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韋氏探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譜牒文化復蘇,各地不同姓氏的族譜亦應運出版。廣西韋氏各宗支族譜亦紛繁其中。但由于種種原因,各宗支族人對自己的祖史族源說法不甚一致,互相爭議,各執(zhí)己見,紛爭不休。歸究起來,不外乎是在“正宗韋氏”、“韓改韋氏”和“土著韋氏”三個問題上相左較大。
二OOO年至二OO三年,筆者參與編寫《廣西東蘭韋景岱宗支族譜》工作,有機會參讀《中國韋氏通書》、廣西各地不同版本的韋氏族譜,以及一些有關(guān)的古書典籍,對廣西韋氏的由來,本宗支的祖史族源及其遷徙軌跡有一定的了解?,F(xiàn)本著拋磚引玉,將自己的一孔之見提出來和宗親們共討。
要說清這些問題,首先要認清各支韋氏的祖史族源,然后再了解其進入廣西的歷史過程即可清楚。
講韋氏,首說的應該是豕韋氏。因為它是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最早的韋氏。早在夏時,大彭的別孫元哲被少康派往今河南省滑城縣東南部一個當時叫“豕韋”的地方做官,開拓、發(fā)展那里的經(jīng)濟,創(chuàng)立豕韋國。時人以地為氏,以國命氏,豕韋氏便于此地崛起,后蔓延中原各地及中華大地,乃至海外諸國。
如果從考古角度看,早在殷商時期,河南安陽殷圩出土的甲骨文就有“韋”字出現(xiàn)了,可見豕韋氏歷史悠久,距今約4000多年的歷史。他們何時進入廣西呢?據(jù)史載:
1、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從中原派50萬大軍進攻嶺南,征服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的駱越人和西甌人。統(tǒng)一嶺南后,將官兵留南戍邊,屯墾開拓。有《資治通鑒》注曰:“以謫徙民,50萬戍五嶺,與越人雜居,奉軍嶺南,將吏趙佗請求秦皇派三萬女子到嶺南配給戍卒為妻,使其安心墾耕守邊?!薄妒酚洝せ茨衔灏矀鳌芬嗍觯骸百⑹谷松蠒笈疅o家夫者三萬,以為士卒衣補,始皇準許萬五千人?!边@就是說,為了安撫這批從中原到嶺南戍邊的這批官兵,穩(wěn)定嶺南政局,秦皇所采取相應的措施。
《史記·淮南王安傳》還載:“三十四年遷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也?!本褪钦f,要把從中原遷徙大批漢人赴嶺南開發(fā)這件事,當作象修筑長城一樣的大事來抓。又《廣西商業(yè)志》載:從中原遷來賈(商),贅婿和犯罪枉法的獄吏“凡經(jīng)營過商業(yè)或祖父母,父母經(jīng)營商業(yè)的人都被強迫南遷。”也就是說,秦始皇為了開發(fā)嶺南的商業(yè),又把一批擅長經(jīng)商的中原人強迫南遷嶺南。
由此可斷,韋氏崛于豕韋地,泛蔓于中原,這幾批來自中原的人群中,每批都不乏韋氏人。他們多分布于桂西各地。
2、秦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址(泛指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北部地區(qū))首領征側(cè)、征武姐妹起兵反對漢朝廷,于南方建國,自立為王。十八年(42年)光武帝劉秀詔馬振為伏波將軍,征調(diào)青州府衛(wèi)揮使韋料質(zhì)(或貞,元哲裔孫,西漢京兆人)為部將,統(tǒng)率大軍,征剿交址女子姐妹,擒斬兩征,平定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地方的安寧。平后,留韋料貞(或質(zhì))戍邊,授其那狼把總,落籍合浦,傳授中原先進文化技術(shù),鼓勵農(nóng)耕,并與當?shù)嘏油ɑ?,繁衍后代。?jīng)年,裔孫繁泛,分布于防城、欽州、上思諸縣市。
3、元和十一年(816)西原州(今扶綏縣地)以黃少卿為首的黃峒蠻起兵反對唐王朝,攻占邕州,據(jù)今南寧為巢。西占左江流域的靖縣(今靖西縣),并與右江上游的黃乾躍西原蠻勾聯(lián),大有東掠交州、欽州、白州(博白)、玉林等地。嶺南西道(廣西)吃緊。憲宗帝覽及告急奏章。時元哲裔孫,唐京兆人武進士韋厥受薦,愿為朝廷分憂,征服毛賊。奉旨于元和十四年(819)統(tǒng)兵南下。黃賊懼怕,從南寧逃竄十萬大山。韋厥系韋料貞(或質(zhì))之后,追至十萬大山尋找當年的兄弟姐妹,果于大山東麓相見。但經(jīng)700多年變遷,已與當?shù)赝寥送療o異。但大都樸實勇敢,思親認親思想仍重。韋厥利用此有利條件,為其賑災、恤貧,曉以大義,訓為向?qū)?,深入“毛賊”腹地,通過德化、浦融、瓦解戰(zhàn)術(shù),瓦解了“黃峒蠻”,兵不血刃,星夜擒獲黃少卿。其余賊兵,均作鳥獸散。韋厥一舉成功,名揚京都,詔領澄州(今上林縣境)刺使。次子銀輪(敬辦)世襲,經(jīng)年,苗裔遍及大明山四周,史稱“唐韋”。
4、據(jù)《中國韋氏通書》及《百家姓書庫·韋》載:宋皇祐四年(1052)廣原州,廣南西路的儂智高起兵反對宋皇朝,奪取邕州后,北犯雄南關(guān)(今賓陽縣昆侖關(guān)),東進西江兩岸九州,直逼廣州城下,立大南國于邕州(今南寧),自稱惠帝皇,朝政告急。是年(1053)元哲裔孫,北宋青州府益都縣人韋大猷(字山濤)奉旨攜帶景岱、景明(寧)、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六子及宗親鐵騎1700,隨樞密副使狄青為急先鋒南下進剿儂智高部,到達賓州時(今賓陽縣),狄青令山濤鐵軍于元宵星夜出其不意,突襲儂軍大本營于昆侖關(guān),斬首數(shù)千,生擒500余。余兵在儂智高弟儂日照率領沿紅水河而上,企圖逃往貴州。狄青再令山濤長子韋景岱率部沿紅水河跟蹤追剿儂日照殘部,至木蘭洞境的都邑獲得全勝,招撫守邊,設行轅于今坡豪蘇仙地方(舊址仍有痕跡),初授木蘭洞冠帶,后因功升授木蘭安撫司,世襲。役后,山濤隨狄青班師回京都。因功狄青擢升樞密正使,同平章事。朝政口喻山濤為千歲。其六子均留桂戍邊,后社會按序分別尊稱景岱六兄弟為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這是我東蘭韋氏始祖千一景岱公的來龍。
此乃廣西幾支外來韋氏的由來。如果再加上如臺灣省徐松石先生和河池巴馬民族師范學校黎國軸先生所言的,壯族人崇拜圖騰水牛(圖懷)而附會其為韋姓。若此觀點成立的話,那么這就是韋姓的另一支——廣西的“土著韋氏”。它的出現(xiàn)就比前所述的外來韋氏晚得多了。因為:①外來韋氏都從中原而來,而中原漢人都操漢語,不可能有把水牛稱作“圖懷”而附會為“韋”姓;②只有豕韋氏的“韋”字出現(xiàn)后,并廣泛于中華大地,再經(jīng)過漫長時間,“韋”字或韋姓人進入廣西后,廣西壯人才可能把自己崇拜的“圖懷”附為“韋”字。
由此看來,歷史上進入廣西的外來韋氏,或加上“土著韋氏”應該是廣西韋氏的主體。外來韋氏留戍廣西后,經(jīng)過千多兩千年的生息繁衍,互相交融混淆、往返循環(huán)于廣西大地,人口眾多,加上古時文化比較落后,也沒有誰刻意去記載自己的祖史族源而導致后人分不清自己是屬那一支脈了。只有韋山濤支系進入廣西,韋景岱宗支掌有世襲東蘭地方官職的權(quán)力,才有比較清楚的世代承襲的記載。其行轅四遷的舊址痕跡仍清晰可見,世代傳襲清楚明白,這是無疑的。
至于“韓改韋氏”也有幾種說法,不甚一致,他們何時進入廣西?說法也不一樣,這還是值得懷疑的。
據(jù)《中國韋氏通書》(20頁)稱:西漢初年,韓信受饞蒙冤,慘遭殺害,株連九族。承相肖何暗中叫部下蒯徹將韓信幼子韓瀅暗送給南越王趙佗收藏。趙佗又將韓瀅秘送回自己老家廣東南海由家人撫養(yǎng)。為避嫌查,將韓瀅改名換姓,取“韓”字的右邊即為“韋氏”。韋瀅長成后,受封于海濱為土官,繁衍于嶺南沿海一帶,爾后均取韋姓,這就是“韓改韋氏”的一種說法。距今也有2100多年歷史。他們何時進入廣西?《通書》沒有明言。但據(jù)此,很明顯,韋瀅當時既落籍于廣東,并在沿海為官,崛發(fā)繁衍亦于廣東沿海,后人丁逐步蔓延亦自廣東沿海開始,后泛及各地。按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地理環(huán)境和十分有限的交通條件,這支韋氏至多有少數(shù)人延伸到桂東南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當時要延伸到經(jīng)濟落后,交通又不便利的桂西北偏僻山區(qū)是比較困難的。桂西北哪有那么多韓改韋?甚至有說姓韋的都是韓姓改過來的。我們亦不肯定桂西北沒有韓改韋,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要是如此牽強附會,那是太不符邏輯了。
《通書》第20頁對“韓改韋”的另一說法是,韓信有三個兒子,大曰天禎(或天貞),二曰天相,三曰天保。時韓天禎在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任職,與同事譚三耀、漠偉烈義結(jié)金蘭,三人莫逆之交。韓信受呂后陷害后,三人一起逃入山東兗州府鄒縣避難。漢朝廷到處通緝,令貼各地,兵馬到處盤查而無法藏身。三人即智穿倒鞋連夜逃出險口,幾經(jīng)晝伏夜行,歷盡艱難才到達河南開封。為避嫌查,三友計議改名換姓,韓天禎改作韋天貢,譚三耀改作覃懷滿,漠偉烈改作莫天輝。再經(jīng)輾轉(zhuǎn),及至浙江紹興,后又南下福建、廣東、廣西、最后在廣西賓州(今賓陽縣)楊老村落籍,租賃當?shù)嘏?、羅兩姓田土耕種,并分別與當?shù)嘏訛榛?,繁衍后代,了結(jié)心愿。后因地方不大,繼續(xù)發(fā)展困難,三友又約遷徒他鄉(xiāng),初到都安安定司,又轉(zhuǎn)宜州德勝土街(今都街)安居。后來莫天輝一家又遷到南丹羅富鄉(xiāng)居住。其情節(jié)驚險離奇,令人興嘆!
據(jù)考,今南丹縣可說是廣西莫氏的大本營。照此,莫天輝其人應該是南丹莫氏的鼻祖了。然而,莫秀珠編寫的南丹莫氏族譜卻稱: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以謫徙民50萬戍五嶺于越雜居,時莫洪燕先祖隨伍其中,自牂柯郡(屬紅水河上游的貴州省境內(nèi))治順牂柯江上游而下,到吾隘(南丹縣境)上岸,后沿清水河(南丹縣境內(nèi)的河流)上到羅富拉化村定居。后經(jīng)多代繁衍,延伸黔桂邊境各地,形成現(xiàn)今南丹龐大的莫氏宗族。并無莫天輝攜帶家小從都銜遷到南丹羅富定居的記載和傳說。更無韓、譚、漠三姓義結(jié)金蘭,在何地改名換姓的述說。
再說覃懷滿。據(jù)覃承勤先生主筆編著的《中國覃氏通書》中,覃錦吉先生撰寫的《覃懷滿留戍東蘭》篇(52-53頁)稱:明洪武九年(1368)譚三耀率領的一支義軍被朱元璋部打敗兼并,遂遞屬明平章征南將軍廖永忠麾下。為了隱瞞首領身份,被迫改為覃姓,取名懷滿,成為一員明將,隨軍轉(zhuǎn)戰(zhàn)江淮。后經(jīng)輾轉(zhuǎn),歷經(jīng)安徽、江西、浙江、廣東,沿西江而上至廣西梧州,最后到廣西賓州(即賓陽)駐守。時覃懷滿已年38,尚無眷室,遂有離軍之念,乃趁巡營之機,深夜?jié)撨M賓州西北面深山荒林的楊老村。不想和另一逃難者韋天珍(韓信的遠裔后代)相遇。兩者互敘身世,共話落難經(jīng)歷,心聲相投,共結(jié)生死之交,共瞞軍營歷史,都說是山東益都縣人,共落籍楊老村,后央媒娶妻,住下九年。為避明官查緝,兩人又于洪武九年(1376)遷往偏僻宜山都街居住。時適東蘭州發(fā)生苗裔魏文,魏武兄弟爭奪承襲,殃及四鄰,覃、韋二公應詔平亂有功,授韋天珍為世襲知州,覃懷滿授為世襲武官,落籍大同納雅。這與前述的三人改名換姓于開封相左甚遠。韋天珍世襲東蘭知州之說,東蘭亦無史可查,是值得遲疑的。這恰好應對韋厚榮先生在《韋天貢其人其事考》一文的論證(詳見《韋景岱宗支族譜》第 370-371頁)亦不可靠。
綜合上述,我們不否認古時的桂西北山區(qū)有韓改韋氏,但推其理,可能性極少。
進入廣西的上述幾支韋氏,或加上“土著韋氏”,你是屬哪一支呢?不能因找不到自己的祖源,又聽了“韓改韋”神秘而離奇的故事傳說就憬仰,便附會了。敬宗祭祖,請兄弟們不要上錯了墳。
話又說回頭,無論你是哪一支韋氏,我們和其它姓氏兄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平等的成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就從族譜這一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shù)的角度,淺談自己的一已之見,我想也無礙大事吧?
(本文作者系南丹縣政協(xié)文史委原主任)
《廣西東蘭韋景岱宗支族譜》主筆、主編
〖小編僅作公益分享,不代表任何觀點,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并轉(zhuǎn)發(f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