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個父母來說,孩子能夠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并且擁有一技之長足以傍身,是期望中的事情。
愛因斯坦在他的讀書時期,曾經(jīng)被老師認為'一無是處',但是最后卻成為了一個杰出的物理學家,他所研討出的理論,影響了人類的發(fā)展,直至今日還在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引導作用。
而我們也都知道,愛因斯坦等著名的成功人物,無一例外都有著各自的天賦特長,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物理學家,有著高于常人的邏輯天賦;而像編寫了眾多優(yōu)秀交響樂作品的貝多芬,則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
有人說一個擁有天賦,并且發(fā)掘出天賦的人,得以利用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優(yōu)勢,那就是老天爺硬塞著給飯吃,這樣的人注定是讓旁人羨慕的。
家長們也期望自家孩子是聰明伶俐的,但有很多家長目光太狹隘了,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好才是有天賦,卻忽略了孩子更多可能與無限潛力。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引導家長學會如何洞察孩子的天賦,認識到孩子所具有的潛能。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一組能力,包含八大方面:邏輯—數(shù)理智能、語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身體—動覺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
人的各種智能是以復雜的方式協(xié)調(diào)存在的,具體到每個人來說,可能在八種智能中,有一種智能非常突出,這個突出的智能就可以稱之為天賦。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只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好才是有天賦的表現(xiàn),那么就太過于目光短淺狹隘了。
現(xiàn)在的社會其實更加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素質(zhì),家長們應該了解到孩子可能具有的,不同類型的天賦潛能。
什么是天賦?天賦就是天分,是在某些的事物或者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
有了天賦是具備了孩子在某方面成才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一定就能成才,還需要進行長期艱苦的刻意練習。
有一個很著名的公式——成才=天賦+刻意練習。
否則就會像《傷仲永》中的那位天才孩童,雖然天生聰慧,最后也是淪落為俗人一個。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發(fā)掘天賦呢?其實挖掘'意外成功'是關鍵。
瓊·弗里曼教授是兒童智力方面的特許心理學家和專家,也是是《天才的生活:天才兒童成長的過程》的作者。
瓊說:'天賦沒有什么神奇的公式。它存在于基因中——你需要有它在你身上才能發(fā)展——但如果沒有機會發(fā)展,孩子非凡的能力就不太可能被認可。
這其實就是'意外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空間,多嘗試才能締造更多的可能,才能營造更多'意外成功'
1.家長更多的觀察和了解孩子
2歲左右是感知和動作發(fā)展及學習語言的最佳期,從這時候開始,我們就要讓孩子多聽、多看、多講,仔細觀察孩子的智能結(jié)構特點
身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家長在保證孩子的人身健康安全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多花時間和精力對孩子進行觀察,多把握高質(zhì)量的相處時間,主動融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更準確的有目的性的對孩子的進行引導。
2.多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空間
雖說家長有引導和陪伴的責任,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要監(jiān)控和管制孩子,有相關研究證明,在孩子成長發(fā)展階段,多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空間是有利的。
所以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同時也要多給予孩子私人空間,在保證安全合理的基礎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感興趣的領域吧。
3.鼓勵孩子進行更多嘗試
有的孩子喜歡自己去探索,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孩子確實需要有人引導,這就需要家長經(jīng)常給予提醒,引導孩子去進行更多嘗試。
因為受到自信能力和判斷力的限制,在面對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時,有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下意識的逃避心理,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的鼓勵,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挑戰(zhàn)。
4.給予孩子持之以恒的信心
天賦的挖掘以及培養(yǎng),不僅僅需要機會,也是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培養(yǎng)提升的。
但是'萬事開頭難',可能孩子有很大的興趣去嘗試一個愛好學習,但如果遭遇到了挫折,就會出現(xiàn)放棄的念頭。
所以家長要多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動向,主動去進行詢問,當孩子出現(xiàn)意志不堅定,因為一些小的挫折便出現(xiàn)半途而廢的心理時,家長就要給予孩子持之以恒的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潛能,只要下定決心,愿意付出實踐和汗水,相信一定可以轉(zhuǎn)化為自身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