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讀書時能進入一所好學校、遇到好老師,工作時能覓到一個好單位,遇到好同事、好領導,是很幸運的事。很慶幸,這一切我都“偶遇”了,很知足、很感恩培育我成長的學校、老師。
我這輩子都銘記著:華南師大附中是我們的根本所在,學校今天所以擁有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的前輩為此付出了非同一般的代價,每一個附中人應念念不忘、好生珍惜、倍加愛護。
華師附中本正根深、源遠流長,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學校管理,不容置疑,是一所在省內、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是知名度頗高的學校。
華師附中正式建立于一九五二年,由當時的中山大學附中(校址在現(xiàn)越秀區(qū)文德路)、嶺南大學附中(校址在現(xiàn)海珠區(qū)康樂村)、文理學院附中(校址在現(xiàn)海珠區(qū)石榴崗)和聯(lián)合大學附中(校址在現(xiàn)越秀區(qū)北京南路仰忠街)四校合并而成。合校后校址選在文德路中山大學附中原校區(qū)(校園面積涵蓋現(xiàn)在文德路廣東省博物館和中山四路“省實”全校區(qū)),命名為“華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一九五六年八月,附中高中部搬至石牌崗頂現(xiàn)址,初中部仍留在文德路(中山四路)。
一九五八年八月,學校初中部也搬遷到石牌崗頂現(xiàn)址。文德路(中山四路)原校區(qū)新創(chuàng)辦“廣東省科技學院附中”,在人事管理體制上完全與“華師附中”脫鉤。
一九五九年,華師附中第一屆(搬至石牌崗頂后)高中畢業(yè)生獲得廣東省高考第一名,高考成績在全國僅次于東北師大附中,開啟了華師附中成為“廣東省教育戰(zhàn)線一面旗幟”的歷史先河。從此以后,華師附中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傳承、發(fā)揚光大,不斷創(chuàng)造佳績,一直傲立廣東省優(yōu)質教育巔峰,名揚全國。社會各界贊不絕口,家長對華師附中趨之若鶩。
一九六六年全國爆發(fā)“文革”,學校改名為“東方紅中學”;一九六八年夏復名“華南師院附中”;一九六九年四月,由廣州市教育局統(tǒng)一規(guī)范全市中學名稱,華師附中又被改名為“廣州市第六十一中學”;一九七八年夏,老校長王屏山重回學校擔任校長,學校正式恢復“華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校名;一九八三年夏,隨著“華南師范學院”更名為“華南師范大學”,學校也更名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不管歷史怎樣崎嶇前行,學校名稱如何一再變換,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我們附中前輩為此付出了畢生精力創(chuàng)造的。華師附中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聲譽,是我們的前輩為之奮斗一輩子奠定的。所以,對附中優(yōu)良的文化傳承,先進的辦學理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深刻領悟并努力繼承。
華師附中如今已是有口皆碑的好學校,但和所有學校一樣,都必然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也正是在這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附中弘揚了先進辦學理念,形成了淳樸的校風??上驳氖窃S多辦學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附中人精神,現(xiàn)在已得到發(fā)揚光大。
老附中人的“東方紅精神”“光腳板精神”是學校形成原來“八字學風”:“勤奮、刻苦、踏實、認真”的精神基礎。當年的附中老師對教育工作極其認真負責,每天一大早起床帶學生參加晨運,每天晚上陪伴學生晚自習,學生晚自習下課后,他們才回到簡陋的教師宿舍批改作業(yè)、備課,時常通宵達旦。當年的附中老師,生活十分簡單樸素,光著腳參加勞動,為學生樹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好榜樣。如此全情投入,勤奮刻苦的忘我工作精神,漸漸成為了附中人以之為楷模的“東方紅精神”“光腳板精神”。晚飯后圍繞四百米跑道散步與學生談心、學生彼此交流學習心得、用英語對話交談,也慢慢成了附中人代代傳承的“四百米精神”……
附中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語“吃得苦中苦、方為附中人”,印證了附中今天的成功不是上天賜予的、也不是靠媒體炒作取得的。附中今天所有一切成就,是靠附中人勤奮刻苦地工作,用吃苦耐勞、堅強的意志和不甘人后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正是因為附中人不甘人后,堅持夙興夜寐、刻苦鉆研,附中才可以傲立鰲頭、獨樹一幟。
“尊師愛校”是附中幾十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尊敬老師”不獨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個附中人的要求。一個知道尊敬自己老師的人,才會很好愛護自己的學生,自己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虛心向老前輩學習,“要當好先生、先當好學生”的道理不言自明。亦是因為這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承,附中的“師徒制”(名教師帶新教師)才能幾十年不斷傳承、歷久彌新。附中推行了幾十年的“師徒制”也曾被某些新來乍到的“高人”斥之為“封建禮制”。其實是這些自以為是的人對附中這一好傳統(tǒng)不了解、不理解所致。老教師帶新教師,名師手把手教新同事,這是新教師的福氣。附中的“師徒制”是與時俱進、全面、有生命力的,現(xiàn)在已張揚為“青藍工程”了。
附中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還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每一個附中老師和學生都很愛護自己的學校,十分注意維護學校的良好聲譽并自覺為之發(fā)奮圖強。絕對不會去做為了抬舉自己而損害附中的缺德事。
附中老師都明白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為人師者,愛自己的學生,學生自然會銘記老師的好、學校的好。所以附中至今依然“師生情深、和諧相處”。我在附中工作了幾十年,從未遇到過存心給老師、學校出難題的學生或學生家長。時至今日仍得到學生的關心、愛護,附中師生之間的相互關懷之情誼,讓人感覺暖意融融。
幾十年發(fā)展,附中漸漸形成了很有特點、良好的學風。
在“學習習慣”養(yǎng)成方面:重視“三先三后”(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作業(yè)、先思考后提問);緊扣“五個環(huán)節(jié)”(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知識歸類);務求“有錯必改”(設立主要學科平時作業(yè)、單元測驗出錯題目更正本子,以便記錄學習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學習“張弛有度”(日常學習、身體鍛煉、社會活動有序安排,平時學習時間抓得很緊,考試前懂得騰出時間休整放松,附中學生都明白‘平時當考試、考試當平時’的道理);安排“分秒必爭”(每周、每天的學習時間都作合理安排,珍惜分秒、爭分奪秒,善用時間的‘邊角料’)……
在“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方面,重視八種能力的養(yǎng)成:“觀察能力”“聆聽能力”“閱讀能力”“歸納能力”“思辨能力”“質疑能力”“拓展能力”和“動手能力”。
在“教與學互動”方面,附中教師很重視對學習過程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作業(yè)“面批面改”。有針對性了解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及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誤差出在什么地方,以便及時予以糾正。所以每個學生都很珍惜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面批面改”的機會。
幾十年傳承,許多學習習慣潛移默化、蔚然成風。
“晨讀”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把握每天晨運前的空隙,在操場跑道旁樹底下、在教學大樓邊的水泥乒乓球桌旁……迎著晨曦,埋頭讀書;
“午讀”因為每天中午放學排隊打飯的人很多,不少學生采取“錯峰進餐”的辦法,抓緊點滴時間,把上午學習的要點歸類整理或完成簡單的作業(yè)再去吃午飯;
“默讀”在長長排隊打飯行列中,不少學生都在默默地背誦英語單詞或其他相關的知識;
“夜讀”每天晚自習結束,回到宿舍,生活指導檢查完宿舍關了燈,學生就應按要求就寢。但還有不少學生在生活指導離開后,用被子蒙著頭,打著手電筒看書學習;
“孤讀”當年不少學生每月只回家一趟,平時周日許多學生都會自覺學習,學校處處都是形只影單、孤零零安靜讀書的學生,特別是崗頂樓周圍、魚塘邊等平時人跡罕至的犄角旮旯,到周日竟然一位難求……
幾十年精耕細作,附中創(chuàng)立了頗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下鄉(xiāng)與農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堅持了幾十年。讓學生在求學階段不脫離社會、貼近社會、了解社會,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是附中教育的一大特色。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學校一直堅持利用秋收時節(jié),讓學生深入農村,接近農民,了解社會不同群體的生存狀況,增強學生對國家、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使命感。如此別出心裁的教育一直堅持到如今,在教育戰(zhàn)線十分罕見。
“尋找附中人的足跡”幾十年持之以恒,是附中增強學生對國家、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代表作。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難以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難以承擔重任,這是附中人的共識。這種“尋找”其實質就是為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樹立榜樣,讓他們確立自己成長發(fā)展的目標。一個有理想抱負、有目標追求的學生,一定有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內在動力。這種“尋找”并非讓學生去尋覓身居高位掌握大權為官為宦、或是腰纏萬貫的校友。這種“尋找”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在國家發(fā)展進步的不同時期,有多少附中人為之赴湯蹈火、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多少附中人為了國家的發(fā)展進步執(zhí)著追求、默默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勤學苦練、學有所長、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是附中學生勤奮好學、執(zhí)著追求的源動力。每個學生都很珍惜在附中求學的日子,他們都在默默地鼓勵自己“今天我以附中為光榮、明天附中因我而驕傲”?!氨鄙锨髮W”是不少附中學生的矢志追求,大學畢業(yè)以后的附中學生,許多人選擇了一輩子從事科研、學術、醫(yī)療等職業(yè)。有關人士曾驚嘆“某某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多為官者,某某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商賈成群,唯獨華師附中滿門書生……”
緊扣時代精神,自成一體的教育模式,淋漓盡致展示著附中教育與眾不同的特色。
“尊師教育”每年教師節(jié)樹立榜樣是學校持之以恒的做法。讓每一個為人師者明白,身為人師應該有的素質、情懷及肩負的責任;讓每位學生知道,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多少老師夙興夜寐、不辭辛勞、默默奉獻。附中學生把這所有的一切銘記在心,時至今日,每年春節(jié)或其他節(jié)假日,還有不少各年齡段的學生返回母校探望當年的老師;
“愛國教育”每年國慶節(jié)前后,學校都會用各種形式,深入細致的開展“愛國教育”。讓學生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好生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耕教育”利用每年秋收時節(jié),讓學生深入農村,了解稼穡之艱難,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藝術教育”每年迎新年的藝術節(jié),讓學生淋漓盡致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不斷提升審美、欣賞美、展示美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學雷鋒教育”每年的春季都是學校開展學雷鋒做義工活動的黃金季。學好人、做好事、服務社會,是附中人的共識;
“革命傳統(tǒng)教育”清明節(jié)是學校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最佳時機。宣傳革命先烈的事跡,給革命烈士掃墓,讓學生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科技拓展教育”科技節(jié),是學校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科技節(jié),請有關科學家開講座,加大相關新興科學技術的宣傳力度,引導學生及早瞻望、設計自己今后的發(fā)展;
“成才教育”每年高考前夕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的大好時機。引導學生有遠大理想抱負,立志成才,承擔起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重任;
“黨的觀念教育”每年建黨周年紀念,宣傳黨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艱苦奮斗歷程,引導學生傳承黨艱苦奮斗為人民謀幸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端正行為教育”是附中持之以恒的做法。培養(yǎng)“舉止端莊、儀表堂堂的學生”,培養(yǎng)“明辨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生”,培養(yǎng)“性別角色清楚、男女界限分明的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為。
附中對學生進行的“清純”、“高尚”的理想教育,也曾受到有關人士的批評。他們覺得,應讓學生了解完整真實的社會,“至清純”“至高尚”的教育模式,會令學生沉迷在理想中,脫離社會。但附中依然堅持讓學生有最純粹、最高尚的情懷、遠大理想抱負作為目標。因為都明白,學生進入社會知道社會,或是其身不正沾染習氣,只是忽然的事,但要塑造一代高素質的人,必定要走一段十分艱難的路程。
深入細致的班主任工作,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是附中教育又一大亮點。
在附中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去當班主任的,學校選擇班主任、培訓班主任、對班主任的管理,有一整套完整規(guī)范的要求。諸如“班主任的素質要求”、“班主任的儀容儀表規(guī)范”“班主任的舉止言談規(guī)范”“班主任的基本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技巧”等。
“練就健康體魄、保持良好心態(tài)”“培養(yǎng)良好品格和端正行為”“爭取優(yōu)異學習成績有所成就”,或簡言之讓學生“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有所成就”是附中教育最終追求,也是附中班主任工作的特色,更是每一位附中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如何處理好“歷史傳承”和“與時俱進”關系,讓附中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能夠發(fā)揚光大,是現(xiàn)如今必須面對的問題。
附中的名聲隨了辦學成績日益提升而遠播,各方英才紛至沓來、云集附中這片沃土。這既是附中的殊榮,也是我們每個能在附中扎根的附中人之榮幸,我們應好生珍惜!附中只有得到來自各方英才源源不斷的支持,事業(yè)才得以蒸蒸日上,每個附中人只有在附中沃土深深扎根才得以不斷成長,不容置疑。每個附中人也應該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附中的聲譽,千萬不能做損害附中的事情!
驀然回首,我在附中學習、工作、生活了近五十年,歲月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覺,讓人感嘆不已。這五十年,附中給予我很多,我十分珍惜;只是我為附中做的太少,感覺萬分慚愧。
因根本之索引,使我一生對附中不離不棄;為情感之縈系,令我一世與附中難舍難分。華南師大附中是我們的根本所在,每一個附中人應協(xié)力同心,讓華師附中這棵大樹本正根深、傲然挺拔、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