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毋、勿”的區(qū)別
時間: 2011年11月01日 來源:教育周刊 作者: 普寧下架山湯坑學校 黃志偉
在古代漢語中,“無”“毋”“勿”都可以作否定副詞,表示“不要”的意思。近來,有的學生問:陸游《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句,有教學參考書說“無”和“勿”相同,這樣解釋對嗎?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
“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字是“不要”的意思。在古代漢語中,“無”、“毋”、“勿”都可以作否定副詞,表示“不要”的意思。在表達這一意思時,“無”和“毋”在意義、讀音上完全相同,可以通用。因此,“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無”字可以換成“毋”。
“勿”和“毋”雖然基本意義相同,但有兩點區(qū)別:一是聲調不同,“毋”是陽平,“勿”是去聲。二是否定語氣有輕重不同,“毋”表示“不要”,帶有勸勉意味,口氣緩和,如“毋庸諱言”、“寧缺毋濫”:“勿”表示“不要”,帶有強制意味,口氣強硬,如“請勿喧嘩”、“勿謂言之不預”。如果“家祭無忘告乃翁”句中的“無”換成“勿”,就使詩句中四個去聲字(祭、勿、忘、告)連在了一起,讀起來很不和諧,語氣也不夠得體。所以,詩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字只能與“毋”字相通,不同于“勿”。
(編輯: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