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隨著年齡發(fā)展,不僅僅是學習、生理上的一些成長,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也漸漸的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積極的、主動的疏導,不然容易使孩子走偏。
簡單來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叛逆情緒和行為,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正確的教育他們,他們會難以建立起來的正確認知和分辨力,進而出現違反紀律的膽子逐漸增大。
同時使專注力轉移到調皮搗蛋上來,這會極大地影響學業(yè)的發(fā)展,所以今天我們講一講10-12歲左右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就讀于小學四-六年級??赡芎芏嗉议L感覺孩子進入10歲后突然有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從認知分辨、自我意識、自控自律、情感發(fā)展、遵守紀律、秩序感發(fā)展、人際交往、表達能力、自尊心和上進心的敏感性等各方面得以體現。
那么他們都有哪些心理表現呢?
一、10-12歲兒童共性心理特點
1、自我意識增強,膽子更大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反映,四年級開始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但是至于為什么難管則說不清楚原因。其實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這個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在發(fā)揮作用。
自我意識增強表面看是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從心理活動的動機來看,往往是察言觀色或隨風而動。
就如在課堂上凡是愛經常違反紀律的同學,其同桌或周圍的同學極易被影響和帶動,這種架秧子起哄現象,不僅讓個別帶頭起哄的兒童自我感覺很良好,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獲得心理上的優(yōu)勢,可以隨意破壞規(guī)則或違反紀律。
而老師又拿他們沒有辦法。他們一旦自我意識發(fā)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會成為問題學生或問題兒童。
2、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
在學與玩兩者之間,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歲兒童常表現為有相對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識。
凡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且又用錯誤的觀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兒的,常會讓孩子在學與玩兒的選擇方面,更傾向于想玩兒而不想學。
在家里時候,這個時候的兒童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家長會發(fā)現管教越來越不容易,甚至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秩序。因此而發(fā)生的親子矛盾沖突反而呈上升趨勢。
3、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
10-12歲兒童在行為方面開始有我行我素的苗頭,只要不感興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寫作業(yè)或在課堂上聽課,都會心不在焉。這些行為表現則直觀地體現了注意力開始下降,對于家長或老師的指令可聽可不聽,既而表現出秩序感下降。
由于秩序感下降而導致學業(yè)水平出現下滑現象非常明顯,他們大多并不是真的不關心自己的成績下滑,但因為缺乏秩序感,有心無力起來。有時家長盡管也督促,但是卻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學習效率,因為這些是隱性的。
秩序感一般分為行為秩序和內心秩序兩種,如果孩子對時間意識與時間管理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磨蹭和拖拉現象。
而家長或老師的督促一旦引發(fā)其反感,又會涉及到孩子內心秩序的混亂。即本該在正常做事或學習的時候,他們心里卻想著其他的事,注意力無法專注下來。
4、自尊心更強,但是呈現脆弱和敏感
每個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尊心,這并不難理解,哪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與贊美,但是現實生活中這個年齡段孩子卻往往因為行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一些錯事,從而招至批評。這使他們的自尊心變得敏感起來。
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謊現象也會增多,甚至有時撒謊的話張嘴就來。因此,就對家長提出了考驗,如果你把維護孩子的自尊放在首位,對于孩子做錯事后的教育和引導就要格外謹慎。
家長這時不能像以往那樣直奔主題,而應收集證據,或擇機進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幾次犯錯后集中進行教育,那樣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錯。
5、認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還不全面
這個時期孩子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面基本上沒有問題,這主要得益于孩子從課堂上學到了大量的知識,從各種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正是因為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使他們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不管男孩還是女孩認知和分辨力并沒有達到成熟水平,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還相對較片面。針對有的事情上面,他們容易陷入僵局,或者轉牛角尖。
如果家長或者老師能夠合理地加以引導和分析,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勸告或建議,而后去做該做的事。
當然,這就給家長制造了困難,因為很多家長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導孩子時極易忽視尊重與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種強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結果常常招致頂撞或拒絕。
二、10-12歲兒童家庭教育的應對之策
1、構建良好的家風,用生活節(jié)奏來固化孩子的行為和內心秩序
盡管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自控和自律意識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只要從家里有明確的家庭生活節(jié)奏,結合家庭生活作息時間表。
家長率先垂范做好榜樣,你就能帶動并深刻地影響孩子。只要孩子生活有節(jié)奏,情緒表現就相對穩(wěn)定,這對固化孩子的內心秩序有非常大的幫助 。
家風的構建,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也很少思考,這就使家庭生活秩序呈現散亂現象。家風需要良好的道德做為約束機制,傳統的家庭倫理必須要有所選擇。
如夫妻恩愛,互相尊重,長幼有序,家庭民主與集中,家庭責任有分工,有監(jiān)督與落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來議事等。
2、重視自尊心和上進心的培育,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很多家長在孩子這個年齡段發(fā)現問題多,關注優(yōu)點少。這種做法非??膳?,因為長期以來你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并且時不時去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會讓孩子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行為。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經常生活在批評與責備的環(huán)境中,會使孩子內心感覺特別壓抑,當壓抑到極限時會突然暴發(fā),這便是極端情緒的由來。
聰明的家長心里會有一本帳,記錄的是孩子的進步與變化,并且隨時能列舉出事例來證明。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常會把孩子表現好的事娓娓道來,讓孩子聽在耳里,喜在心里。
并且他們還在對父母能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往往持敬佩感,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小伙伴們在一起時,往往愛議論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3、家長要重視孩子是非觀的構建
盡管孩子的認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是往往極易受周圍世界的影響,即隨大流現象。他們會常對家長講,別人都這么做,我憑什么不行?
一句話往往就會讓家長無法回答。對啊,孩子說錯了嗎?要說錯是錯了,但是就行為的一致性而言,又沒有錯。
聰明的家長面對孩子在認知分辨方面有偏差時,應及時從好孩子標準內容來加以分析,請注意一定要結合具體的事,絕不能空口說教,否則孩子是聽不進也不會服氣的。
同時,好孩子標準是主流行為的參考,只要家長以此為依據,結合孩子隨大流現象,把其中的對與錯加以分析,讓孩子來做出判斷,你會發(fā)現原來孩子很容易能加以分辨。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是非觀的構建難度恰出在家長身上。因為家長四觀不正(生活觀、價值觀、婚姻觀和育兒觀),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與錯,其身不正,又何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呢。
所以,對于家長而言,你必須要獨立于世俗之外去看待孩子的是非觀培養(yǎng),絕不能自己做的是一套,教育起孩子來是另一套。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于周圍的一切事物發(fā)展和變化是非常敏感的,比如:他們已經開始對父母關系非常敏感,只要看到父母經常有矛盾和分歧,每一次吵架現象都會帶給孩子強烈的內心不安。
如果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會用破壞性的行為發(fā)泄內心的不滿,讓他們的成長脫離良性軌道。
家長要學會針對他們出現的一些問題有訣竅的去表現,做好了要表揚,做不對的要及時的糾正,同時學會尊重他們的小小自尊心,學會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像個“法官”一樣,用規(guī)則去束縛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