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46 篇原創(chuàng)文章 -
記得有人問過我:「為什么名著讀起來那么枯燥乏味?」我當時回復說,可能是因為你平時讀網(wǎng)文多了,不太習慣讀名著而已。現(xiàn)在想起來,我的回答有點片面了,名著讀起來枯燥乏味不全是平時讀得少了。雖然你經(jīng)常讀一些大白話寫成的書,可能影響你閱讀名著的感受,尤其是讀一些語言風格完全不一樣的名著,但嚴格說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首先,名著使用的語言通常都比較古老,不像現(xiàn)在的白話文那么簡單明了。比如司湯達的《紅與黑》,使用的是19世紀的法語,里面有不少現(xiàn)代人不太熟悉的法語詞匯和表達方式,你想要完全讀懂原著,就得不停地查閱字典,這無疑增加了閱讀難度,自然越讀越覺得枯燥。當然,能讀懂原著的人不多,就說讀中譯本吧。有的譯本是老派翻譯家翻譯的,讀起來或多或少有些拗口,倘若多一些長句的話,讀起來就很枯燥乏味。這樣的老派譯本,在漢譯世界名著中還是占據(jù)不小比例的。其次,名著里的故事背景都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離我們很遙遠。比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你想要讀懂它,就得了解法國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只有在這個歷史語境下,你才能理解基督山伯爵這個角色的悲劇命運。其實我們都熟悉的《紅樓夢》也一樣,你別看一提到這部書,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實際上讀懂的人并不多,因為這部經(jīng)典名著不是簡單地聊到誰愛誰,誰不愛誰的話題。你只有了解清朝中葉以前,至少乾隆中期即1754年前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才理解賈家的興衰起落,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這些都發(fā)生在200多年前,所以你就得去重構(gòu)那個歷史場景,這個過程可不是一般讀者干的事,說明讀這樣的名著難免覺得枯燥。再次,名著的篇幅都比較長,結(jié)構(gòu)也相當復雜。比如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長達一百多萬字,閱讀到后面結(jié)構(gòu)也復雜。尤其講到歷史和革命的內(nèi)容,你可能就讀不下去了,沒讀幾分鐘就偷偷瞄一眼頁數(shù),說明你已經(jīng)感受到它的枯燥乏味了。最后一點,我認為是現(xiàn)代讀者沒那么多耐心了。你看微博為什么那么多人看,長文卻很少有人閱讀、短視頻那么火,長視頻播放數(shù)寥寥無幾,就知道大家的耐心越來越少了。在這樣信息碎片化和習慣了快餐文化的時代里,誰還有耐心去讀像磚頭一樣厚的世界名著?即使一些只有100多頁的名著,有耐心讀下去的人也不多。假如你也一樣,當你讀一本還算有趣的名著,你還是覺得枯燥乏味,至少沒有爽文讀起來有趣,說明你沒耐心閱讀長文了。于是我就武斷地認為,能否完整地讀完一本名著,可以區(qū)分出兩類讀者群來。那些習慣閱讀名著,不管是感覺到枯燥硬著頭皮讀完還是從不覺得枯燥的人,他的閱讀理解能力更強,更習慣深度思考。而那些從來不讀名著,或者讀了覺得枯燥就放棄,只讀淺顯易懂的爽文的人,內(nèi)心更容易浮躁,在思考問題時也無法深入,容易把爽文說的段子當成真理,久而久之跟上面那類讀者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后連聊天都沒辦法聊不到一塊去。所以,多讀名著還是好的,哪怕讀起來多么枯燥乏味,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覺得枯燥,就認為名著不適合自己讀。畢竟問題不全在書本身,自己的問題更多吧。
我是韋海生,一個堅持寫作的讀書人。我還創(chuàng)建了一個讀書社群,歡迎同樣喜歡讀書的朋友們加入,或加我微信交個朋友:5316081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