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說,計劃不如變化快。只要改變計劃,都只有一個原因,是情況變化了。大宋滅了后蜀,要揮師北上滅北漢,是因為有五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有錢了,趙匡胤原來定先南后北的策略,重要原因就是“帑藏空虛”,國庫空了,打仗就是燒錢,現(xiàn)在有錢了。一般來說,有錢要有兩條一一發(fā)展生產(chǎn)稅收上去了,打了有錢的國家,把錢搬來了,就有錢了。趙匡胤特別是滅了孟昶,光搬錢都搬了幾年,獲得了不少財富。打仗是燒錢,卻也能搶錢,他搶了不少錢,有錢了。一有錢,底氣足了。二是騰出手來了。這時大宋滅了后蜀,就騰出手來了,這重要,一個國家不能同時對兩個地方打仗。趙匡胤改變統(tǒng)一的策略就獲得了可能。三是有倍口了。要占有道德至高點。他曾與北漢有協(xié)議,劉鈞在世,不能打。打了就是背信棄義。這一次,是北漢的劉鈞死了,愁死的。既然活著不打,一死,協(xié)議就失效了,就可以打了。四是—句承諾。趙匡胤滅了后蜀,孟昶到開封,并死了,母親也去了,趙匡胤對她尊重,常常請她入宮,宴請她,稱她為國母,這一句稱呼可優(yōu)待了。還跟她說晚兩年送你回去,去四川呀。她不愿意,她老家在并州,趙匡胤說好呀,打下并州,讓你回去。這是一句承諾。這里有一個道理,歷史是由許多細節(jié)構(gòu)成的。許多細節(jié)是帶有偶然的。就因為孟昶的母親想回并州,有了這句承諾,就老惦記著這事。事兒得兌現(xiàn)。百曇—千心結(jié)。他早就想滅了北漢。一開始我們講過高平之戰(zhàn),是趙匡胤的發(fā)跡之戰(zhàn)。發(fā)生在周世宗時,周世宗沒打下來,周世宗北伐,因病而死在開封。這是五代時的明君,沒完成兩個心愿,滅北漢,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這是一代明君沒完成的心愿,趙匡胤記著呢。人的心愿往往隨著地位變化而變化。腦袋跟著屁股走,坐到什么位置,就會有什么想法。趙匡胤當了皇帝,有了想法,他想留下一個超越五代英明的周世宗的業(yè)績。這是他的一個心結(jié)。
開寶元年,第一次派兵征北漢。這一次趙匡胤沒出征,布置了幾路軍去打。當大軍出發(fā)時后,北漢的情況變化了。劉繼恩被殺,弟弟劉繼元繼位。這人是宰相郭無為立的。劉繼元上臺后,兩件事,一是冊封請兵;二是部署軍隊。請遼國國主加封他。遼與北漢關(guān)系恢復(fù)。派人在軍事要塞團柏谷布下重兵,派了楊繼業(yè)(這時叫劉繼業(yè)),本是楊重貴,因為跟著劉崇打仗,劉崇賜給他劉姓。由他在團柏谷布防,對付大宋。同時,后漢的劉繼元派了監(jiān)軍,親信妻子的父親國丈,結(jié)果他與楊繼業(yè)的軍隊與宋的前鋒相遇,敗了,退回進太原城。宋軍包圍太原城。趙匡胤事行準備好兩手,一手攻,一手勸。攻是攻城,勸是勸降。事行準備了四十幾封勸降書,弄到城里去,只要投降,國主劉繼元封為平盧節(jié)度使。宰相也封為節(jié)度使。這個有作用,對宰相郭無為起作用了。郭無為看到后,心理變化了,“色動”。說明他看到后,動心了。而且,“自是始有二志”,從此有了二心,準備降了。但是,北漢的劉繼元不降,當初郭無為立他,是想著他好控制,其實并不是這樣。他辦了四件事:弒母,這是養(yǎng)母,這時是皇太后,原因是他本有一個妻子,因為小錯,當年受過訓(xùn)斥,后來得病死了,劉繼元歸罪于這個養(yǎng)母;凌辱后宮女子,繼承哥哥的位置,把后宮的女人不加區(qū)別一律加以凌辱;囚殺皇親,當時在世的還有許多皇親,這是長輩,全部關(guān)起來,不到一年,全死光,只有裝瘋的才得以幸免;殘殺大臣。這是殘暴的國君,卻堅決不降。堅持不投降靠的是,城固,太原城堅固,打不下來;還有援兵。結(jié)果太原城沒攻下來,契丹的援兵到了,宋軍立即撤退。這是第一次打北漢,無功而返。
開寶二年,趙匡胤發(fā)動了二次北伐,親自帶兵出來打,到了后,他知道必須破城,并阻援。他派出兩路阻援的部隊,一路在定州鎮(zhèn)州駐防。結(jié)果契丹軍一來,被打跑了。二路在陽曲,這是軍事重鎮(zhèn),只有一個出口向南,趙匡胤駐守了軍隊,契丹軍隊來了,又被打敗了。再就是攻城,這次攻城,分四個方法,一是強攻,用人海戰(zhàn)術(shù),沒成功;二用火攻,又沒成功;再是四城扎營,東西南北全部駐上重兵,同時攻城,也沒打下來;人們建議增兵,有一個人說,“陛下自有數(shù)千萬兵在左右,胡不用之?”手下幾千萬軍隊,為什么不用?趙匡胤不理解,這人一指太原城邊的汾水,趙匡胤明白了,立即讓他引汾水水攻。一下子把太原城包圍了。太原城被沖了一個缺口。四是瓦解士氣,把幾個契丹兵的腦袋擺在一塊,契丹士兵的人頭一擺,城上傻了,士氣沒了。但是即將要攻破時,出現(xiàn)了意外,缺口處有人堵,就射箭,結(jié)果這時城里邊也進水了,漂起大草垛,剛好到了這兒,一下子卡住了。另一個意外,他們住在一大塊草地上,濕,吃了壞東西,急性腸炎,沒戰(zhàn)斗力了。所以,趙匡胤一商量,退吧,又失敗了。
許多人總結(jié)經(jīng)驗時都認為,這次伐北漢,是決策失誤。是不是呢?我看不是。當時大宋與北漢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攻打是對的,間題出在:一是城堅,太原城堅固,難打;二是外援;三是計劃不周,用大水灌城,是臨時的事,之后,太原城倒了一大片,用水一泡,不塌,水一退,太原一曬,就散開了,所以,遼國的使者說過,“王師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則并人無噍類矣。”如果淹幾天,再退掉水,讓太陽曬,城墻自然倒了。四是不確定的因素,像宋軍士兵鬧肚子。像草垛子,都不可定的。導(dǎo)致了最后的失敗。但失敗也有一個重要成果,北漢的軍隊數(shù)量下減。這兩次北伐殺了北漢一萬三。城外的百姓被移走了。北漢滅亡時,三萬五千戶,這次移走一萬多戶。北伐告一段落。趙匡胤移師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