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倡導基于課堂觀察的課例研究,并基于課例積累,開發(fā)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各類課程,是浦東新區(qū)“課例研究課程化工坊”團隊的努力方向。本期呈現(xiàn)的一組觀課報告,系上海市南匯第二中學張麗芝領銜的市級課題《基于再創(chuàng)造數(shù)學教育觀的初中生反思性學習指導研究》之階段性成果。課堂觀察、課例改進、課程開發(fā)因此成為三位一體的教育研究行為。
有幸觀摩了光明學校秦志軍老師的數(shù)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不小收獲,也有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課桌的擺放布局令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能隨意拼接組合的課桌,讓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隨著課堂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換出多種形狀,這種可以靈活變換的硬件條件本身就給小組合作營造出了一種自由、開放、寬容的氛圍。能為課題的研究準備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反映出光明學校致力于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決心,不由令人心生敬意和羨慕。
除了硬件設施的精良之外,課堂本身的精彩更是讓人印象深刻。觀課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才是真正的“還課堂于學生”,無論是前置學習后學生的組內(nèi)評價交流,還是新課講解時學生的討論發(fā)言,無不體現(xiàn)了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尊重,也踐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在本次的課堂活動中,秦老師只是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進行適當?shù)闹敢?,在老師簡練、親切的言語點撥下,在同學們真誠、熱烈的討論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激發(fā)和提升。
通過聚焦此次課堂小組合作,對小組合作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同時也對教師的指導作用,有了一些困惑和思考。
1.如何更合理地進行分組,使資源配置更均衡有效?
組建學習小組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常見的是以4-6人為一組,但這項工作絕不是將班級學生平均分組那么簡單,需要考慮的因素不少,比如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我覺得理想的小組應是這些資源均衡分配,小組中既要有基礎好、能力佳、善表現(xiàn)的優(yōu)等生,也應搭配這幾方面相對欠佳的學生。這樣分組的顯性意義是能使學困生得到資優(yōu)生的幫助,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除此之外,這樣的分組也能均衡各組水平,使開展組間競爭等活動有了可能性。分組時最好還能男女搭配,所謂“干活不累”。可見,合理、有效的分組真不是件易事。以我觀察的這個小組來看,六個學生男女各半,從課堂表現(xiàn)看,兩個男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其中一個為組長,另外一個也比較活躍,給人以組長助理的感覺;另四個學生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其中一個基礎略好的女生比較內(nèi)向,言語較少;還有一個女生基礎很薄弱,在前置學習單中,不少題空著。小組討論時,不少時候先是兩兩交流,往往能力相當?shù)膬蓚€會形成爭論或默契,精彩的思維碰撞和火花的產(chǎn)生也就容易集中在小組的一兩個人身上。所以,為了使小組活動效果更好,是否可以考慮減少小組人數(shù),或更精細、合理地進行分組配置,以達到更佳效果?
2.如何提高合作參與程度,保持小組活動的活躍性和有效性?
明確合作任務,培養(yǎng)成員的團隊意識,激發(fā)競爭力,這些都是重要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對性格開朗、善交際、爭強好勝的學生而言,不成問題,但那些性格內(nèi)向、靦腆拘謹?shù)膶W生可能成為“看客”。在合作的情境中,責任是分散的,那些基礎薄弱、本身又易偷懶的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依賴心理,甚至有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為,使小組活動的意義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我觀察的這個組中,回答老師提問時,多是以組長發(fā)言為主,其他組員更多地是聆聽。如果能給更多的組員表達的機會,那樣的合作活動會更有效、更深入。比如在小組發(fā)言前,先保證組內(nèi)充分交流,使每個組員都能明確本組觀點,尤其要幫助組內(nèi)的學困生,盡量讓他們也能代表小組發(fā)言。如果有需要上黑板講解的,也可以要求組長隨機帶領一名組員,像表演雙簧一樣,兩人配合完成小組發(fā)言,既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能檢測該小組合作的情況。
3.如何對組長進行適時指導,使其帶頭作用更規(guī)范、有效?
組長是小組活動的核心人物,其言行對合作活動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組長通常是小組中綜合能力最強的學生,但他們畢竟是孩子,在帶領組員進行活動時,也許言語、方法等還不夠規(guī)范,還需老師及時指導。我觀察的小組組長是個正直、熱心的男生,老師安排進行前置學習單的交流,他就帶頭進行,交流的方式是將答案詳細地讀一遍,隨后組員按照同樣的方式挨個答題,也沒有對難題作分析講解。如果在平時能加強組長的指導,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們的合作交流能力會有提升,小組合作的效果也會增強。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匯二中)
本文發(fā)表于《學習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版)2014-2015學年度下學期第19-24期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