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相對較多,主要是說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也是老子對仁義的態(tài)度。因為,老子不主張仁義,他推崇尊道貴德,并把仁、義、禮排了序,先仁后義再講禮。最后老子還是要告誡大家要敦厚樸實,不要薄情虛華,違背自然。
【現(xiàn)實意義】: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對仁、義、禮,老子只說“上”,不提“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有大仁愛的上仁之人是真心追求仁愛的,或者說對仁愛是有意為之,但不刻意為仁愛而仁愛,而是出于真心實意的自然行為(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有大義的上義之人是在追求正義,為正義而奮斗,但其所謂的正義并不一定是公平正義,也許是為了江湖義氣或者局部利益而兩肋插刀,這種狹隘的義都是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而有意作為(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講大禮的上禮之人是為了刻意追求禮法,大力宣揚積極推行。當(dāng)沒人響應(yīng)時,就會伸出胳膊強行拉著人家去做。這就完全違背自然了。
需要解釋一下“攘臂”和“扔之”的意思。攘,作動詞;攘臂就是捋起袖子,伸出手臂。扔,在這里是強制牽引的意思,不是扔掉。“扔之”就是強行牽扯他人走?!叭帘鄱又笔且环N不禮貌的行為。
老子對“德”有上下德之分,為何仁、義、禮卻沒有呢?因為,上仁、上義、上禮都遠(yuǎn)不如德,下仁、下義、下禮就更不值一提了。
附: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新譯】:
有高尚品德的上德之人,不彰顯自己的德行或者說不炫耀自己,這才是真正有德。所謂有德的下德之人,為了不失德,經(jīng)常彰顯自己的德行,生怕別人不知道而故意顯擺自己,這是無德的表現(xiàn)。
品德高尚的上德之人總是順其自然,從不刻意為了達(dá)到什么目的而行事。所謂有德的下德之人是刻意行事,為了達(dá)到自己的目的而作為。有大仁愛的上仁之人是真心追求仁愛的,卻不刻意為仁愛而仁愛。有大義的上義之人是在追求正義,但其正義是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而有意所為。講大禮的上禮之人刻意追求禮法,有意宣揚卻沒人響應(yīng),就伸出胳膊強行拉著人家去學(xué)禮法。
所以,喪失了道,然后才有德;喪失了德,然后才有仁;喪失了仁,然后才有義;喪失了義,然后才有禮。禮的出現(xiàn),就是人們的忠信輕薄了,也就是禍亂的開始。
自以為有先見之明的人,不過是得到了大道的一點虛華而已,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處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處樸實,而不居守虛華。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去其虛華,取其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