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樣不用家長操心就能認真學習的孩子,應當算是好孩子了。但筆者卻有擔心:孩子認真學習固然是好事,但問題是,孩子的學習目的卻偏離了航向,學習不是為了長知識,提能力,而是為了爭名次,而且,這個名次已成了孩子心頭的一座大山,他時刻擔心自己會從山上滑下來。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已經(jīng)不是很健康了!
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想法?與學校有關,與教師有關,更與家長有關?,F(xiàn)在的孩子從幼兒園起,家長就把名次掛在嘴上,在孩子的意識里學習就是為了考個“好名次”,無論知識會否,能力強弱,考試成績多少,只要名次不好,就算失敗了。我在《給教育合格的標尺》(《中國教師報》2012年11月17日)中,曾說過一個案例,有位一年級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得了99.5分,卻給父母留下這樣的字條:“爸爸媽媽,我這次沒考好,請原諒?!焙⒆訛槭裁从羞@樣的想法,肯定是這樣的成績排名很差。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看到九十幾分的成績都很高興,但一看孩子的排名心卻涼到了底。我知道這樣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甚高,小學一、二年級考試,100分的孩子比比皆是。怎么辦,為了進一步“區(qū)分”,學校又有了新招兒:不僅要看分數(shù)高低,還 要看交卷的順序,同是100分,交卷最早的為第一名。這個考了99.5分的孩子,在班里差不多就是倒數(shù)的名次。成績尚可,名次墊底,家長當然要對孩子不客氣了。長此以往,在孩子的意識里,學習的目的當然也就是為了好名次,除此之外,再無它用。,“名次”當然也就成為了孩子心頭的一座大山。
近年來,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每到考試都有因成績不理想而跳樓、喝藥等惡性事件發(fā)生。每有悲劇發(fā)生,我們都在抱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太差。但是,我們更應該把目光聚焦于不少孩子留下的“沒有考好,對不起家長”遺書。痛定思痛,悲劇的根源本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在于我們給孩子學習好差的的定義,讓孩子迷失了學習的方向。
我給朋友建議,應該請心理老師給孩子疏導一下,讓孩子從“名次”的誤區(qū)中走出來,讓孩子忘掉“名次”,學習是為了自己,考試只是對學習的檢測,每次考后,不是想著名次,而是要想著將錯題弄懂弄通,“不爭是爭”堅持下去,考試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好,名次也一定會越來越高,當你心中沒有“名次”時,你的名次可能才真得會遙遙領先,無人可極。反之,為“名次”所累,只會越學越差,越考名次越低!
搬掉孩子心頭的“名次”大山,將孩子從“名次”深淵中解放中來,是當下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