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先驅(qū)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魯迅
我們小時候都是學著魯迅先生的文章長大,他讓我們有所啟發(fā),也教給我們深刻的道理,我們敬重他,崇拜他,把他看成神壇上的人物,就連毛澤東都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未來的方向。
可是從2009年開始,我國一些沿海城市逐漸開始了所謂的“去魯迅化”,他們把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從語文課本里移除了,這番舉動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爭相模仿,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痛心責罵。
提出“去魯迅化”的人給出的理由是文章太晦澀難懂,這個實在沒什么說服力,魯迅先生有很多文章,而且他是我國第一個用白話文寫小說的,他的文章只是比較犀利,并沒有很難懂,我們不都是那樣學過來的嗎?
還有人說他是棄醫(yī)從文,沒那么專業(yè),這種話實在是有失偏頗,不太公正。了解了魯迅先生為何棄醫(yī)從文,才會知道先生的偉大。
魯迅是在1881年出生的,他在少年時期,也是經(jīng)歷了人間冷暖,看清許多人和事,有了敏感的心思和敏銳的眼睛,他之后去日本留學,本來是學醫(yī),但在某天觀看了日俄戰(zhàn)爭教育片之后,他深受刺激,覺得要改變這代人落后的思想,少年強則國強,才決定棄醫(yī)從文。
如果他繼續(xù)當一個醫(yī)生,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完全不用操心其他的事,也能賺到錢,但是要當一名作家,甚至是有影響力的作家,就很難了,不說賺錢與否,他首先就要承受很多罵名,改變?nèi)说乃枷胧且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他們會從咒罵到反對,到嘗試,再到慢慢接受。
魯迅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響是巨大的,蜚聲世界文壇。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是魯迅的忠實粉絲,他承認自己以前經(jīng)常模仿先生的寫作風格,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即便是拿了獎,也無法超越他。
在莫言看來,魯迅的文章是耐人尋味的,值得反復閱讀的,每次都有新的收獲,而談到“去魯迅化”,莫言是堅決反對的,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活著》的作者余華剛開始不喜歡魯迅,但后來重新讀到先生的文章,不禁為之一振,然后開始讀先生所有的書籍,成為忠實迷弟。
余華對于那些“去魯迅化”的人也是不支持的態(tài)度,如果這樣的文章都不能在課本里收錄,不能讓青少年學習,那么什么文章才值得?
“去魯迅化”到底在去什么?首先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是民國的產(chǎn)物,不適合現(xiàn)在,其次,認為魯迅的文章太冷血,太難懂,但我想說,現(xiàn)在的青少年沒有那么脆弱,他們也不該生活在溫室中,什么也不讓知道,什么也不讓了解,這是知識的自由。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