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古韻,琉璃璀璨,精美雕塑,古建筑標本,色彩斑斕的壁畫……,山西這個低調的文物大省,隨處是寶,擁有保存完好宋、金以前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國的70%以上。如此多的古建中,山西最亮眼的十大國寶建筑就在這里,還等什么,趕緊一起體驗古老建筑帶給人的別樣驚喜!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處的陽白鄉(xiāng)李家莊附近,距東冶鎮(zhèn)7里處,這座看似普通的鄉(xiāng)村小廟,卻有著“中國唐代建筑的標本”“亞洲第一古建” 的美譽。南禪寺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外觀秀麗、古樸。
大佛殿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檔的作用,而屋頂是全國古建中最平緩的屋頂,展現了唐建特色。殿內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南臺豆村東北約5千米的佛興山山腰?,F存的唐代木構大殿,集塑像、壁畫、墨跡、建筑于一體,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僅次于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第一國寶”。
佛光寺“四絕”之一的建筑為木構建筑堪稱杰作,斗栱雄大,出檐深遠,柱子粗壯,屋頂舉折平緩,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萬佛殿是平遙鎮(zhèn)國寺內最早的建筑。它位于寺院正中靠前的位置,所在的臺基僅比地面高出一磚,整座大殿看上去略顯低矮,平展,實際上體量不小,光是殿內的佛壇長與寬就有6.09米。它之所以讓人覺得低矮,主要是碩大的斗拱和舒展的大屋頂的作用,這也是該殿的顯著特點。
鎮(zhèn)國寺不同于其他木構建筑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都是用斗拱、榫卯等建筑方式而建成的,就是說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卯而成。萬佛殿殿身有檐柱12根,屋頂出檐很大,出檐過大會影響室內的采光,所以古人用屋角反翹的方法,使得整個沉重的屋頂不是那么笨重,而是顯得格外的活潑。
萬佛殿的彩塑是五代天會七年建殿時的作品,也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彩塑。鎮(zhèn)國寺這樣的木結構建筑僅晚于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大瑰寶。
應縣木塔位于朔州市應縣城區(qū)佛宮寺內,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塔式建筑,中國四大名塔之一。
創(chuàng)造了一個木結構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話。木塔最令人稱奇的是其設計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磚石塔基和鐵制塔剎外,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有一根鐵釘,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結構之固堪稱一絕。
木塔采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為內槽和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構成平座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亦靠各種木料縱橫連接,這就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成為木塔堅固之本。
據專家考察統(tǒng)計,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制的斗拱,其種類之多可謂中國古建筑的斗拱結構集大成者,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晉祠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及魚沼飛梁均為中國建筑史上的精品及孤品。
圣母殿,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最著名的北宋時期建筑之一。它面闊7間,進深8架椽(6間),重檐歇山頂,大殿“副階周匝”的做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筑殿宇中的最早實例;進深兩間的前廊也是現存古建筑的孤例;殿前檐柱上8條宋代木雕盤龍,是唐宋古建筑中僅存實例;殿內43尊宋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宋代雕塑精品。
圣母殿屋頂重視裝飾。屋頂的鴟吻是明代之物,傳說鴟吻為龍的九子之一,因能噴浪降雨,故用在屋脊上,取避火災之吉祥。琉璃瓦色彩鮮明,明晰的表現出那個時代建筑物屋頂以琉璃瓦剪邊的特征。
晉祠建筑與唐代不同的是,它大木作架構,一部分繼承了前代的建筑特征,另一部分則開創(chuàng)了許多后世做法的先河。無論是屋頂的瓦作,還是斗拱,抑或是梁柱的彩畫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裝飾性。
梁思成先生在《圖像中國建筑史》中指出,中國古建筑從唐、遼的豪勁時期,走到了北宋始創(chuàng)的醇和時期。至此,大唐的雄健大氣褪去,呈現出大宋的優(yōu)美典雅,卻也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前預告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演變。
華嚴寺位于大同市城區(qū),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屬皇室宗廟,地位顯赫。后毀于戰(zhàn)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華嚴寺大雄寶殿是國內現存宗教木構單體建筑最大者。
大雄寶殿殿身東向,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的高臺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米,廡殿頂,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guī)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歷經風雨,至今光澤燦爛。當心間及左右梢間辟門,形制古樸,為金代舊物,門前飾壺門,為已知較古者。殿內采用減柱法,減少內柱十二根,擴大了前部空間面積,便于布列佛像和進行禮佛活動。
殿內還有五方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為清代作品,金碧輝煌,為國內所罕見。頂部天花板彩畫共973塊,大部為清代制作,所繪圓環(huán)、龍鳳、花卉、梵文等圖案,極富變化。
永樂宮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千米的龍泉村東側。它又名“萬壽宮”“純陽宮”,建于元代,是現存最早的道教宮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群。
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筑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在建筑總體布局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筑物,在建筑結構上,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
除了古建筑,最著名的就是永樂宮壁畫,它是元代寺觀壁畫的代表,雖為民間畫工所繪,卻體現了高超的技巧和獨特風格。
永樂宮壁畫規(guī)模宏大,尤以三清殿《朝元圖》最為壯觀。在這種大場面的繁復組合中,古人巧妙地運用程式化構圖法把近三百人組織、“羅列”在一面墻上,構圖壯闊,氣勢恢弘。
廣仁王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城北四公里處的古魏鎮(zhèn)龍泉村
殿建在高約一米的磚砌臺基之上,前設月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周設檐柱14根,全部砌于墻內,檐柱間施有闌額,在轉角處不出頭,無普拍枋,櫨斗直接安設在柱頭之上,為唐代建筑固有做法。
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杪偷心造,形制十分簡潔,斗栱上的二跳華栱為四椽栿伸出檐外制成,柱頭間不設補間鋪作,二跳華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檐槫,無耍頭。柱頭扶壁栱的做法是在素枋上下分別施泥道栱和令栱,這種“栱枋重復式”多見于南方,在北方早期建筑中尚屬孤例。只有大殿的開間、梁架、斗栱等仍為唐代原制,甚為可貴。
洪洞廣勝寺飛虹琉璃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是目前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被稱為廣勝寺一絕。飛虹塔屹立于山門的正面,全部由磚砌而成,為樓閣式密宗塔,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通高47.31米,磚砌的塔身裝飾著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角柱、斗拱、欄板、寶瓶、花罩、蓮瓣、花卉、龍鳳、金剛力士、童子、菩薩、仙人等多種構件,造型生動逼真,色彩鮮艷奪目。
塔內二、三層尤為精致。仔細觀察,龍鳳鱗爪,躍躍欲飛;金剛力士盔甲鮮明,威風八面;佛陀菩薩衣袂飄逸,凝重肅穆;和尚憨態(tài)可掬,童子活波可愛,動感十足,呼之欲出。整座琉璃塔在陽光的照耀下更為壯麗,赤、橙、黃、綠、青、藍、紫,勝似道道彩虹,閃閃發(fā)光,欲飛似動。
運城市萬榮縣飛云樓建于明代,距今近500年,屬于東岳廟的附屬建筑,是山西省現存最漂亮的古代樓閣之一。樓高3層共23米,為全木構建筑,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
飛云樓是萬榮東岳廟建筑群的精華。樓高40米,平面呈方型,三層,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樓頂,四根通柱直達摟頂,二、三層皆有勾欄,每面各出一抱廈,形成十字形,上筑屋頂,抱廈與上部十字歇山屋頂組合十分巧妙,構成極其豐富的輪廓線。
各層檐角起翹,加以檐下307組斗栱重疊,就像是云朵簇擁,有凌空欲飛之感,檐角懸掛有各式各樣的風鈴,樓內有木梯可登頂層。飛云樓以其復雜而精巧的構造、挺拔秀麗的藝術造型,在中國木構建筑中占有獨特地位,有“中華第一木樓”美稱。
行在山西,你或者遇見精美的塑像,或者遇見千年木構建筑,再或者是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等,這些絕美的古建筑,總會讓人不由得驚嘆,山西,不愧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