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是則常貧窮。若人柔軟心,調伏如真金;若悲在心中,此寶無窮盡。——《正法念處經》
如果一個人有悲心,就如人中之天一般尊貴。如果一個人沒有悲心,那么貧窮困苦恐怕會常伴左右。如果一個人心境柔和安詳,如同真金,如果悲心常駐,則如無盡寶藏一般。
悲心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什么叫悲心?
行慈心者。緣一切眾生見受苦時。不惜身分成熟安樂。受苦眾生令得無患。大悲心者。見諸眾生受苦惱時。如己父母師長善友。生悲哀心淚如猛雨。如是等心名為大悲。——《觀佛三昧海經》
見到眾生,比如自己的父母、師長、善友, 遭遇到困苦煩惱時候,心中悲戚,稱為悲心。
如果用現(xiàn)代的言語來解釋,這就是同情心、同理心。
那么為什么只有柔軟心、悲心,才能遠離貧窮呢?其實很簡單,財富一定源于你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這個種子。無論是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還是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都是如此。你能在社會中獲得財富,一定是與他人有了交集,有了合作,有了交易,有了信用。這一切都和暴虐、狠厲、殘害是相反的。
社會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社會充滿了斗爭、殺戮,那么肯定是越來越貧困。中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大家搞階級斗爭,那么吃飯就成問題。其實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德國的希特勒搞屠殺、發(fā)動戰(zhàn)爭,就注定了他失敗。越是充滿和睦寬容、相互友善的地方,越會富裕。越是相互斗爭的地方越是貧窮。
所以我們從這里也會發(fā)現(xiàn),中國有句古語,叫和氣生財,是非常有道理的。
為人易怒、生性暴虐的人就容易貧困。因為他缺乏獲得福報的根本基因。
越是能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感同身受的人,越是能夠做出令人矚目的事業(yè)。
因為別人的困難、別人的煩惱、別人的渴望,就是你的商機啊。
你能想象馬云先生無法體會小賣主的心態(tài),對女同胞的購買心態(tài)沒有琢磨么,你能想象喬布斯不能感受大家都渴望的簡潔之美,不能體會大眾心理路徑,就造出蘋果手機么。他們不會缺乏這種感受能力。
即便是你賣個早點,想要做得好,也要能感受顧客的喜好、口味、習慣,才能興旺。
有時候這個事還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不是你努力就能做的。可大部分時候,我們努努力也能見些成效。至少可以盡可能不往暴虐、狠厲方面傾斜,至少盡量可以與人寬容,和睦。
說到這里,有人會說,你這是提倡爛好人。遇到不公正,不公平,遇到罪犯惡人該怎么辦?
這就是對悲心的誤解了。悲心可不是讓你同情犯罪。不是讓你沒有是非原則。
佛教也談過戰(zhàn)爭,也談過以殺止暴。詳見:《地藏論壇任務通關貼》第7節(jié)。
http://www.bskk.com/thread-2731070-1-1.html
這才是大悲心的體現(xiàn),是為了眾生的福祉,為了維護眾生不受侵害,免于災難困苦。關鍵一點,這些舉動不是出于嗔恚、怒火、報復,而是出于悲心。
可能扯的有點遠。我們再說說現(xiàn)在的生活。
現(xiàn)代社會,經濟有好的時候,有壞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人生的低谷,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令人義憤填膺的事情。社會的不公平或許會令你氣炸了肺。但請盡量不要因此而往暴虐、狠厲方面傾斜。
我們大家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可能只是平民百姓、升斗小民,我們普通人并非大徹大悟的圣賢,可能做不到事事都安詳?shù)弧5俏覀兛梢宰龅降氖遣环艞壩覀兊谋?,不放棄我們的同情心、慈愛心?/p>
因為這是我們的人性。不管社會如何變化,時代怎么發(fā)展,我們要保留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