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圣人之道”還是“人之道”?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最后一句說“天之道”與“人之道”,什么意思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币馑际侨f物是天生的,天要愛護(hù)萬物;圣人效法天道,不爭功名。
王弼注:“動常生成之也。順天之利不相傷也?!闭f得不是很清楚??船F(xiàn)代名人學(xué)者的解釋:
余秋雨說:“最后兩句倒是老子真正的臨別贈言,我們都應(yīng)該記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保ㄓ嗲镉辏骸独献油ㄡ尅繁本┞?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33頁。)其實(shí)沒有翻譯。
南懷瑾說:“這是《老子》真正的中心,要我們效法天地。天地生長萬物,生生不已,只有付出,不想收回,不想得到報(bào)酬,所以天地還是天地?!保蠎谚骸独献铀f》續(xù)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371頁。)沒解釋“圣人之道”。
陳鼓應(yīng)今譯:“自然的規(guī)律,利物而無害;人間的行事,施為而不爭奪。”(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350頁。)他引用原文是“人之道”,據(jù)帛書乙本改?!疤熘馈弊g為“自然的規(guī)律”不合理?!叭酥馈闭f是“人間的行事”更不對了。
劉笑敢認(rèn)為:“'圣人之道’,帛書乙本作'人之道’,以'天之道’與'人之道’對舉,與眾不同。……'為而弗爭’的'人之道’與天之道一致,而不是與天之道對立的世俗之道,因此這里的人之道作圣人之道解并無不妥。第七十七章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恰與'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相對立。顯然本章與天之道一致的人之道,應(yīng)與第七十七章與天之道相對立的人之道有所區(qū)別,故加'圣’字可防困惑和誤解?!保▌⑿Ω遥骸独献庸沤瘛飞暇恚袊鐣茖W(xué)出版社,2006年,第758-759頁。)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strong>天之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之道,是有所作為而不爭功。
天之道,也可以簡稱為天道,但天道不能等同于天或自然規(guī)律來講。天對萬物是有利有害的。雖然天生萬物,但天也傷害萬物的。比如天災(zāi):有山洪暴發(fā)的水災(zāi),有天崩地裂的地震,有驕陽似火的酷暑,還有冰天雪地的嚴(yán)寒等等。天道則不同,自然而然,只有天利沒有天災(zāi)。
在《道德經(jīng)》中有四章提到的天之道:一是,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二是,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三是,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四是,本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從中可以看出“天之道”的四大特點(diǎn):一曰成功,二曰善勝,三曰均衡,四曰利害。很明顯,“天之道”不是說“天”。
人之道,可以是圣人之道,也可以是俗人之道。但在本章,說俗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說不通的。如果人人能為而不爭,那就進(jìn)入大同世界,理想社會了?,F(xiàn)代社會還遠(yuǎn)遠(yuǎn)沒有做到“為而不爭”。
圣人之道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有所作為也不爭功,有所成績也不炫耀。所以才能稱為圣人,這是值得大家永遠(yuǎn)學(xué)習(xí)的。
社會上通常會看到兩種人,一種是默默無聞的工作、奉獻(xiàn),不追求名利,寂寂無名,甚至論功行賞的時(shí)候,他還會刻意地把功勞推給別人,這種人當(dāng)然是懂得圣賢之道的;還有一種人,喜歡自夸,特別愛表功,做了一點(diǎn)點(diǎn)吹得比天大,深怕別人不知道,到處去說自己的功勞,名利熏心。爭搶功勞必然會引起同事之間的摩擦,招來他人的嫉妒,為自己以后的發(fā)展埋下禍根。只有器量大了,才會不屑于居功自夸的陋行。有功不居既是一種崇高的修養(yǎng),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一種藝術(sh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一個人深厚的涵養(yǎng)和寬闊的胸襟,是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