”為畫竹十病?!逼洚嬛窭碚摴┖笕私梃b學(xué)習(xí)。
元朝時,畫竹的名家亦尤多,趙孟頫、高克恭與佼佼者李衎并稱為元初畫竹三大家,后以李衎和柯九思為畫竹魁首。之后有畫竹名家宋克、楊維翰、夏昶、王紱四人。宋克畫竹,蕭然脫俗;楊維翰畫墨蘭竹石俱極精妙;王紱竹畫獨步一時;夏昶畫竹,煙姿雨態(tài),各盡其妙。時人爭購其畫,且價格不菲,有“夏卿一個竹,西涼一錠金”之說,至清畫竹名家有鄭板橋、石濤、金農(nóng)、羅聘等。
竹子,任憑風吹雨打,永遠是以它超凡脫俗且清高圣潔的身姿示人。歷代文人墨客們喜愛竹子愛到了倘若離開了竹子就有活不成的地步,方使得竹文化和竹精神在文人墨客心中長盛不衰而魅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