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氏家訓 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 釋義:木材之所以能成為房屋、器具,是工匠制造而成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于腹內有詩書。讀書靠勤奮得來,不勤腹空虛。要知道學習的能力,閑人愚人在開始時都一樣。 韓愈背景材料: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與柳宗元并稱“韓柳”,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古詩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歷來重視詩書禮教,幾千年來在儒家文化主導下,無數(shù)文人墨客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經典文化。今天我們更需要在傳統(tǒng)文化上創(chuàng)造屬于當代的新生文化。伴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若要走向高度文明,離不開知識。而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便是讀書。希望當代讀書人皆奮進,再創(chuàng)一個新時代。 |
![]() (尺八屏) 呂氏家訓 滎陽公嘗言,后生初學,且須理會氣象。 氣象好時,百事自當。氣象者,辭令,容止, 輕重,急徐,足以見分, 亦貴賤、壽夭之所由定也。 ——呂本中《童蒙訓》 呂本中背景資料: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壽州人,南宋時文學家,世稱東萊先生。詩人,詞人,道學家。詩屬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等。詞不傳,今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紫微詞》,《全宋詞》據(jù)之錄詞二十七首。呂本中詩數(shù)量較大,約一千二百七十首。錢鐘書認為“他的詩始終沒有擺脫黃庭堅和陳師道的影響,卻還清醒輕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堅澀”。 釋義:滎陽公曾說,后輩剛開始學習時,一定要領會并練就必要的精神氣質。精神氣質好時,什么事都能獨當一面。所謂氣象,會通過人的言辭、容顏和舉止及處事的輕重緩急之中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不僅君子與小人根據(jù)這個能劃分,人的貴賤和壽命長短也都與這個有關。 我在上大學時,曾看過一本關于曾國藩的書,大概記得曾國藩用人擇才時就善于觀其氣象。有一次他的手下帶了兩位候選人來曾府見他,曾就讓來人先坐在客廳等候,一個小時過去了,曾仍未出來見客。其中一位耐不住性子了,他是貪官推薦的人,在廳內走來走去,觀察府上的東西,好見面時奉承;另一位是清官推薦的人,他一動不動的坐在那里,目光堅定,氣宇軒昂。 最后兩個人都沒見到曾大人,曾卻在屏風后面觀察他了他們的氣象后,對手下人說,讓站在那里的人走,讓坐在那里的人留下任職。 十幾年前,我去張強牙科那里補牙,醫(yī)生尚未來到,我和另一個候診者坐在那里等。我一見旁邊的這位中年人眉宇之間蒸發(fā)著一股與常人不同的氣質,眉粗而清,鼻高而軒挺。我當時情不自禁多看了兩眼,并冒昧和他打招呼:我看您面相,您是既文又武而后從商,有貴氣,有才氣,但又有很多波折……對方看我把他的一生經歷幾乎都說出來了,就高興的拿了一張名片給我,上面寫著“孔令華”三個字。原來他就是毛澤東的女婿。 |
![]() (六尺對開) 張氏家訓 古人謂觀硯以世計,墨以年計, 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 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 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 外則須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 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 ——張英《聰訓齋語》、《恒產瑣言》 釋義:古人看硯用“世”來計算,墨用“年”來計算,筆用“日”來計算,這是動與靜的區(qū)分。靜的含義有兩點:一是身體不要過于勞累,一是心態(tài)不要輕易浮動。凡是碰到一切勞頓、憂愁、喜樂、恐懼的事,表面上要應對,內心凝然不動,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靜的古井,以意志控制情緒,外面的紛擾都要退到一旁。 張英背景資料: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滴踹M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與其子張廷玉是歷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 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主動在爭執(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慶,流傳著這樣說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就是張英家庭。張英的兒子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熱播的影視劇《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身影。張廷玉(1672—1755)為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時加太保,為官康、雍、乾三代,歷半個世紀寶刀不老,為兩千年封建官場之罕見。他有這樣的官場作為,應該說是他得益于父輩、祖輩淡泊致遠、克已清廉的家風。 自己的內心保持神圣的平靜與坦然,保持身心愉悅,這才是延年益壽的良方。安靜的含義是要讓心靈得到寧靜祥和,一則能避免過度勞累,二則能制止貪欲躁動,三則能把外界的紛擾掃除,使內心像明鏡一樣平靜,這是道家的養(yǎng)生秘訣,也是重要的益壽之道。只要做到了慈、儉、和、靜,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快樂。此道值得后人細細品味,并用于實踐當中。 |
![]() (尺八屏) 嚴氏家訓 吾于文字頗知荼蔗,往往自輕己作,成輒棄去, 又以居今之日,時異往古,有志之士, 須以濟世立業(yè)為務,不宜溺于文字,玩物喪志; 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災梨棗也。 ——嚴復誡三子嚴琥 ![]() 釋義:我通過文字,頗知甘苦之意,常常輕視自己的所作,總是半途而廢。而現(xiàn)今之日,時代已不同于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個有志向的人,應以濟助世人和建功立業(yè)為己任。不應該沉溺于寫文作詩,消磨志氣,否則不但一事無成,而且死后給后人留下不好的名聲,所以沒有留下多少存稿,還不夠哪天收獲梨棗時所需的功夫。 嚴復背景資料:嚴復(1854—1921),漢族,福建侯官人,清末資產階級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司。甲午戰(zhàn)爭后,主張維新變法。譯著《天演論》留世。 面對國家貧弱、國土被掠、民族尊嚴喪失的局面,嚴復的家訓依時所需,針對救亡圖存、改變落后挨打的時局,告誡后代不能沉溺于詩文,應以濟世立業(yè),救國強國為己任。其家訓切合當時時局,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觀。時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啟蒙作用。 |
![]() (尺八屏) 金氏家訓 善則降祥,惡則致殃。天地祖宗,恩德難量。 敬孝誠篤,祀祭馨香。心存九思,行敦五常。 先圣先賢,效法維詳。雍和九族,扶掖匡襄。 信以踐言,勿誑勿猖。慈惠卑下,拯濟窮涼。 有德必酬,有怨必忘。帛財取義,儉乃久長。 勤身息慮,筋壯體良。后天培植,精氣汪洋。 弗聽邪說,紊亂紀綱。遵莫怠逸,壽福無疆。 ——《金氏家訓》 釋義:平日行善,上天會給予吉祥;平日做壞事,則會招惹禍端。天地祖宗的大恩大德,難以度量。孝敬父母,誠實篤信,祭祀先人,馨德延長。心中長存君子九思,行為實合五常。對先知先賢們要效仿和學習,使處事更縝密周詳。使家族之內融洽和諧,互相扶助提攜,以守信實踐承諾,不要狂妄。對下人要慈悲仁衷,救濟幫助窮人。別人對自己有恩必須酬謝,對別人的怨恨一定要忘記。帛財取義、節(jié)儉生活,方得長久。勤勉莫多愁慮,心寬體健筋強。后天著意培植,精氣勢必汪洋。莫信邪端異說,不可擾紀亂綱。遵守承諾,不要怠慢輕薄。這樣才能福壽無疆。 金子升背景資料:金子升,清代浙江會稽人,后遷居天津。 《金氏家訓》集百家家訓之長,吸納了儒家經典精髓而成;從善、孝、仁、禮、和、信、德、義等方面對族中子弟的行為制定了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標準和家范,貫穿了儒家的整體道德規(guī)范,可以廣施天下,百家齊備。 正是:金氏一門衷,詩書圣賢通。 德馨百家集,龍騰盛世中。 |
金---局部.jpg(88.01 KB, 下載次數(shù): 1)
![]() (六尺對開) 王氏家訓 夫言行可復,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 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臨財莫過乎讓。 ![]() 釋義:說話做事經得起考核查對,是誠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聲讓給別人,自己甘愿背上惡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過自己揚名而顯耀父母,是光宗耀祖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間和睦友愛,家族興旺發(fā)達,是友愛的最高境界;而對于財物則勿貪心,而要互相謙讓。 王祥背景資料:王祥(185—269),字休征,晉代臨沂人。漢末值世亂,王祥扶母攜弟,避地廬江(今安徽舒城),隱居30余年。后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西晉代魏,官至太保。為人至孝,后世以其臥冰求鯉孝敬后母朱氏而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把誠信看成做人的第一信條,把推美引錯作為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認為“揚名顯親,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是立身之本,是可以通過孝悌達到的?!芭R財莫過乎讓”,留財給別人,自己并不吃虧。 |
![]() 章氏家訓 夫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皆是卓然自立, 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 須與精神意趣相為浹洽,所謂樂則生, 不樂則不生也。 ——章學誠家書 ![]() 釋義:學習在于專,見識必須堅定,這些顯然都須先自立,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平常下功夫和著力所在,必須與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精神快樂了就能學習,不快樂就學習不了。 章學誠背景資料: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實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jiān)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書院、保定蓮池書院,并為南北方志館主修地方志。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共9卷(內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 小時候,我受到良好的家學熏陶,立志要刻苦學習、光宗耀祖、報效祖國。為了這個理想信念,從小刻苦鉆研書法藝術,無論處于何種困境,從未氣餒退縮。由于興趣所致,習書成癡,于意境上大有所獲,書風也自成一體。精誠所至,金石為開?,F(xiàn)今已向小時的理想邁進了一大步。為所處的土地上培養(yǎng)了一批批書法藝術家。并力行公益,積極推廣傳統(tǒng)文化。撫今追昔,學而堅定,制定目標,為興趣、為理想而學,你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
![]() (尺八屏) 蘇氏家訓 臨大事,斷大義之時,正道以當之。 ——蘇瑰《中樞龜鏡》 ![]() 釋義:在面臨決策重大事件或者決斷重大的道德行為時,要用正道來對待。 蘇瑰背景資料:蘇瑰,字昌容,唐京兆武功(今陜西)人,唐中宗時名相,認為其子有宰相之才,故書此以宰相的標準訓子,后其子果在開元年間登相位,史稱蘇氏一門代傳清忠。 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所取之道有所不同。正道就如真理,符合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具有普遍價值,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古之正道在君,今之正道在民。蘇瑰認為,一切行為規(guī)范應以正道為準則,寧可放棄權利,以身試道。這對今人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當代為人,我們又應如何衛(wèi)道? |
![]() (四尺整張) 范氏家訓 千古圣賢,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從無中來, 卻又歸無中去。誰是親疏?誰是主寄?既無奈何, 即放心逍遙,任委來往。如此斷了,即心漸順, 五臟亦和,藥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與中舍書 ![]() 釋義:千古圣賢都不能免一死,也管不了死后的事,從虛無中來,又回歸到虛無中去。誰跟我親和我近?誰能讓我有所寄托?既然無可奈何,那就放心地歸去,放心逍遙。若能如此果斷,心就能平靜祥和,五臟六腑順暢流通,吃藥有效,吃飯也有味了。(此信是范仲淹寫給重病纏身的三兄中舍,勸慰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養(yǎng)病。) 范仲淹背景資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為官清廉,關心民生疾苦。任陜西經略副使時,改革軍制,抵御西夏,鎮(zhèn)守地防,被譽為“胸中有百萬雄兵”。后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力倡新政,頗有作為?!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句千古傳誦,令后世感佩不已。范仲淹有子四人,皆有名于時。 不久前聽友人說起一個得了癌癥的人,當時醫(yī)生說此人只能活半年。而他放下包袱,忘記病情,獨自到陜西終南山隱居修行。一年后,去醫(yī)院復查,癌細胞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于是又上山修行,現(xiàn)在已經出家修道。五年過去了,當人們向他請教治病秘方時,他回答的內容和當年范仲淹的訓言如出一轍:心態(tài)平和,順其自然,才能使其消除顧慮。看透生死,不再為一些瑣事自尋苦惱。這樣,吃飯才吃得下,藥物才生效,最終才可能遠離病魔和死亡。 |
![]() (四尺整張) 黃氏家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 惟愿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黃峭與子書 ![]() 黃峭背景資料: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后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錫公的長子,遠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戍時。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吳氏、鄭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峭公歸隱數(shù)十年間,目睹社會變亂,政局動蕩,換了五代十一君,亡國而被弒殺的國君八人。時間長的十多年,短的不過三四年。政局如此動蕩,峭公決心遣散諸子以避不測之禍。后周廣順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漢為后周太祖。 峭公年已八旬,宴會姻族,對眾兒子說: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壽、多男”,但是堯說:“多壽則多憂,多男則多懼?!蹦銈兌蝗耍y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邊,以終余年,只是憂慮多男多懼,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鄉(xiāng)呢?應該走出去自謀發(fā)展。我過去在戎伍,走遍半個天下,回想閩、粵、贛、江、浙等地,山環(huán)水秀,饒沃的田地到處都有,但都已荒蕪,只要開發(fā),便成樂土。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戀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隨地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