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地處瑞士的中心,拉丁文意為“光”,即光城。據文獻記載,公元840年琉森被稱作“盧西亞麗亞”(Luciaria),名字來源自一個關于光的傳說。據說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禮拜堂的位置。那時它只是一個小漁村。
知道琉森是因為奧黛麗·赫本曾在這里舉行過婚禮,當然佳人芳蹤已難追尋,但是我卻深信赫本選中的地方一定是一個最浪漫惟美的所在。
琉森(luzern)地處瑞士的中心,拉丁文意為“光”,即光城。據文獻記載,公元840年琉森被稱作“盧西亞麗亞”(Luciaria),名字來源自一個關于光的傳說。據說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禮拜堂的位置。那時它只是一個小漁村。
有水的城市才顯靈氣,瑞士許多著名城市都是逐水而建,且有著相似的格局:一條大河穿城而過,河水注入湖中,于是城市就在河水和湖水的交匯處繁榮起來。琉森就是這樣。對那些不了解瑞士的人來說,在琉森可以得到最真實的印象。除了水,琉森的另一大誘惑就是山,巍峨的皮拉圖斯山在琉森周邊次第綿延開來。在雪山的映襯下,水邊的琉森更顯嫵媚動人,有一種獨特的情調。
琉森具有21世紀的現代化,更具有中世紀所特有的美、和諧及生命力。這里街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特色面具,市內古老狹窄的街道和廣場,到處是令人駐足的商店。市內不乏文藝復興時期及巴羅克式的建筑物及噴水池。廣場均以鵝卵石鋪砌,人字形的小屋,墻上是五顏六色的花草彩繪,清新而美麗。琉森的老城是一定要悠悠地轉一轉的,那窄窄的街道,適合步行。沿河及湖邊漫步,一路都可見到一座斜跨在河面上的木制廊橋--卡貝爾廊橋。
羅伊斯河把琉森分為新老兩區(qū),河上共有七座橋,其中最知名的一座就是琉森的地標--卡貝爾廊橋。它建于1333年,長約200米,橫跨在湖上的廊橋形似彎月。老橋是三角形的木質屋頂,下面的柱子立在水中。這也是歐洲最古老的有頂木橋。橋頂鑲繪有120幅古畫,每幅畫下有一首德文題詩,描述了瑞士聯邦和琉森的歷史,也記錄了當年流行的黑死病。該橋1993年8月曾遭火災,所幸尚未全毀,現已修復如初。和卡貝爾廊橋相對的是八角形水塔塔樓,它曾是古代軍用的瞭望臺,如今游人也可入內參觀。
廊橋臨老城一側的岸邊大都設著露天的咖啡屋或餐廳,人們可以隨意坐在桌旁,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湖光山色。水面上悠然游弋著幾只雪白的天鵝,在這里,人和這些優(yōu)雅的生物獲得了和諧,一起安然享受著上天恩賜的美景。
琉森特有的情調還在于它的建筑。斜形的屋頂一律都是留著歲月印痕的紅色,湖邊的古宅和鏡面一樣的湖水倒映相連。現實帶著夢幻,夢幻照進現實。
除了卡貝爾廊橋外,琉森還保留了很多帶有美麗壁畫的歷史建筑和各種各樣的塑像、噴泉,行走其中,恍若置身中古世紀。登上穆塞格城墻的城樓,古城、湖泊、雪山一覽無余。在琉森湖邊還矗立著兩座美麗尖塔的豪夫教堂,8世紀時,豪夫教堂還是一座本尼迪克特派修道院,1633年修道院被大火燒毀,后重新修建,建成了瑞士最重要的文藝復興式教堂。教堂里17世紀制造的4950根管子的管風琴一直演奏到今天。
離豪夫教堂不遠,是琉森的“城市徽章”獅子紀念碑。
在卡貝爾廊橋邊一抬頭,就能看見巍峨險峻的皮拉圖斯山,這是琉森永遠的背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曾帶數百名隨從,騎馬上山,女王在她的日記里寫道“這是她最愉快的一天”。從地理位置上看,海拔2123米的皮拉圖斯山是阿爾卑斯山極北的山峰,山麓延伸到琉森湖。乘船深入琉森湖,雪山湖畔是一座座精致的小樓,宛如童話世界一般。
琉森湖的湖水平靜而深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光線的變化,湖面變幻出不同的色彩,璀璨的金黃、夢幻的銀白色、神秘的淡紫。
湖面上,白色的游船隨著風兒在輕輕地搖曳,坐在船頭任憑清風拂面,琉森市的城墻、廊橋和大教堂漸漸進入眼簾,皮拉圖斯山依然佇立著,護衛(wèi)著琉森。
太陽躲在云后時,淡淡的薄紗似的水氣浮上來,湖面煙波浩渺,岸邊建筑如被薄紗籠罩,隱約倒映湖面,如畫的風景亦幻亦真,無論是兀立湖邊的蔥蘢樹木,還是被淡淡水氣霧氣罩著的山間小屋,一樣令人迷醉。
天鵝和水鴨,三三兩兩,游弋無聲。湖之清凈如遠方雪山,水草小魚,歷歷可見。游船的駕駛員一位當地姑娘卻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琉森湖還是一片污濁,后經過不懈治理,終于重見清澈。如今,純凈的湖光山色使琉森成為瑞士最美麗的城市。
托爾斯泰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寫出同名小說《琉森》。托爾斯泰之后,主張個人意志的哲學家尼采、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人也相繼漫游琉森。法國作家雨果也多次到過琉森,他住過的房子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羅伊斯河北岸。他曾吟詠:“琉森幽雅、靜謐,碧水輕輕地拍著河岸,柔水在我的腳下流淌……”大仲馬則稱琉森為“世界最美的蚌殼中的明珠”。很多音樂家在此激發(fā)了靈感,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名篇。貝多芬的《月光曲》,據說就是受了詩人雷爾斯塔布的評論影響: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船兒一樣”。沿湖有一條路叫“理查德·瓦格納路”,是為紀念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修建的。瓦格納酷愛琉森,1859年在此完成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后又創(chuàng)作了《齊格弗里特》田園交響曲,他的傳世之作《紐倫堡的詩人》和《諸神的黃昏》也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我想像著當年的瓦格納,應該就是這樣一邊在湖邊悠閑地散步,一邊構思著悠揚的樂曲,盡管他夸張地說,“琉森的溫柔使我把音樂都忘了。”現在,他的別墅已改作博物館,供人參觀。他們的故事使琉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