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美洲獅(拼音:měi zhōu shī);學(xué)名:Puma concolor (Linnaeus, 1771)。美洲獅,又稱美洲金貓、山獅、銀獅等,是棲息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食肉目貓科動物,分類上屬美洲金貓屬。它的身體細而強壯,棲息于不同地區(qū)的體形大小有差異,生活在熱帶的稍小,雄性比雌性大40%,雌性略小。體形和??花豹相仿,但外觀上沒有花紋且頭骨較小。其分布范圍從加拿大的育空地區(qū)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南段,是西半球大型野生陸棲哺乳動物中分布范圍最廣的貓科。作為一種適應(yīng)性強的泛化物種,在美洲大部分的棲息地種類中,都有美洲獅的身影。它是新大陸上體型第二大的貓科動物,僅次于??美洲豹,同時它是奔跑第二快的貓科和彈跳最好的貓科。由于其生性隱秘且獨居,美洲獅被認為是夜行性兼曙暮性動物,然而美洲獅的日間活動也曾被目擊。在生物學(xué)分類上,美洲獅在貓科中屬于貓亞科(包括??獵豹,家貓等),而不是更大型的豹亞科(包含獅、虎、豹、美洲豹等)。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2014)列為:無危(LC)美洲獅頭圓、吻寬、眼大、耳短,耳朵背后有與獅相似的黑色斑。雄獸和雌獸的頸部不生鬣毛。四肢細長,尾端的也有像獅一樣的叢毛,但不如獅的叢毛明顯。體毛較短,身上沒有斑紋,背部及四肢外側(cè)為棕灰、銀灰及淺紫色,腹部和四肢內(nèi)側(cè)為灰白色。美洲獅有又粗又長的四肢,和粗長的尾巴,后腿比前腿長,這使它們能輕松的跳躍并掌握平衡,美洲獅有寬大而強有力地爪,有利于攀巖,爬樹和捕獵。美洲獅是世界上第四大貓科動物;成年貓肩高約60-90厘米。成年雄性鼻子到尾巴尖長約2.4米,雌性平均2.05米,總體鼻子到尾巴在1. 50-2.75米。在這個長度中,尾巴通常占63-95厘米。雄性一般重53-100公斤,平均68公斤。雌性一般重29-64公斤,平均55公斤。美洲獅的體型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最小,向兩極方向較大。有記錄的最大的美洲獅,在1901年被射殺,重105.2公斤。也有聲稱125.2公斤和118公斤的報道,不過這些報道很可能是夸大其詞的。平均而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成年雄性美洲獅體重為56.7公斤,成年雌性美洲獅體重為45.4公斤,不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幾只雄性美洲獅體重在86.4-95.5公斤之間。根據(jù)不同的地方,美洲獅可能比??美洲豹小,也可能比??美洲豹大,但美洲獅肌肉較少,體型也沒有那么強壯,所以它們的體重平均較小。而美洲獅往往隨著距離赤道距離的增加而變大,赤道橫貫?zāi)厦乐薇辈浚乐薇皇窃谀厦乐迊嗰R遜河以北一般較小,而在該河以南則較大。例如,南美洲美洲獅體型相對較大,可能超過90公斤,而墨西哥查梅拉-奎克斯馬拉生物圈保護區(qū)內(nèi)的美洲獅體重與雌性美洲獅差不多(約50公斤)。美洲獅是除獅子以外唯一單色的貓科動物(因此拉丁語名為 concolor),但不同個體甚至同胞之間的顏色會有很大的差異。體色從灰色到紅棕色都有,毛色通常像獅子一樣呈黃褐色,這也是它最初被稱為 "山獅 "的原因。熱帶地區(qū)的更傾向于紅色,北方地區(qū)的多為灰色。身體下部包括下顎、下巴和喉部都有較淺的斑點。腹部和口鼻部白色,眼內(nèi)側(cè)和鼻梁骨兩側(cè)有明顯的淚槽。美洲獅體形比獅小,長相也與獅不同。幼崽有斑點,出生時眼睛是藍色的,尾巴上有環(huán),臉蒼白,側(cè)翼還留有黑色斑點。盡管有相反的傳聞,但美洲獅的全黑染色(黑斑病)從未被記載過。"??黑豹"一詞被通俗地用于指其他物種的黑色個體,特別是??美洲豹。 2013年,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Serra dos órg?os國家公園,有人通過相機誘捕的方式記錄到一只白化美洲獅個體,這表明該物種中確實存在極其罕見的純白色個體美洲獅。
亞種與分類 Subspecies and Taxonomy在林奈首次對美洲獅進行科學(xué)描述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共有32個美洲獅動物學(xué)標本被描述并提出為亞種。美洲獅線粒體DNA的遺傳學(xué)分析表明,其中許多美洲獅太過相似,無法在分子水平上確認為不同的物種,但僅存在6個系統(tǒng)地理組。佛羅里達樣本顯示出較低的微衛(wèi)星變異,可能是由于近親繁殖造成的。在這一研究之后,《世界哺乳動物物種》的作者在2005年承認了以下6個亞種:1、P. c. concolor -- 指名亞種(委內(nèi)瑞拉);
2、P. c. puma -- 智利亞種(智利、阿根廷);3、P. c. couguar -- 北美亞種(密執(zhí)安);4、P. c. costaricensis -- 哥斯達黎加亞種(中美洲) ;5、P. c. anthonyi -- 安東尼美洲獅(委內(nèi)瑞拉南部);6、P. c. cabrerae -- 阿根廷亞種;2006年,在研究著作中,佛羅里達亞種(P. c. coryi)仍被稱為一個獨立的亞種。截至2017年,貓科專家小組的貓科分類工作組只承認2個亞種有效:1、指名亞種(P. c. concolor)在南美洲,可能不包括安第斯山脈西北的地區(qū);2、北美亞種(P. c. couguar)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可能在南美洲西北部。生態(tài)習性 Ecological Habit
美洲獅美洲獅不善合群,一年中只有在發(fā)情期才成對生活兩個星期左右,此后便開始各自獨立的生活。通常是母子結(jié)群,它們共同守護領(lǐng)地,用尿液標出邊界。雄性的領(lǐng)地大于雌性,并且在一頭雄性的領(lǐng)地內(nèi)有多只雌性,雌雄美洲獅的領(lǐng)地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重疊。美洲獅的平均體型大于除獅子、老虎和美洲虎以外的所有貓科動物。盡管它的體型很大,但通常不被歸入 "大型貓科動物 "之列,因為它不會吼叫,缺乏豹科動物專門的喉頭和舌骨裝置。與 "大型貓科動物 "相比,美洲獅通常是沉默的,通過母子關(guān)系以外的發(fā)聲進行極少的交流。美洲獅有時會發(fā)出低調(diào)的嘶嘶聲、咆哮聲和呼嚕聲,以及鳴叫聲和口哨聲,其中許多聲音與家貓的聲音相當。美洲獅以其尖叫聲而聞名,正如它們的一些俗名所提到的那樣,盡管這些尖叫聲經(jīng)常被誤解為其他動物或人類的叫聲。??點此查看視頻
美洲獅是一種兇猛的食肉猛獸,也是噬殺成性的“雜食家”,主要以野生動物兔、羊、鹿為食,在饑餓時也會盜食家畜家禽,甚至連最難對付的犰狳、豪豬和臭鼬,美洲獅也能使它們就范。如果美洲獅捕捉的獵物比較多,它們就會把剩余的食物藏在樹上,等以后回來再吃。它們善于游泳和爬樹,也善于奔跑,每小時能跑53~64公里,跳躍能力極強,美洲獅在跳躍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它輕輕一跳,便能跳到6-7米以外;能從12~13米高的樹上或懸崖上跳下,也能躍過3米以上至6米的高度或5米以上至13米的距離,所以對20米以內(nèi)的獵物,只要奮力跳躍兩次就可以捕到。美洲獅的爪子很大,后腿也是貓科中最大的,這使得它具有很強的跳躍和短跑能力,能夠從地面跳到高高的樹上。美洲獅白天夜里都很活躍,常利用樹木和巖石作為隱蔽,然后伏擊獵物。捕獵對象繁多,它主要捕食鹿類和其它小型獸類,家畜(包括馬、家牛、羊等)也是攻擊的對象,在美洲,它是僅次于美洲虎的猛獸。美洲獅捕捉所有能看到的獵物,69%是各種鹿類:白尾鹿、黑尾鹿、馬鹿、馬駝鹿等,也捕捉其他動物:松鼠、兔子、水獺、犰狳、西貒、嚙齒動物、火雞、魚、昆蟲、豪豬,臭鼬甚至蚱蜢、蝙蝠、蛙、樹懶、貘、野鴨等。也捕食家畜,甚至襲擊人類。美洲獅喜好草叢茂密并且多巖的棲息地,以便其跟蹤獵物,但也能在平原地區(qū)生存。美洲獅具有領(lǐng)地意識,并以低種群密度生活,其個體的領(lǐng)地大小取決于地形、植被以及獵物數(shù)量。盡管體型龐大,美洲獅卻并不是其棲息地上的頂級掠食者,而要屈居于美洲豹、灰狼、美洲黑熊以及灰熊之后。因美洲獅喜歡隱居的習性,基本遠離人類。美洲獅很少攻擊人類,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進入到他們的領(lǐng)地,此類事件近年來呈上升趨勢。▲美國薩格魯國家公園內(nèi)的美洲獅警告牌
在一般情況下,它并不主動襲擊人,只是當人攻擊它時,為了自衛(wèi),才會傷殺襲擊者。在美洲有的人家把小美洲獅捉來進行馴養(yǎng),長大后,能夠和貓、狗和平相處,會象狗一樣地看守門戶。??點此查看視頻(PS:視頻中為特例,遵紀守法請勿效仿。感興趣可以在美洲獅梅西賬號中看到相關(guān)飼養(yǎng)緣由和背景)
雌性在1歲半-3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5~20年。在繁殖季節(jié),雌性在23天的周期中約有8天處于發(fā)情期,妊娠期約為91天。雌性有時被報道為一夫一妻制,但這是不確定的,一夫多妻制可能更常見。在人工飼養(yǎng)和野外,長期的壓力會導(dǎo)致低繁殖率。有多只雄性會在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起爭斗。它們將在兩周的時間內(nèi)形影不離,每天最多可交配多達70次。美洲獅的繁殖季節(jié)不固定,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90天。通常在春末夏初時,雌獸便在山洞里或在某一隱蔽的地方生下幼仔。只有雌性參與育兒。產(chǎn)仔數(shù)量在1-6只之間,一般為2只。洞穴和其他能提供保護的凹地被用作產(chǎn)仔窩。幼仔出生時是看不見的,一開始完全依賴母親,母親會把它們舔得很干凈,大約在三個月大時開始斷奶。隨著它們的成長,它們開始和母親一起外出遠行,先是去捕食地點,6個月后開始自己獵取小獵物。初生美洲獅的斑點會逐漸淡化,最終在2歲半時消失。幼獅至少要和母親在一起2年。年輕的成年美洲獅在2歲左右,有時甚至更早離開母親,試圖建立自己的領(lǐng)地;雄性美洲獅往往更早離開。一項研究表明,離母體范圍最遠的美洲獅死亡率很高,通常是由于與其他美洲獅的沖突(種內(nèi)競爭)。在新墨西哥州的研究表明,雄性比雌性分散得更遠,更有可能穿越大片的非美洲獅棲息地,并且可能是棲息地斑塊之間核基因流動的最大原因。據(jù)報道,野生美洲獅的預(yù)期壽命為8-13年,可能平均為8-10年;據(jù)報道,溫哥華島上有一只至少18歲的雌性美洲獅被獵人殺死。美洲獅在人工飼養(yǎng)中可能活到20年。野外死亡的原因包括殘疾和疾病、與其他美洲獅的競爭、饑餓、事故,以及在允許的情況下,人類狩獵。貓科免疫缺陷病毒是貓科流行的一種類似艾滋病毒的病毒,對美洲獅適應(yīng)性很強。和幾乎所有的貓一樣,美洲獅也是一種大多獨居的動物。只有母貓和小貓是群居的,成年貓很少見面。雖然美洲獅一般都是獨行俠,但它們也會相互分享獵物,并且似乎將自己組織成由雄性主導(dǎo)的領(lǐng)地所定義的小社區(qū)。在這些區(qū)域內(nèi),貓咪之間的社交比與外人的社交更頻繁。對美洲獅領(lǐng)地大小的估計差異很大?!都幽么蟮乩黼s志》報道,雄性美洲獅的領(lǐng)地面積為150-1000平方公里,而雌性美洲獅的領(lǐng)地面積只有這個數(shù)字的一半。其他研究表明,雄性美洲獅的下限為25平方公里,但上限更大,為1300平方公里。在美國,據(jù)報道,德克薩斯州和大平原北部的黑山地區(qū)有非常大的范圍,超過775平方公里。雄性的范圍可能包括或與雌性的范圍重疊,但至少在研究的地方,沒有與其他雄性的范圍重疊,這減少了美洲獅之間的沖突。雌性的分布區(qū)可能彼此略有重疊。抓痕、尿液和糞便被用來標記領(lǐng)地和吸引配偶。雄性可能會把一小堆樹葉和草刮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撒尿,作為標記領(lǐng)地的一種方式。家域大小和美洲獅總體豐度取決于地形、植被和獵物豐度。研究表明,每100平方公里的美洲獅豐度從0.5只到高達7只(南美洲的一項研究)。由于雄性比雌性分散得更廣,更直接地爭奪配偶和領(lǐng)地,它們更有可能卷入沖突。例如,如果幼年美洲獅沒有離開母親范圍,可能會被父親殺死。雄性美洲獅遇到對方時,會發(fā)出嘶嘶聲、吐口水,如果雙方都不退讓,可能會發(fā)生暴力沖突。獵殺或遷移美洲獅可能會破壞領(lǐng)地,使年輕的、流動的動物與已建立的個體發(fā)生沖突,從而增加攻擊性的遭遇。美洲獅是美洲所有野生陸地動物中分布范圍最大的。它的分布范圍橫跨110度緯度,從加拿大北部的育空地區(qū)到南部的安第斯山脈。它的廣泛分布源于它對幾乎所有棲息地類型的適應(yīng)性;它生活在所有森林類型,以及低地和山地沙漠,以及植被少的開闊地區(qū)。美洲獅是美洲所有野生陸地動物中分布范圍最大的。它的分布范圍從北到加拿大育空河流域,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縱跨緯度110度。它的廣泛分布源于它對幾乎所有棲息地類型的適應(yīng)性;美洲獅的棲息環(huán)境也非常多樣化,生活于森林、叢林、丘陵、草原、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種生境,可以適應(yīng)多種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美洲獅是一種喜歡在隱蔽、安寧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動物。從海平面起到海拔4200米的高原均有美洲獅分布。在南美洲,它們避開美洲虎分布較為集中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在圣安娜山脈,它喜歡陡峭的峽谷、懸崖、邊緣巖石和茂密的灌木叢。自美洲殖民以來的過度狩獵以及其棲息地上日益繁多的人類活動,已經(jīng)使美洲獅在其大部分自然分布地上的數(shù)量都有所減少。在二十世紀初,美洲獅已經(jīng)在北美洲東部地區(qū)(除了其在佛羅里達地區(qū)的亞種)絕跡。然而最近幾十年間,美洲獅的繁殖群已經(jīng)向東遷徙至南北達科他、內(nèi)布拉斯加、俄克拉何馬等州的西部。美洲獅更已被證實出現(xiàn)于明尼蘇達、威斯康辛、愛荷華、密歇根、伊利諾伊等州,甚至東至康涅狄格州。▲在2010年已知美洲獅的分布,黃色:滅絕或嚴重稀少的種群;深紅:現(xiàn)存分布;淺紅:可能分布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中,美洲獅被列入附錄I。 歷史上,由于美洲獅的行動詭秘,使人們對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一直懷有恐懼、敬畏和難以滿足的好奇心,因此美洲獅有了山獅、紅虎、銀獅、紫豹、印地安魔鬼、貓王等別名。人類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后,為了便于在這塊大陸上持續(xù)擴張,曾經(jīng)將它們作為害獸頻繁捕殺,這種行徑最終讓某些亞種瀕臨滅絕。 美洲獅有多達29個亞種,其中“佛羅里達亞種”,也叫佛羅里達豹,已經(jīng)瀕臨滅絕▼因為它們有一身暗色的非常稀有的皮毛。圈養(yǎng)數(shù)量只有75頭,野生的大約500頭,而且非常不穩(wěn)定。它們最大的威脅來自于水源的污染、公路上飛馳的汽車以及遺傳基因缺乏多樣性。此外哥斯達黎加美洲獅也以瀕危。2011年3月2日,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正式宣布,東部美洲獅已經(jīng)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估計美洲獅的總繁殖數(shù)量不到5萬只,且有下降趨勢,美國各州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往往比較樂觀,表明美洲獅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回升。在俄勒岡州,2006年報告的健康種群數(shù)量為5,000只,超過了3,000只的目標。加利福尼亞州積極尋求保護這種大貓,估計種群數(shù)量為4,000至6,000只。許多人推測并認為,來自美國西部的美洲獅正在美國東北部重新征服東部美洲獅原來的活動范圍,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這一說法,表明西部美洲獅在東北部各州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卻在不斷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從美國中西部遷徙過來的美洲獅,不過也可能是從加拿大遷徙過來的。美洲獅這個詞是從葡萄牙語 ?u?uarana 來的,經(jīng)法語;它最初來源于圖皮語。在巴西稱作su?uarana。在17世紀,Georg Marcgrave將其命名為cuguacu ara。1774年,喬治-路易-勒克萊爾(Georges-Louis Leclerc),布馮伯爵(Comte de Buffon)將cuguacu ara改為cuguar,后來在英文中被修改為 "cougar"。"美洲獅(Puma)"是拉丁美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qū)的通用名稱。puma一詞在英語中的首次使用可追溯到1777年,是從西班牙文中引入的,在此之前是16世紀的蓋丘亞語,意思是 "強大"。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它也被稱為 "山獅(Mountain lion)",1858年首次以書面形式使用這一名稱,其他名稱還包括 "panther"、"painter "和 "catamount",早期的西班牙美洲探險家稱它為gato montés(意為 "山中之貓")和león(意為 "獅子")。美洲獅保持著擁有最多名字動物的吉尼斯紀錄,僅英文名字就有40多個。“Pumapard”是美洲獅和豹結(jié)合的雜交動物。不論是雌性美洲獅與雄性豹交配所生,還是雄性美洲獅與雌性豹交配所生,美洲獅都會遺傳一種侏儒癥。據(jù)報道,體長只有父母體型的一半。它們有類似美洲獅的長身體(與四肢成正比,但還是比父母任何一方短),而且腿很短。被毛有多種描述,如沙色、黃褐色或灰色,帶有棕色、栗色或 "褪色 "的花紋。▲美洲獅豹獸 Pumapard ,雄美洲獅+雌豹(印度豹)The cougar (Puma concolor) is a large cat of the subfamily Felinae. It is native to the Americas. Its range spans from the Canadian Yukon to the southern Andes in South America, and is the most widespread of any large wild terrestrial mammal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t is an adaptable, generalist species, occurring in most American habitat types. Due to its wide range, it has many names including puma, mountain lion, panther, painter and catamount.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