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止咳化痰平喘藥
化痰止咳藥

  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竹茹、苦杏仁、枇杷葉、百部、桑白皮、葶藶子的性能、功效應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

  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濁作用的藥物,稱化痰藥;能制止或減輕咳嗽和喘息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藥。痰、咳喘三者,在病機上相互影響??人源⒉∽C每挾有痰涎,痰濁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氣道,引起咳嗽氣喘。而化痰藥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藥亦多有化痰之效。所以,這兩類藥合于一章,總稱之為化痰止咳藥。

  化痰藥適用于各種痰證。痰是一種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體水液代謝和津液運行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又可作為致病因素引起多種病證。它“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故痰之為病,部位廣泛,病證復雜,隨痰濁停留阻滯的部位不同,癥狀特點各異。如痰停臟腑,阻于肺竅,則發(fā)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則為胸痹;停于脘腹發(fā)為痞滿證;若痰濁上蒙清竅可引起眩暈、癇證、癲狂;肝風夾痰上犯可致中風、驚風;痰阻經絡則可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結形成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節(jié)發(fā)為陰疽流注等。一般說來,化痰藥,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飲氣喘,咯痰不爽等證。若痰流于經絡,肌膚所致的癭瘤瘰疬,陰疽流注;或痰濁蒙蔽心竅引起的癲癇驚厥、中風等證,因病機上與痰有密切的關系,故亦可用化痰藥治療。

  止咳平喘藥,具有宣肺祛痰,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內傷所引起的各種咳嗽和喘息。

  應用本章藥物,除應根據(jù)病證不同,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化痰藥及止咳、平喘藥外,因咳喘每多夾痰,痰多易發(fā)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痰、咳、喘是病之標,非病之本,故臨床須審癥求因,辨證論治。張介賓倡導“見痰休治痰”,即應根據(jù)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機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標本兼顧。如外感而致者,當配解表散邪藥;火熱而致者,應配清熱瀉火藥;里寒者,配溫里散寒藥;虛勞者,配補虛藥。此外,如癲癇、驚厥,眩暈、昏迷者,則當配平肝息風、開竅、安神藥;痰核,瘰疬,癭瘤者,配軟堅散結之品,陰疽流注者,配溫陽通滯散結之品。

  某些溫燥之性強烈的化痰藥,凡痰中帶血等有出血傾向者,宜慎用,否則有促使出血之虞。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一般以清宣疏解為主,不宜單用止咳,尤不宜用溫燥或有收斂之性的化痰止咳藥,以免助熱斂邪而影響麻疹的透發(fā)。

  化痰藥

  化痰藥主治痰證,痰從性質上,有寒痰、熱痰,燥痰、濕痰之分,化痰藥的藥性相應有溫燥與涼潤之別,可分為溫化寒痰藥與清化熱痰藥二類。

  溫化寒痰藥,藥性多溫燥,有溫肺祛寒,燥濕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濕痰證,表現(xiàn)為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苔膩,并伴有畏寒胸痞,肢體倦怠,以及由寒痰,濕痰所致的眩暈、肢體麻木、陰疽流注等。臨床應用時常與溫散寒邪,燥濕健脾的藥物配伍,以期達到溫化寒痰、濕痰的目的。代表藥物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

  清化熱痰藥,藥性多寒涼,有清化熱痰之功。部分藥物質潤,兼能潤燥;部分藥物味咸,兼能軟堅散結。主治熱痰證,如咳嗽氣喘,痰黃質稠者。其中痰稠難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證,宜選質潤之潤燥化痰藥;如痰熱痰火所致的癲癇、中風驚厥、癭瘤、瘰疬等,均可用清化熱痰藥。其中痰濁堅結之證,當用咸味軟堅之品。臨床應用時常與清熱瀉火,養(yǎng)陰潤肺藥配伍,以期達到清化熱痰,清潤燥痰的目的。代表藥物貝母、瓜蔞、竹茹等。

  化痰藥應用時除分清不同痰證而選用不同的藥物外,應據(jù)成痰之因,審因論治。“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津液不歸正化而聚濕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濕藥同用,以標本兼顧。又因痰易阻滯氣機,“氣滯則痰凝,氣行則痰消”,故常配理氣藥同用,以加強化痰之功。

  溫燥之性的溫化寒痰藥,不宜用于熱痰、燥痰之證;藥性寒涼的清化熱痰藥、潤燥化痰藥,則不宜用于寒痰與濕痰證。

  半夏

  《神農本草經》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為生半夏。

  半夏有毒,須經炮制后使用。一般取生半夏,用水浸泡,漂至口嘗僅微有麻辣味,再與生姜、白礬同煮至透,取出晾干,悶潤后切片,稱姜半夏。取生半夏浸漂法同姜半夏,再置甘草石灰湯中拌勻,浸泡至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稱法半夏。取生半夏用水浸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晾干后加白礬共煮透,取出切片,再晾干入藥,稱清半夏。取經制后的半夏或法半夏,用竹瀝拌透陰干入藥,稱竹瀝半夏。取浸泡后的生半夏曬干,研成粉末,用姜汁、面粉調勻,經發(fā)酵制成的,稱半夏曲。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與應用】

  1.燥濕化痰,用于濕痰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不化濕,痰涎壅滯以致出現(xiàn)痰多,咳嗽,氣逆等癥。本品入脾、肺二經。辛溫而燥,善燥濕濁而化痰,為治濕痰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阻肺之咳嗽氣逆,痰多質稀者,常配陳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功,如二陳湯。若兼表寒,痰多清稀,可與麻黃、桂枝、細辛、干姜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品同用,如小青龍湯。治濕痰眩暈,則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若治寒氣痰濁結聚的胸痹證,以本品配瓜蔞、薤白等同用,加強化痰散結的作用,如瓜蔞薤白半夏湯。

  2.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嘔吐。胃氣以降為順。由于痰濁內阻,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半夏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因其性溫燥,故對痰飲或胃寒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以加強溫中止嘔之功,如小半夏湯。若胃熱嘔吐,則可配黃連、竹茹等清胃止嘔之品同用。胃陰虛嘔吐,則配石斛、麥冬等養(yǎng)胃陰之品同用。若胃氣虛嘔吐,則配人參、白蜜同用,補氣益胃以治其虛,如大半夏湯。

  3.消痞散結,用于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等。本品還具有辛開散結,化痰消痞之功。治心下痞滿,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半夏瀉心湯。治痰熱結胸,常與瓜蔞、黃連等清熱化痰藥同用,如小陷胸湯。治氣滯痰凝,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氣證,無熱象者,常與厚樸、蘇葉、茯苓等同用,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如半夏厚樸湯。對于癭瘤痰核,可與昆布、海藻、浙貝母等軟堅散結藥同用。

  4.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毒蛇咬傷,以生品研末或鮮品搗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內服一般宜制過用。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溫燥之性較強,長于燥濕和胃;清半夏,溫燥之性減,長于化濕痰;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瀝半夏,藥性由溫變涼,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

  【使用注意】不宜與烏頭配伍。本品藥性溫燥,陰虧燥咳、出血證當慎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苷,多種氨基酸和揮發(fā)油、皂苷、辛辣性醇類、膽堿、左旋麻黃堿等生物堿等。對咳嗽中樞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支氣管痙攣,并使支氣管分泌減少而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梢种茋I吐中樞而止嘔。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對小鼠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煎劑可降低眼內壓。

  天南星

  《神農本草經》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 Bl.或東北天南星A.amurense Maxim.的塊莖。曬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礬制過用,為制南星。以牛膽汁拌制,成膽南星。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功效與應用】

  1.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寒痰證。本品燥濕化痰功似半夏而溫燥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較強。治頑痰阻肺,咳喘胸悶,痰多色白清稀,常配半夏、枳實等,如導痰湯,若屬痰熱咳嗽,咯痰黃稠,則須配黃芩、瓜蔞等清熱化痰藥用之。

  2.祛風解痙,用于風痰證,如眩暈,中風,癲癇,口眼歪斜及破傷風等。本品專走經絡,善祛風痰而止痙。治風痰眩暈,配半夏、天麻等。治風痰留滯經絡,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歪斜等,則配半夏、川烏、白附子等。治破傷風角弓反張,痰涎壅盛,則配白附子、天麻、防風等,如玉真散。治療癲癇,痰濁踞擾包絡,上蒙清竅,用本品配半夏、石菖蒲等豁痰開郁。

  3.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癰腫痰核,毒蛇咬傷等。本品外用有消腫散結止痛之功。治癰疽腫痛、痰核,可研末醋調敷,治毒蛇咬傷,可配雄黃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適量。膽南星以牛膽汁制過,性涼。能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主要用于熱痰、風痰之中風、驚癇、眩暈、喘咳等證。

  【使用注意】本品辛烈溫燥,故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主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煎劑具有祛痰及抗驚厥、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水提取液對小鼠實驗性腫瘤有明顯抑制作用。近年來以生南星內服或局部應用治癌腫有一定效果,以子宮頸癌為多用。此外,提取物二酮哌嗪類生物堿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白芥子

  《名醫(yī)別錄》

  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種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與應用】

  1.溫肺化痰,用于寒痰喘咳,懸飲等。本品辛溫走散,利氣機,通經絡,化寒痰,逐飲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悶痰多,配蘇子、萊菔子,即三子養(yǎng)親湯。若懸飲咳喘胸滿脅痛者,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飲,如控涎丹。

  2.利氣散結,用于陰疽流注及痰阻經絡關節(jié)之肢體麻木,關節(jié)腫痛等。本品能祛經絡之痰,又能消腫散結,通絡止痛。治陰疽流注,配鹿角膠、肉桂、熟地等,以溫陽通滯,消痰散結,如陽和湯。治痰濕阻滯經絡之肢體麻木或關節(jié)腫痛,配馬錢子、沒藥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發(fā)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過量易致胃腸炎,產生腹痛、腹瀉。本品外敷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易發(fā)泡。有消化道潰瘍、出血者忌內服,及皮膚過敏者不宜外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芥子苷、芥子堿、芥子酶等。芥子苷水解后的產物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發(fā)泡。白芥子內服可催吐、祛痰,其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旋覆花

  《神農本草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歐亞旋覆花I.britannica L.的頭狀花序。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苦、辛、咸,微溫。歸肺,胃經。

  【功效與應用】

  1.降氣化痰,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飲蓄結,胸膈痞滿。本品苦降辛開,化痰下氣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滿。用于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不論寒證或熱證,通過配伍皆可應用。治寒痰咳喘,配蘇子、半夏;若屬痰熱者,則配桑白皮、瓜蔞以清熱化痰。若頑痰膠結,胸中滿悶者,則配海浮石、海蛤殼等以化痰軟堅。

  2.降逆止嘔,用于噫氣,嘔吐。本品不僅降肺氣,又善降胃氣而止嘔噫。治痰濁中阻,胃氣上逆而噫氣嘔吐,胃脘痞硬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湯。

  此外,本品有活血通絡之功,還可用于胸脅痛,常配香附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因本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布包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溫散降逆,故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黃酮苷、旋覆花甾醇及槲皮素等。有抗菌作用,能增加腸蠕動。所含黃酮苷對組織胺引起的動物支氣管痙攣有緩解作用,并有較弱的利尿作用。

  桔梗

  《神農本草經》

  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oq.)A.DC.的根。切片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肺經。

  【功效與應用】

  1.宣肺祛痰,用于肺氣不宣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本品辛散苦泄,宣開肺氣,祛痰利氣,治療咳嗽痰多,無論屬寒屬熱皆可應用。風寒者,配紫蘇、杏仁,如杏蘇散。風熱者,配桑葉、菊花、杏仁,如桑菊飲。若痰阻氣滯,升降失司,胸膈痞悶者,配枳殼以升降氣機,理氣寬胸。

  2.利咽,用于咽喉腫痛,失音。本品能宣肺利咽開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配甘草、牛蒡子等,如桔梗湯及加味甘桔湯。若咽喉腫痛,熱毒盛者,配射干、馬勃、板藍根等以清熱解毒利咽。

  3.排膿,用于肺癰咳吐膿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氣以排壅肺之膿痰。臨床上常配以魚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強清肺排膿之效。

  此外,桔梗有載藥上行的作用,可作舟楫之劑,載諸藥上浮,臨床常在治療肺經病變的方藥中,加入桔梗,以引藥上行。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氣機上逆,嘔吐、嗆咳、眩暈、陰虛火旺咳血等,不宜單用。用量過大易致惡心嘔吐。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多種皂苷,主要為桔梗皂苷,另外還含菊糖、植物甾醇等。本品能反射性增加氣管分泌,稀釋痰液而有較強的祛痰作用,并有鎮(zhèn)咳作用。所含桔梗皂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和抗?jié)儯€有解痙、鎮(zhèn)痛、鎮(zhèn)靜、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川貝母

  《神農本草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przewalskii Maxim.或棱砂貝母F.delavayi Franeh.的鱗莖。生用。

  【性味歸經】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與應用】

  1.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用于虛勞咳嗽,肺熱燥咳或痰熱咳嗽。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熱化痰,又味甘質潤能潤肺止咳,尤宜于內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用于肺虛勞嗽,陰虛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參、麥冬等以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治肺熱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潤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治痰熱較甚,可與蛇膽汁配伍,如成藥蛇膽川貝末。

  2.清熱散結,用于瘰疬瘡腫及乳癰、肺癰。本品能清熱解郁,化痰散結。治痰火郁結之瘰疬,配玄參、牡蠣等以化痰軟堅,如消瘰丸;治熱毒壅結之瘡癰、肺癰,常配蒲公英,魚腥草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潤,善化熱痰燥痰,如屬寒痰濕痰則不宜用。不宜與烏頭配伍。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多種生物堿,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還有降壓,興奮離體子宮及抗菌作用。

  浙貝母

  《本草正》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鱗莖。切厚片或打成碎塊用。

  【性味歸經】苦,寒。歸肺、心經。

  【功效與應用】

  1.清熱化痰,用于風熱、燥熱、痰熱咳嗽。本品功似川貝母而偏苦泄。治風熱咳嗽,常配桑葉,前胡等,治痰熱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蔞、知母等。

  2.清熱散結,用于瘰疬,癭瘤,癰瘍瘡毒,肺癰等。本品苦寒,清泄熱毒,開郁散結,治瘰疬,配玄參、牡蠣等,如消瘰丸。治癭瘤,配海藻、昆布。治瘡癰,配連翹、蒲公英等。治肺癰,配魚腥草、蘆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不宜與烏頭配伍。

  【現(xiàn)代研究】本品所含生物堿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此外還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中樞抑制作用。

  瓜蔞

  《神農本草經》

  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和雙邊栝樓T.rosthornii Harms的成熟果實。將殼與種子分別干燥生用。稱瓜蔞皮、瓜蔞仁,皮仁合用稱全瓜蔞。或以仁制霜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與應用】

  1.清熱化痰,用于痰熱咳喘。本品甘寒清潤,有清肺化痰之功,用于肺熱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證??蓡斡?,臨床常配知母、浙貝母等同用。若痰熱內結,咳痰黃稠,胸悶而大便不暢者,又可配以黃芩、膽南星、枳實等,如清氣化痰丸。

  2.利氣寬胸,用于胸痹、結胸。本品既能清化痰熱,又能寬胸散結,故可通利胸膈之痹塞,為治胸痹、結胸要藥。治痰濁痹阻,胸陽不通之胸痹,可配薤白、半夏同用,如栝樓薤白白酒湯,栝樓薤白半夏湯。治痰熱結胸,胸膈痞滿,按之則痛者,則配黃連、半夏,如小陷胸湯。

  3.消癰散結,用于肺癰,腸癰,乳癰等。本品能消腫散結。治肺癰咳吐膿血,配魚腥草、蘆根等同用。治腸癰,則配敗醬草,紅藤等同用。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可配蒲公英、銀花、牛蒡子等同用。

  4.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瓜蔞仁質潤多油,有潤腸通便之功,用治胃腸實熱、腸燥便秘者,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蔞10~20g,瓜蔞皮6~12g,瓜蔞仁10~15g打碎入煎。瓜蔞皮功專清肺化痰,利氣寬中;瓜蔞仁主在潤燥滑腸;全瓜蔞,則上清肺胃之熱而化痰散結,下潤大腸之燥而滑腸通便,應用更加廣泛。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潤而滑腸,脾虛便溏及濕痰、寒痰者忌用。反烏頭。

  【現(xiàn)代研究】瓜蔞主含三萜皂苷。種子含脂肪油、皂苷。瓜蔞皮含多種氨基酸及生物堿等。本品有祛痰、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抗缺氧、降血脂作用。臨床用于冠心病的治療,有較好療效。對多種病菌有抑制作用。瓜蔞仁有致瀉作用。

  竹茹

  《名醫(yī)別錄》

  為禾本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植物青桿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 Stapf的莖的中間層。生用或姜汁炙用。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與應用】

  1.清熱化痰除煩,用于痰熱所致的咳嗽或心煩不眠等。竹茹甘寒,善清痰熱。痰熱除,肺氣清肅則咳止;痰火清,心神得安則煩除,寐安。治肺熱咳嗽,痰黃稠者,常配瓜蔞、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內擾心煩不眠者,配枳實、半夏、茯苓,如溫膽湯。

  2.止嘔,用于胃熱嘔吐。本品能清胃止嘔,胃熱嘔吐常配黃連、半夏等同用。若胃虛有熱而嘔者,可配橘皮、生姜、人參等同用,如《金匱》橘皮竹茹湯。

  此外,本品還有涼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熱,姜汁炙用止嘔。

  【現(xiàn)代研究】竹茹粉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海藻

  《神農本草經》

  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或羊棲菜S.fusiforme (Harv.)Setch.的藻體。前者習稱“大葉海藻”,后者習稱“小葉海藻”。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咸,寒。歸肝、腎經。

  【功效與應用】

  1.消痰軟堅,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等。本品味咸寒,有消痰軟堅散結之功。治癭瘤,常配昆布、貝母等同用,如海藻玉壺湯;治瘰疬,常與夏枯草、玄參、連翹等同用,如內消瘰疬丸。

  2.利水消腫,用于腳氣浮腫及水腫等。本品有利水消腫之功,但單用力薄,多與豬苓、澤瀉等利濕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傳統(tǒng)認為反甘草。但臨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現(xiàn)代研究】海藻因含碘化物,對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有治療作用;并對甲狀腺機能亢進,基礎代謝率增高有暫時抑制作用。有抗高血脂癥、降壓、抗凝、抗?jié)?、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等作用。對枯草桿菌、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止咳平喘藥

  本類藥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溫或寒,其止咳平喘之理也就有宣肺、清肺、潤肺、降肺、斂肺及化痰之別。而藥物有的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則兼而有之。本節(jié)藥物主治咳喘。而咳喘病因復雜,凡外感六淫,或內傷氣火、痰濕等,均可引起咳嗽喘息。又咳喘與各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但主要系于肺腎兩臟。肺為嬌臟,為氣之主,職司呼吸,若肺失清肅,氣不得降,上逆則發(fā)為咳喘。腎為氣之根,主納氣,若腎虛氣不攝納,則引起喘息。因此,既有外感內傷之別,又有寒熱虛實之異。臨床應用時應審證求因,隨證選用不同的止咳、平喘藥,并配伍相應的藥物,方能標本兼顧,切不可見咳治咳,見喘治喘。

  個別麻醉鎮(zhèn)咳定喘藥,因易成癮,易戀邪,用之宜慎。

  苦杏仁

  《神農本草經》

  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亞杏P. sibirica L.東北杏P.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armeniaca L.的成熟種子。生用。

  【性味歸經】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與應用】

  1.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氣喘。本品味苦能降,主入肺經,降肺氣之上逆,兼能宣肺氣之郁滯,為治咳喘之要藥,隨證配伍可用于多種咳喘病證。如風寒咳喘,配麻黃、甘草,以散風寒宣肺平喘,即三拗湯。風熱咳嗽,配桑葉、菊花,以散風熱宣肺止咳,如桑菊飲。燥熱咳嗽,配桑葉、貝母、沙參,以清肺潤燥止咳,如桑杏湯。肺熱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熱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2.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本品含油脂而質潤,味苦而下氣,故能潤腸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世醫(yī)得效方》五仁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苦杏仁苷及脂肪油、蛋白質、各種游離氨基酸。所含苦杏仁苷,分解后產生少量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而起鎮(zhèn)咳平喘作用。過量食用,可能使呼吸中樞高度抑制而中毒,甚至死亡。有明顯的抗真菌作用,對蛔蟲、鉤蟲及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殺滅作用,且有潤滑性通便作用。此外,還有抗腫瘤、鎮(zhèn)痛等作用。

  蘇子

  《名醫(yī)別錄》

  為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成熟果實。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大腸經。

  【功效與應用】

  1.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本品辛溫而不燥,質潤下降,長于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用于痰涎壅盛,胸膈滿悶,氣逆咳喘,食少難消之證,常配白芥子、萊菔子,即三子養(yǎng)親湯。若上盛下虛之久咳痰喘,則配肉桂、當歸、厚樸等,如蘇子降氣湯。

  2.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本品含油脂,能潤燥滑腸,又能降泄肺氣以助大腸傳導。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蔞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有滑腸耗氣之弊,陰虛喘咳及脾虛便溏者慎用。

  百部

  《名醫(yī)別錄》

  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folia(Miq.)Miq.蔓生百部S.japonica(BL.)Miq.或對葉百部S.tuberosa Lour.的塊根。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甘、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與應用】

  1.潤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本品甘潤苦降,微溫不燥,主入肺經,功專潤肺止咳,無論外感內傷、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尤以治久咳虛嗽者為良。可單用或配伍應用。治外感咳嗽,配荊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若久咳不已,氣陰兩虛者,則配黃芪、沙參、麥冬等。治肺癆咳嗽,陰虛者配沙參、麥冬、川貝母等。

  2.殺蟲止癢,用于蟯蟲,陰道滴蟲,頭虱及疥癬等。本品有殺蟲之功,可制成殺蟲劑。治蟯蟲病,以本品濃煎,睡前保留灌腸。治陰道滴蟲,可單用,或配蛇床子、苦參等煎湯坐浴外洗。治頭虱、體虱及疥癬,可制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劑外搽。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適量。久咳虛嗽宜蜜炙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多種生物堿。所含百部堿具有中樞性鎮(zhèn)咳作用,對組織胺所致的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松弛作用。水煎劑及醇浸劑對頭虱、衣虱等均有明顯殺滅作用,對鼠蟯蟲有顯著殺滅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及多種球菌、桿菌、流感病毒、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枇杷葉

  《名醫(yī)別錄》

  為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葉。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與應用】

  1.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咳嗽。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肅降肺氣而止咳。治肺熱咳嗽,常配桑葉、前胡等同用。治燥熱咳喘,配桑白皮、知母、沙參等,若肺虛久咳,則配阿膠、百合等養(yǎng)陰潤肺藥同用。

  2.降逆止嘔,用于胃熱嘔吐,噦逆。本品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吐、呃逆,常配橘皮、竹茹等同用。

  此外,還可用于熱病口渴及消渴,取其清胃止渴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及皂苷、熊果酸等。有止咳、平喘、抗炎作用及輕度祛痰作用,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桑白皮

  《神農本草經》

  為??菩棠局参锷orus alba L.的根皮。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經。

  【功效與應用】

  1.瀉肺平喘,用于肺熱咳喘等。本品甘寒性降,主入肺經,以瀉肺熱、平喘咳為專長。治肺熱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若水飲停肺,脹滿喘急,可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

  2.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實證。本品能清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飲。

  【用法用量】煎服,5~15g。瀉肺清熱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

  【現(xiàn)代研究】含多種黃酮衍生物,如桑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本品有利尿、降壓作用,對神經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安定、抗驚厥、鎮(zhèn)痛、降溫作用,對兔離體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

  葶藶子

  《神農本草經》

  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Webb ex prantl的成熟種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與應用】

  1.瀉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臥之證。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熱,專瀉肺中水飲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棗以緩其性,如《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臨床常配蘇子、桑白皮、杏仁等瀉肺平喘。

  2.利水消腫,用于水腫、懸飲、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壅實,則氣化失司,水道不通而水腫脹滿。本品泄肺氣之壅閉而通調水道,利水消腫。治腹水腫滿屬濕熱蘊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黃,即己椒藶黃丸。治結胸證之胸脅積水,配杏仁、大黃、芒硝,即大陷胸丸。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性泄利易傷正,只宜于實證。故肺虛喘促,脾虛腫滿,膀胱氣虛,小便不利者,忌用。

  【現(xiàn)代研究】兩種葶藶子醇提取物,均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對衰弱的心臟可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大劑量可引起心律不齊等強心苷中毒癥狀。本品尚有利尿作用?,F(xiàn)有用于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者。

  部分化痰止咳藥簡表

  分類 藥名 性味歸經 功效與應用 用法用量

  化痰藥 白附子 辛、甘,溫。有毒。歸肝、胃經。 祛風痰,燥濕痰,止痙止痛,散結解毒。用于頭痛、眩暈,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瘰疬及毒蛇咬傷。 3~5g;研末服,0.5~1 g。外用適量。

  竹瀝 甘,寒。歸心、肺、肝經。 清熱豁痰,定驚利竅。用于痰熱咳喘,中風痰迷,驚癇癲狂。 內服30~50 g,沖服。

  昆布 咸,寒。歸肝,腎經。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腳氣浮腫及水腫。 6~12g。

  瓦楞子 咸,平。歸肺、胃、肝經。 消痰軟堅,化瘀散結。用于瘰疬,癭瘤,癥瘕痞塊。 10~15g,宜先煎;研末服,每次1~3g。

  胖大海 甘,寒。歸肺,大腸經。 清肺化痰,利咽開音,潤腸通便。用于肺熱聲啞,咽喉疼痛,咳嗽,燥熱便秘,頭痛目赤。 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天竺黃 甘,寒。歸心、肝經。 清熱化痰,清心定驚。用于小兒驚風,中風癲癇,熱病神昏。 3~6g;研粉沖服,每次0.6~1g。

  海浮石 咸,寒。歸肺經。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用于咳嗽痰稠,癭瘤,瘰疬。 10~15g,打碎先煎。

  海蛤殼 咸,寒。歸肺、胃經。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用于咳嗽氣喘,癭瘤,痰核等。 10~15g。蛤粉宜包煎。

  礞石 咸,平。歸肺、肝經。 墜痰下氣,平肝鎮(zhèn)驚。用于頑痰老痰膠結,癲狂驚癇。 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 g。

  白前 辛、苦,微溫。歸肺經。 降氣化痰。用于咳嗽痰多,胸滿喘急。 3~10g。

  前胡 苦、辛,微寒。歸肺經。 降氣化痰,宣散風熱。用于咳喘痰多色黃,外感風熱咳嗽有痰者。 6~10g。

  止咳平喘藥 馬兜鈴 苦、微辛,寒。有毒。歸肺、大腸經。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熱咳喘。 3~10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

  紫菀 辛、甘、苦,溫。歸肺經。 潤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有痰??人詿o論新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 5~10g。

  款冬花 辛、微苦,溫。歸肺經。 潤肺止咳化痰。用于多種咳嗽。 5~10g。

  白果 甘、苦、澀,平。有毒。歸肺經。 斂肺定喘,縮尿止帶。用于哮喘痰嗽,帶下,白濁,遺尿尿頻。 5~10g,搗碎。生用毒性大,多炒用。

  洋金花 辛,溫。有毒。歸肺、肝經。 平喘止咳,鎮(zhèn)痛止痙。用于哮喘咳嗽,心腹疼痛及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癲癇,小兒慢驚風。麻醉,用于外科手術。 多作散劑吞服0.3~0.6g;作卷煙吸,每日不超過1.5g

  化痰用咸寒化痰軟堅的藥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一種治法。一般來說,痰不是瘡瘍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病理產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內傷情志,以及體質虛弱等,使氣機阻滯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臨床運用時,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故分有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yǎng)營化痰等法。

  方劑舉例疏風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陳湯;養(yǎng)營化痰方,如香貝養(yǎng)營湯。

  常用藥物疏風化痰藥,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陳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藥,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貝母、香附、白芥子等;養(yǎng)營化痰藥,如當歸、白芍、丹參、熟地、茯苓、黨參、貝母、首烏、桔梗、瓜蔞等。

  適應證疏風化痰法,適用于風熱夾痰的病癥,如頸癰結塊腫痛。解郁化痰法,適用于氣郁夾痰的病癥,如瘰疬、乳癖、肉癭等。養(yǎng)營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夾痰的病癥,如瘰疬、乳巖日久體虛者。

  注意點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與氣滯、火熱相合,故慎用溫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熱之弊。

  香貝養(yǎng)營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白術、人參、茯苓、陳皮、熟地黃、川芎、當歸、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yǎng)血補氣,理氣化痰。

  [主 治]瘰疬、乳巖等日久體虛、氣滯痰凝之證。

  [方解]方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養(yǎng)血和血。生姜、大棗同用,也能益脾胃  元氣。香附疏肝理氣,貝母化痰散結,陳皮理氣化痰,桔?;登乙T藥上行。全方以養(yǎng)營扶正為主,理氣化痰為輔,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傷正,故適用于病久體虛之瘰疬、乳巖等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
化痰止咳就看這里了
中藥分類
每日一味中藥——半夏
中藥性味歸經功效 (之二: 各種中草藥的應用/6)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