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號肉(肩頸肉)
又稱上腦、鷹嘴、托宗肉。前腿上部、靠近頸部、扇面骨上部一塊長扁圓形的肉,質(zhì)地較嫩,有肥有瘦,層次分明,宜于炒、炸、熘、燒。
二、2號肉(前腿肉)
也稱夾心肉、擋朝肉。在豬頸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此肉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水性強。宜做餡料和肉丸子,適宜用涼拌、鹵,燒,燜、爆等方法。
工藝特征:
前腿部位的肌肉,表面及邊緣脂肪修割干凈,肌膜完整無刀傷,無血污、碎骨及病變組織
三、3號肉(里脊肉)
也稱腰柳、腰背。為豬身上最細嫩的肉,水分含量足,肌肉纖維細小,肥瘦分割明確,上部附有白色油質(zhì)和碎肉,背部有薄板筋。宜炸、爆、燴、烹、炒、醬、腌。如軟炸里脊、生燴里脊絲、清烹里脊等。
工藝特征:
在脊椎骨下約4-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無刀傷、碎骨,肌膜完整.
四、4號肉(后腿肉)
也稱后丘。豬肋骨以后骨肉的總稱。包括門板肉、秤砣肉、蓋板肉、黃瓜條幾部分。
①門板肉。又名無皮后腿、無皮坐臀肉。其肉質(zhì)細嫩緊實,色淡紅,肥瘦相連,肌肉纖維長。用途同里脊肉。
②秤砣肉。又名鵝蛋肉、彈子肉。其肉質(zhì)細嫩,筋少,肌纖維短。宜于加工絲、丁、片、條、碎肉、肉泥等??捎贸?、煸、炸收、氽、爆、溜、炸等烹調(diào)方法。如炒肉絲、花椒肉丁等。
③蓋板肉。連接砰砣肉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zhì)、用途基本同于“秤砣肉”。
④黃瓜條。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zhì)、用途基本同于“秤砣肉”。
工藝特征:
后腿部位肌肉,表面及邊緣脂肪修割干凈,肌膜完整,無刀傷、碎骨及淤血。
4號肉與2號肉的區(qū)別:
★ 4號肉比2號肉的塊要大。
★ 4號肉比2號肉體型要完整。
★ 4號肉比2號肉的肥膘要多。
五、五號肉
又稱黃瓜條,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zhì)、用途基本同于“秤砣肉”,是四號肉的組成部分。
六、帶脂2號肉
工藝特征:
從第五、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的肌肉帶膘(帶膘的前腿肌肉)
七、帶脂4號肉
工藝特征:
從腰椎與薦椎連接處(允許帶腰椎一節(jié)半)斬下的后腿部位肌肉帶膘(帶膘的后腿肌肉),修凈淤血、軟骨、骨茬,保證肥膘完整厚1.5cm寬25cm,去掉邊緣碎骨,使之成為一塊規(guī)則的方塊形。
八、小五花肉
工藝特征:
修割碎肉,肥瘦比例為7:3,產(chǎn)生在后腿修面處、修割肥膘處等
九、4:6碎五花肉
工藝特征:
修割標(biāo)準肥瘦比例為6:4,產(chǎn)生的部位在前腿修面處。
十、精碎肉
工藝特征:
修割碎肉,產(chǎn)生的部位在修脊膘、中方肉等處肥瘦比例為3:7或2:8或1:9。
十一、碎號肉
工藝特征:
在2、4號肉修整中修割下的碎肉,或在加工特殊規(guī)格號肉定單時修割產(chǎn)生的碎瘦肉塊。
十二、腱子肉
工藝特征:
前后腿上修割下的筋腱(從前后腿部位修割下的腱子肉,肌膜及塊形完整),前腱子好于后腱子。
十三、帶脂大五花
工藝特征:
膘厚度在2公分以內(nèi),扒膘,沿肋排邊緣劃開帶大塊腹肌肉,修凈囊脂、碎板油、軟骨、淤血、骨茬、淋巴結(jié)大片五花肉并帶有脂肪。
十四、中方肉
工藝特征:
去皮帶兩公分脂肪,肋排面帶薄層瘦肉。
十五、肥膘
工藝特征:
前后腿、脊、腹部脂肪,產(chǎn)品潔白,無瘦肉。
十六、碎肥膘
工藝特征:
小塊狀肥膘,不帶瘦肉。
十七、板油
工藝特征:
產(chǎn)生在主體的肋腹部內(nèi)測,塊形完整,色澤潔白,頭均重在1.8kg左右。
十八、槽頭
也稱槽頭肉、血脖。豬頸部的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此外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發(fā)紅,肉質(zhì)綿老,肥瘦不分。宜做包子、蒸餃、面臊或用于紅燒、粉蒸等烹調(diào)方法。
工藝特征:
齊第一頸椎與之垂直直線割去槽頭肉和血刀肉 豬頭至頸部連接處的產(chǎn)品,肥瘦相間,無血污、片毛、膿胞及淋巴結(jié)。
十九、三線肉
工藝特征:
豬腹部瘦肉,表面不帶脂肪及浮油,夾層肥瘦相間,色澤鮮紅,扒膘、扒肋排,帶大塊腹肌肉,要求橫切使寬度在20-25cm、厚在3cm以上,去掉囊脂、碎板油、邊緣脂肪,肥瘦比例4:6。
本文由生鮮品管收集整理
對本公眾號(sxpg01)有疑問或意見建議請聯(lián)系小編,微信號 sxp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