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發(fā)生不外乎正虛和邪實兩端,治療相應地也就扶正和祛邪兩大法。
扶正的方法姑且不論,祛邪的途徑有多少呢?很少!
發(fā)汗、利尿、催吐、通便。特別是一些有形的病邪,能用的就只有吐和瀉,而吐和瀉的通道都是消化道。
對在消化道的病邪用吐法和瀉下來治療當然是可以的,如陽明腑實證用承氣湯瀉下,但是,體內還有很多病邪并不在消化道,那怎么才能將這些病邪祛除出去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仲景是怎么辦的。今天首先討論熱結膽腑怎么祛邪外出呢?
一 傷寒論原文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 103)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傷寒 165)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 136)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掰)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二 原文探討
原文第103條所提到的表現(xiàn),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第165條所提到的表現(xiàn),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
綜合起來就是心下(就是在膽囊的位置)拘急脹滿疼痛,嘔吐嚴重,大便瀉下(大多是溏瀉不爽,也有便秘者),發(fā)熱,汗出。
這一組表現(xiàn),是熱結膽腑的表現(xiàn),和現(xiàn)在西醫(yī)診斷的膽囊炎、膽石癥的癥狀相似,也就是說熱結在少陽的膽腑,不在陽明的胃腸。
原文第136條更加明確了這個問題,“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這條原文是為了區(qū)別大柴胡湯證和大陷胸湯證,這兩個方證的性質都屬于熱結在里,但是部位不一樣。
大柴胡湯的這些表現(xiàn)是與少陽相關的,就是在熱結在里的同時,有往來寒熱,而往來寒熱是病在少陽的特征,因此是大柴胡湯證。
這里提出往來寒熱來,是提醒醫(yī)生在臨床上見到熱結在里的證候時,要注意是不是與少陽相關的大柴胡湯證。
上面提到的“嘔不止”,就是嘔吐的癥狀很突出,這也是少陽的特征,因為少陽是喜嘔的;膽囊部位的拘急脹滿疼痛等,部位就是少陽的經(jīng)脈循行的部位,與胸脅苦滿、脅下硬滿等少陽的特征相似。
總之,大柴胡湯證是病在少陽膽,而不是病在陽明胃腸。
三 膽腑的熱結怎樣才能祛除出去呢?
膽沒有直接通到體外的通道,但是可以先將膽腑的熱邪引致陽明,再通過瀉陽明使少陽膽熱假道陽明而排出體外。這就是大柴胡湯的意思。
柴胡、黃芩入膽經(jīng),清膽熱,枳實入胃經(jīng),大黃入胃和大腸經(jīng),引少陽膽熱入陽明,假道陽明而瀉熱外出。
對大柴胡湯證的理解,一般認為本證屬于少陽兼陽明,所以治法是清少陽與瀉陽明同用。這種理解不影響治療,但對假道祛邪的理解就不深刻。
認真辨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大柴胡湯證的熱實不在陽明。
“心下急,或心下痞硬”的部位是在心下偏右的地方,即膽囊所在的位置,不是陽明的腹部脹滿疼痛或者繞臍疼痛;“嘔不止”是少陽病的特征;“下利”是膽熱的特征,不同于陽明腑實的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而是膽熱所致的大便瀉下粘滯不爽。
我的碩士導師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的梅國強教授認為,大柴胡湯證可以作為少陽的腑證,臨床用于膽囊炎、膽石癥等膽系疾病療效卓著,可以證明其病位在少陽,而不在陽明。
熱實在少陽,治療則在清少陽的同時瀉陽明,是假道陽明以祛除少陽的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