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文閱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霸娧邸币辉~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詩眼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一種是詩詞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于藝術(shù)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
煉字是詩詞修辭方法之一,即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貼切生動地表現(xiàn)人或事物。古人作詩特別講究“煉字”。所以才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說法。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要`其中的“綠”字,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
2、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xiāng)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chuàng)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的四名就創(chuàng)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表達了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shù)境界。優(yōu)秀的古詩詞都創(chuàng)造了具有廣闊藝術(shù)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梢?,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shù)境界,解詩答題。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動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xiàn)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什么奇觀,惟有“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必須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皥A”“直”二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詩人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于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至高的藝術(shù)境界。
如李白的《朝發(fā)白帝城》一詩,寫詩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歡快、振奮,急切盼望與家人團聚。頭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借早上絢麗的景色流露詩人在出發(fā)前的歡快心情。后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透露出詩人此時心情的輕快舒暢。詩中無一字直接寫情,但又無一字不言情,詩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
二、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讀詩題,鑒類型。
每一首詩詞都有標題。詩詞中,詞、曲除標明詞牌、曲牌外,多數(shù)也都有標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是詞牌,“雪”則是標題。通過讀詩題,可以初步鑒別出詩的類型。詩歌的類型。按內(nèi)容可分為: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送別詩、懷古、詠史詩、敘事詩、抒情詩、譏諷詩、哲理詩等。每一種類型都有自己的寫作特點。根據(jù)題材了解所屬類型,有助于對詩的理解。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或借古感懷,或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鑒賞時就要弄明白借何物顯何志。
詩題往往會標明該詩表現(xiàn)感情的基調(diào)。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中,詩題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fā)情感的事件。
又如【唐代】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鳳吹聲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墻外是誰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chǎn)生的幻覺。
“不知墻外是誰家”是對笙樂的來源產(chǎn)生的懸想揣問。這懸揣的語氣,不僅進一步渲染了笙聲的奇妙撩人,還有聽者“尋聲暗問”的專注情態(tài),也間接地表現(xiàn)出那音樂的吸引力。于是詩人動了心,進而起身追隨那聲音欲探個究竟。然而,“重門深鎖無尋處”,一墻之隔竟無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產(chǎn)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強烈的憧憬,由此激發(fā)了一個絢麗的幻想——“疑是碧桃千樹花”。注意其中的“疑”字,因有了這一“疑”字,可知詩人并非描寫“庭院美景”,而是以花為意象描寫音樂的奇妙。
又如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風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上三首詩,都屬于抒情類。從詩題看都是聽到笛聲引發(fā)情感的事件。
【第二步】要把握詩歌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學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時代產(chǎn)生的,鑒賞作品就一定要把握詩歌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他生活的時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例如唐朝詩人朱慶徐的《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本詩只有通過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才能夠判斷出,詩歌內(nèi)容決不像字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簡單。這是詩人應試前,獻給張水部的“行巻”希望得到張水部的賞識。僅僅作為“閨意”,這首詩已經(jīng)是非常完整、優(yōu)美動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達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又如上例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與郎士元《聽鄰家吹笙》的詩,雖都屬于抒情類,但結(jié)句不同,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也不同。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結(jié)句“疑是碧桃千樹花”是從奏樂的環(huán)境著想,與前“隔彩霞”呼應。這里的“碧桃”是指天上王母的桃花。灼灼其華,竟至千樹之多,是何等繁縟絢麗的景象!非人世間的靈境。而一個“疑”字,寫出如幻如真的感覺,使意象給人以飄渺的感受。同時,它又象征著那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情感。而李白詩的結(jié)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是一種冷落的心情。這里只有把握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李白的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放。是乾元二年遇赦東歸,途經(jīng)江夏時所作。當時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覽了當?shù)孛麆冱S鶴樓。黃鶴樓頭,那悠悠笛聲給憑欄遠眺的詩人李白平添了無限思緒,興會之余,他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當時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使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詩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又如王安石《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從表面看是一首山水詩,通過把握王安石的經(jīng)歷和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才有了深刻理解。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于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本詩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對此,詩人感到欣喜。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qū)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chuàng)變法的新局面。
【第三步】讀注釋。
注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對詩中典故含義的揭示。如:
杜牧【金谷園】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乃是引過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大概寫詩人經(jīng)過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遺址而興吊古情思。其中有兩個典故:
香塵:是引用石崇為教練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床上,使她們踐踏,無跡者賜以珍珠的故事。
墜樓人:即引綠珠跳樓之故事,金谷園為晉時石崇之別墅,崇有妾名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欲得之,而崇不許,秀因大怒,矯詔收崇。時崇正宴于樓上,介士到門,崇對綠珠云:“吾為爾得罪”。珠泣道:“當效死君前”,乃墜樓死。詩人在此是以人比喻目前所見之落花,乃以人喻物。
“香塵”、“墜樓人”都是金谷園中,在石崇身邊發(fā)生的事。若不讀注釋這一典故就不明白,就不會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
【第四步】理清詩的結(jié)構(gòu)層次,找出詩的中心。
詩的結(jié)構(gòu)層次就是“起、承、轉(zhuǎn)、合”四個層次。而且四個層次的編排順序不可任意顛倒調(diào)換。這是任何一位詩人必須遵循的一個理論原則。
絕句詩的結(jié)構(gòu)層次最容易理清。一句一個層次。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zhuǎn)”;第四句是“合”。
七律詩的結(jié)構(gòu)層次也很容易理清。第一聯(lián)是“起”;第二聯(lián)是“承”;第三聯(lián)是“轉(zhuǎn)”;第四聯(lián)是“合”。
排律詩、樂府詩,歌行等長詩,要理清它的結(jié)構(gòu)層次就要費點功夫。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一般轉(zhuǎn)韻處為一段落,但每一段歸那一層次就要加以斟酌。
詩詞的后半部分是詩的中心。根據(jù)詩的四個層次的編排順序,詩的前半部分是詩的“起、承”部分,只是通過詩人的所見所聞,將事件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構(gòu)筑的意象等做出交待,甚至進行一些渲染,都是為詩的后半部分——詩的中心做鋪墊的。所以,詩歌的中心都在詩詞的后半部分。后半部分包括“轉(zhuǎn)”?!稗D(zhuǎn)”也只是前半部分與中心的紐帶。律詩一般是一二聯(lián)寫景敘事,三四聯(lián)議論抒情。只有最后,詩的“合”,又稱結(jié)句或斷句、落句,作者方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概括全篇,突出了主題。絕句詩,一般是第四句。七律詩,一般是第四聯(lián)。如:
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
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毛澤東《詠蛙》:“……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第五步】鑒賞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技巧。即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詩的每一個層次,由于詩的類型不同,詩人的所見所聞以及攝取景物不同,更重要的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在藝術(shù)特色上,及其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上也截然不同,這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語言文字藝術(shù)的才能。
如詩的“起”這一層次,就有明起、暗起、陪起、興起、反起、引起、感嘆和設問式等表達方式。“承”這一層次也有順承與轉(zhuǎn)承之別;“轉(zhuǎn)”這一層次,轉(zhuǎn)的技巧較高,要轉(zhuǎn)得有精神,有變化,又須與起承相揖讓,更須如疾雷破山,使觀者驚愕。既要靈活,又不可離題太遠,互相照應方為杰作。轉(zhuǎn)的方式有:
1:由敘事轉(zhuǎn)為議論。。如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由寫景轉(zhuǎn)為推理。如朱熹《讀書觀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由寫景轉(zhuǎn)為抒情。如賈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詩的合這一層次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多種,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設問式等等。
詩人就是通過采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用簡練精美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讀者在閱讀、分析一篇作品時,也只有具體地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xiàn)方式,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才體驗到詩歌美,才可以從中欣賞到詩人運用語言文字藝術(sh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