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憶揚州
[唐] 徐凝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要說什么最能代表揚州,非二十四橋的月夜。杜牧與徐凝的兩首千古佳句,讓揚州這座因大運河而興廢的城市,多了“二十四橋月”的文化勾連。
這兩首詩,讓無數(shù)的才子騷客,看到明月就會想起那二十四橋下佳人,一支竹笛,清揚婉兮,巧目盼兮。當你去追尋她的身影時,佳人又不知藏到了二十四座橋的何處,唯有風中隱約的笛聲,讓你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今天的揚州城內,有兩座橋,都叫二十四橋。一座在揚子江路上,古時候是一座石拱橋,現(xiàn)已成了一座現(xiàn)代化的大橋。為證明其身份,橋欄上還立有石刻的美人吹簫圖。另一座橋在瘦西湖上,雖然也是新建,但其形制仍有古代石拱橋的韻致。
二十四橋是一座橋的說法,自南宋開始。此前,沒有任何記載。而北宋科學家沈括則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揚州城中的確有二十四座橋存在。如果只是一座橋,杜牧就不會說“玉人何處教吹簫”了。
不過,無論是一座橋的雅稱,還是二十四座橋的總稱,因為這兩句詩,都不會妨礙我們對于揚州月夜下的流連,還有期待與那夢中的玉人不期而遇。
《過揚州》
[唐] 韋莊
當年人未識兵戈,處處青樓夜夜歌。花發(fā)洞中春日永, 月明衣上好風多。
淮王去后無雞犬,煬帝歸來葬綺羅。 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
韋莊筆下的“二十四橋”景色是“空寂寂”的,顯然與杜牧當時的“明月夜”有天壤之別。晚唐的動蕩,讓三十多年中,揚州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韋莊震驚于眼前之景,忍不住發(fā)出了滄??畤@。“二十四橋”也見證了揚州城昔日的繁華,目睹了兵亂后的蕭條,今昔對比,反差自現(xiàn),由此而成為具有豐富內蘊的詞語,而成詩歌意象。
《西湖》
[宋] 歐陽修
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二十四橋月能真正成為揚州的標志,由歐陽修始。其在詩題《西湖》中并未出現(xiàn)“揚州”字眼,而是用揚州城的標志性景色二十四橋來代指揚州。由此亦可知,經過唐詩的推廣,“二十四橋”作為詩歌意象已被后世廣泛接受。而歐陽修在此基礎上,將“二十四橋”與“月”勾連,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意象。
此時的揚州,經過宋初的休養(yǎng)生息,已漸漸恢復了元氣,又變得熱鬧繁華起來。當時在揚州做官的歐陽修由于眼疾嚴重,無法應付繁忙的公務以及頻繁地來往應酬,遂申請調往相對清靜的潁州(今安徽阜陽)任職。但在調往潁州之后,歐陽修卻難以忘懷其在揚州的時光,在欣賞潁州西湖盛開的荷花時寫作此詩,借此抒發(fā)自己對揚州的懷念和喜愛。
歐陽永叔隨船飄在西湖之上,眼前的景致,對于眼疾的老人而言,忽然是“二十四橋月”,又突然是“西湖十頃秋”;水天對舉,兩相轉換;在西湖亦在揚州,同一明月,同一廿四橋。
《用前韻寄王定國》
[宋] 黃庭堅
淮南二十四橋月,馬上時時夢見之。想得揚州醉年少,正圍紅袖寫烏絲。
年少時黃庭堅曾隨舅父在揚州一帶游學,17歲時在揚州拜孫覺為師,修業(yè)課藝,后成翁婿之好。盡管愛妻蘭溪年僅22歲即離世、給了黃庭堅一個重創(chuàng),但相對于后來仕途的不順,揚州經歷仍是他一生都難以抹去的珍貴回憶,是美好和寄托之所在。
“月”是美好而虛幻的,是“團圓”又是“向往而不可得”的,這與時下黃庭堅的心境出奇的吻合。揚州的生活仿佛已成一夢,二十四橋的盛景不可再得,此時此地的二十四橋明月與那揚州的二十四橋明月繁華形成反差,這悵惘如何一夢可得?
“二十四橋月”就是黃魯直最豐富的內心世界,那是黃山谷年少時揚城愉悅的生活,是嬌妻那一頭烏絲的追憶,如今卻煙消云散,無可奈何也。
這“二十四橋月”比“二十四橋”,似只多了一個“月”,卻蘊含了更為復雜、更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月”為物象,無所謂喜憂,無所謂繁華凄涼,實則都是審美主體的情感投射而已。“二十四橋月”不僅僅是揚州繁華的代名詞,并且融入了詩人的情感體驗和經歷,使得這橋與月的組合內涵更為豐富飽滿和耐人尋味。
《望揚州》
[宋] 文天祥
阮籍臨廣武,杜甫登吹臺。高情發(fā)慷慨,前人后人哀。江左遘陽運,銅駝化飛灰。二十四橋月,楚囚今日來。
不知道文丞相寫這首詩時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料想應飽含了極其的悲憤。連阮籍、杜甫舊事,都不能抒發(fā)了文山之激越昂揚。頷聯(lián)逐漸轉哀,曾經的豪情壯志如今只剩下哀憐與憑吊而已;然而,再強盛的時代也免不了走向衰落,免不了滅亡的命運,象征繁華的銅駝也化成了飛灰,二十四橋的明月依舊,卻只有楚囚與之相望灑淚。
可以想見,當文丞相望見揚州這片曾經奮斗過的熱土時,內心會有怎樣的波瀾起伏!當年在真州,他曾與苗再成共商抗元大計,也曾受到李庭芝的懷疑,如今,揚州已落入蠻夷之手,而苗、李二人也早已犧牲,這份物是人非的蒼涼不是誰都理解的。
今天的揚城和照臨在二十四橋上空的明月,都是舊物,繁盛卻早已成為過往,在這漫長的時代中,明月不正是歷史的見證人嗎?
這二十四橋的明月夜,不是團聚亦不是離愁,而是亙古不變的歷史。這明月用冷峻的目光審視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審視著王朝的盛衰易代,變化的只是詩人的身份、地位和心境。
這明月與詩人每日度過艱辛坎坷的夜晚,引起詩人家國之嘆,眼前之景與身后之景有機結合,對景生情,撫今追昔?!岸臉蛟隆笔菤v史的審視者,既平靜而又無奈,承載著詩人的物是人非的無盡哀思。
文丞相用其人生的清明,為揚州的二十四橋月寫下了最好的注解,為揚州城的月夜增添了最壯懷的詩韻,我想這就是揚州這座千年古城,永遠寄托你我相思之所在。
憶江南,最憶是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一聲簫,玉人廿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