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簡稱“鄂”,固然源于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為鄂州治所(治所在江夏)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為西周早期隨棗走廊的鄂國。鄂字作為地名,最早見于記載是西周時期楚君熊渠將中子紅封在今鄂州一帶所熟知。而鮮為人知的是鄂國則與一個以鱷為名的古國有淵源。
湖北省地圖(資料圖)
大約4000年前,揚(yáng)子鱷廣泛分布于黃河和長江流域,其時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產(chǎn)一種“汾河鱷”,而鄰近汾河的今山西鄉(xiāng)寧縣在商代就建有“鄂侯國”,以捕鱷為業(yè),商紂王時封為三公,以“鄂”為國號。其縣至今尚有鱷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于古鄂國地近晉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國名為“晉”),周成王時被兼并,故《世本》載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國的遺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陽邙山的鄂里坂定居,但此時的成周強(qiáng)盛,虎視眈眈,鄂國被迫再往南遷至今河南南陽一帶,史稱“鄂”或“西鄂”。周夷王時,周鄂交惡,周、虢聯(lián)軍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遷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鄂王城遺址)定居下來,史稱“東鄂”。
但隨著楚國熊渠勢力的強(qiáng)盛,竟發(fā)展到長江中游古鄂國的疆域,以至于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滅鄂國,以此為別都,故《史記·楚世家》載有:熊渠“乃興兵伐庸、楊粵,乃至于鄂”,從此東鄂屬楚。熊渠占領(lǐng)東鄂后,仍以鄂為國名,封其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摯紅為鄂王。熊摯紅稱王不久,因畏于周厲王的征伐,雖自動去了王號,卻同時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鄂王城”,時在周共和二年(前840年)。此時的“鱷”字,也由魚字偏旁改為“邑”字旁,就變成為城市的名稱“鄂”了。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xù)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設(shè)鄂縣;三國時,孫權(quán)在此建都。因鄂王城東南約10千米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轄江夏(今武昌區(qū))、武昌(今鄂州市)、永興(今陽新縣)、蒲圻(今赤壁市)四縣,治所首次設(shè)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這是“鄂”字首次用為湖北政區(qū)名之始。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建荊湖路行中書省,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qū)),故荊湖路行中書省又稱“鄂州行省”,簡稱鄂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設(shè)湖廣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也仍因湖廣行省的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qū)),故湖廣行省的簡稱仍為鄂。至此,湖北簡稱“鄂”就固定下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