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藝術(shù)(一):原始社會至15世紀 英國位于歐洲西部、大西洋的不列顛群島上。由于它具有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島國性質(zhì),在美術(shù)上從原始社會直至15世紀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地方特點,出現(xiàn)與歐洲大陸不同的、不平衡的發(fā)展。16世紀以后,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隨著與歐洲大陸的文化交流的加強,英國美術(shù)獲得迅速發(fā)展,并對歐洲大陸產(chǎn)生影響。 產(chǎn)業(yè)革(蟹)命后,隨著經(jīng)濟的起飛,英國美術(shù)不僅在歐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取得突出地位。 原始社會至15世紀 英國美術(shù)的最早遺物,是英格蘭南部的索爾茲伯里發(fā)掘的新石器時代的巨石文化。另外,在整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殘留著移居和入侵的外來民族的武器、墓碑、鑲嵌畫。5~6世紀,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及日耳曼人侵入大不列顛島,從6世紀末起基督教開始傳播,至10世紀末存續(xù)著盎格魯-撒克遜美術(sh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9世紀盛行的裝飾抄本,表現(xiàn)出移居民族之一的克爾特人以線條為主的強烈抽象性圖樣的統(tǒng),也反映了混合著羅馬等地中海國家諸文化要素的裝飾樣式,由此,英國美術(shù)在歐洲美術(shù)史上構(gòu)筑了獨立地位。當時裝飾抄本的代表有《達羅書》、《林迪斯法內(nèi)書》、《凱爾斯書》。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征服英格蘭,結(jié)果導入了法國羅馬式建筑,它在英國被稱為諾曼樣式。繼之而來的是哥特式建筑,至16世紀初,它分為早期英國式、裝飾式、垂直式三階段,產(chǎn)生偉大的建筑群。達勒姆大教堂、林肯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分別是諾曼樣式、早期英國式、裝飾式、垂直式的代表作。這時的繪畫除裝飾抄本外,還在小祭壇畫上留下一些優(yōu)秀作品。 |
英倫藝術(shù)(二):6-19世紀的英國建筑 英國的文藝復興來得很遲緩,在美術(shù)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上,其次才是雕塑和繪畫。 從16世紀初,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動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公共建筑和鄉(xiāng)村建筑。新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開始在農(nóng)村莊園里建造舒適的世俗建筑。 混合著傳統(tǒng)的中世紀建筑和大陸文藝復興手法的建筑風格──都鐸風格出現(xiàn)了。都鐸風格是一種過渡時期的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居住建筑方面,如布拉姆霍爾大夏、亨格拉夫大夏,都是非常美麗的建筑物。這時候的府邸由于不需要防御土匪侵擾而從險要地方搬到了平原地區(qū)。布局趨于整齊、定型,房間也增多了。室內(nèi)裝飾受到大陸文藝復興的影響趨于精細、安逸。墻面愛用木板裝飾,上有浮雕,圖案精致,墻上懸掛燭架、武器和鹿角等作裝飾。到16世紀后半葉,莊園府邸建筑達到高潮,這種建筑豪華而舒適,風格更為單純而和諧,不過仍是都鐸風格的繼續(xù)。到伊麗莎白時代,建筑風格越來越接近大陸風格。這時府邸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大窗子的出現(xiàn),最開朗、最有生活氣息的府邸是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和蘭利特府邸(1567)。這時期府邸建筑總結(jié)了整個16世紀的成就,甚至大大超過大陸上同時期的府邸建筑,雖然也汲取了大陸文藝復興建筑的經(jīng)驗,但卻是徹底英國式的,具有開朗、親切、舒適、樸實的風格。這種建筑滲透著資產(chǎn)階級對人生的樂觀和肯定,為資產(chǎn)階級世俗生活服務。 17世紀初葉,伊麗莎白的后繼者們?yōu)榱说种瀑Y產(chǎn)階級鼓吹的議會制,力求加強國王的權(quán)威,在威嚴上壓倒所有的府邸而開始興建宮廷建筑。由I.瓊斯和他的學生J.韋布所設計的白廳(1619~1621)開始建造了,后由于革(蟹)命的爆發(fā),只建成了大宴會廳。此外,瓊斯的另一重要作品是格林威治的女王宮(1618~1635),后來女王宮又被包括在韋布設計的大格林威治宮(1661~1667)中。17世紀前半葉統(tǒng)治著英國建筑潮流的是皇家的宮廷建筑,而瓊斯就是這個潮流的代表。與16世紀后半葉的府邸比較,他的創(chuàng)作顯然是裝腔作勢、缺乏生活情趣的。 18世紀的英國是在資產(chǎn)階級與大地主相互妥協(xié)的條件下發(fā)展的。這時既沒有像凡爾賽宮那樣的豪華建筑,也沒有嚴格的學院派原理。這時期英國建筑的特點特別表現(xiàn)在上層名流的郊外別墅和城堡的樣式中,其中最著名的有霍華德府邸(1702)和布倫海姆府邸(1705)等。英國建筑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是從瓊斯開始,18世紀時J.伍德、W.肯特和J.吉布斯發(fā)展了它。18世紀前期,在英國小型莊園府邸、園林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流行著帕拉迪奧主義,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有梅里沃斯府邸(1723)、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圖書館(1739~1749)。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英國城市建筑的主要潮流是古典復興,如巴斯城和英格蘭銀行的興建就是對羅馬建筑的復興,而蘇格蘭的愛丁堡則是希臘風格復興的重要作品。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在莊園府邸建筑中流行著先浪漫主義,它表現(xiàn)為:中世紀建筑的復活,如沃波爾府邸(1753~1776),表現(xiàn)了對“東方情調(diào)”的向往,W.錢伯斯也設計了中國式的克歐花園。 19世紀30~70年代,是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極盛時期──哥特復興時期,代表作英國國會大廈就建造于此時。 |
英倫藝術(shù)(三):6-19世紀的英國雕塑 在16世紀初雕塑不像建筑那樣富于創(chuàng)造性,而是文藝復興時代裝飾與中世紀肖像的混合物。1570年前后,大批從低地國家逃來英國的難民控制了英國市場。他們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薩瑟克開設家庭店鋪,并在英國各地修建墓碑。 這些墓碑多半用雪花石膏做成,上施彩繪,裝飾華麗,雖然偶爾用臥像代替跪像,但設計上變化不大。在凡.戴克,A.時期,墓碑建造主要掌握在石工雕塑家手中,其中最知名的是N.斯通。他在阿姆斯特丹從師H.de凱塞爾數(shù)年,早期作品繼承了古老的傳統(tǒng),但多少帶些法國風格的寓意性,晚期作品則顯露出對古代雕塑的興趣。 7世紀后期,倫敦重建,雕塑題材也隨之廣泛,但質(zhì)量不高,多是大陸風格的回響。如J.布什內(nèi)爾為皇家交易所做的雕塑,多模仿G.L.貝爾尼尼。G.吉本斯和C.G.西伯學習阿姆斯特丹的奎利納斯學派,雖然墓碑設計變得生動了,經(jīng)常有穿著古典服裝的立像出現(xiàn),但刀法卻枯燥乏味。只有石工雕塑家E.皮爾斯例外,他是一個富于思考的藝術(shù)家,為C.雷恩爵士做的巴洛克風格的半身像異常精美,是17世紀英國最好的雕像之一。 到18世紀,一些知名的佛蘭德斯雕塑家因為在本國得不到保護而遷居英國,如J.M.賴斯布拉克和P.謝馬克斯。他們的作品給英國雕塑以很大影響,使得死氣沉沉的英國雕塑進入了歐洲藝術(shù)的潮流。1723年賴斯布拉克為肯辛頓宮做了高浮雕《羅馬的婚禮》,同時也用古代風格為英國貴族諾丁漢伯爵做了一座半身像。這時的墓碑雕塑人物形像雖然都穿上古羅馬服裝,在金字塔形的背景前擺著各種不同的姿勢,但手法依然是巴洛克式的。謝馬克斯是一個比較枯燥乏味的雕塑家,雖然有時也運用豪華壯麗的巴洛克手法,但他的作品大部分仍是仿古的。賴斯布拉克和謝馬克斯都是多產(chǎn)的雕塑家,他們不但做墓碑、半身像、立像,還做壁爐架。賴斯布拉克最好的墓碑為哈博羅勛爵墓碑,上面的母與子形像異常安詳、美麗動人,顯然繼承了魯本斯,P.P.和佛蘭德斯雕塑家F.迪凱努瓦的傳統(tǒng)。 在1720~1755年間,英國的雕塑中,半身雕像比半身畫像為好。L.F.魯比利亞克的墓碑雕刻在處理手法上更像羅可可風格。他的最好的作品是半身像,特別是那些男人像,感覺細膩,形像真實,很好地傳達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半身雕像設計各不相同,而且還運用了巴洛克手法,這一點在以后的一些雕塑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如J.諾勒肯斯的雕塑風格多樣,從以共和主義者為模特的嚴肅的古典風格到迎合C.J.福克斯性格的巴洛克風格都有。 18世紀英國的雕塑雖不如法國或義大利的,但藝術(shù)水平在逐步提高中,特別在皇家美術(shù)學院建立之后,通過訓練和獎學金制度,又與新古典主義趣味的傳播正相吻合,英國雕塑藝術(shù)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18世紀后期新古典主義紀念碑,過多地充斥著女人哀訴場面而顯得單調(diào)乏味,如J.培根的作品,雖然還殘留著一些羅可可的優(yōu)美趣味,但同18世紀后期大部分英國雕塑家的作品一樣是枯燥呆板的。 |
英倫藝術(shù)(四):6-19世紀的英國繪畫1 在16~17世紀最受人歡迎的是肖像畫,因為它可以真實地記下人們的容貌,廷臣貴婦們都希望有一幅自己的畫像傳諸后代。在這種要求下,許多外國畫家來到了英國。第1個來英國的是德國的荷爾拜因,H.,其后有荷蘭的A.莫爾、D.米滕斯、安特衛(wèi)普的M.謝拉埃爾父子、佛蘭德斯的C.容松等人。 荷爾拜因先后兩次來英國,畫了亨利八世及其廷臣貴婦的許多肖像,其中有油畫、素描,晚期作品還揭示了英國的宮廷生活。他對英國繪畫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在細密畫上的影響更大,伊麗莎白時代最知名的英國肖像畫家希利亞德,N.就承認他模仿的是荷爾拜因的風格。荷爾拜因還在卡片上描繪精致而細小的肖像畫。這種色彩艷麗、不用陰影表現(xiàn)體積的作品非常符合伊麗莎白一世的口味,可以說他的藝術(shù)是伊麗莎白時代的反映。 16世紀以后,荷爾拜因的光輝消失了。他的技法只在細密畫中被沿用著。佛蘭德斯畫家H.埃沃爾特大約在1549年從安特衛(wèi)普來到英國,早期作品具有安特衛(wèi)普風格主義傳統(tǒng),雖然寫實,卻帶寓意性;中期作品近似荷爾拜因,如《達克雷夫人》(1555),有的還有莫爾的影響,如《瑪麗王后》(1554);60年代以后的一些作品有伊麗莎白晚期的風格,過于強調(diào)服裝的裝飾性。他是裝飾慶典和假面舞會的畫家,雖不是一流的,但卻是16世紀中葉英國繪畫史中的關(guān)鍵人物。 17世紀上半葉,英國繪畫的變化也許比建筑更大,然而這不是由英國人引起的,而是許多外來畫家影響的結(jié)果。英國的文藝復興比義大利來得晚,文藝復興的精神還是由魯本斯得之于提香,傳之于凡.戴克,而后輸入英國的。 魯本斯1629年在倫敦住了9個月,在英國一些政(蟹)府建筑中畫了一些壁畫,這些作品對英國裝飾畫的風格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凡.戴克之前,荷蘭畫家米滕斯已經(jīng)給沉悶的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美術(shù)帶來了生氣。當然,給英國繪畫影響最深的是凡.戴克。他于1620年和1621年兩次訪英,留下少許作品。1632年重訪英倫時聲譽卓著,并成為英王的宮廷畫家。凡.戴克在英國的逗留給許多英國人帶來了巴洛克的榮光,他為查理一世作的畫像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這些作品給人們留下了加洛林王朝豪華優(yōu)雅的印象,英王給予他豐厚的年金。朝廷的重視、不斷涌來的訂件使他長期留居英國直至逝世。由于他的影響,英國繪畫的纖巧的中世紀風格才一掃而光,代之而起的是風靡一時的巴洛克風格。 繼凡.戴克之后的英國畫家有多布森,W.,他是被查理一世叫做“我的英國的丁托列托”的畫家,無論在素描或色彩上他都不模仿凡.戴克,而是受威尼斯畫派的影響,但對人物性格的感受卻是英國式的。他的《第一位拜侖勛爵》和《威爾士王子查理》是英國巴洛克美術(shù)的代表作。 凡.戴克之后領導著英國繪畫潮流的是荷蘭人P.萊利和德國人G.克內(nèi)勒。萊利大約在1641年來到倫敦,1660年成為國王的首席畫家,他的肖像畫如同鏡子那樣反映出查理二世宮廷生活的面貌。他筆下的女人都是肥胖、肉感、貪睡的貴婦人,男人都是虛情假意的獻媚者。他最大的才能表現(xiàn)在色彩上,從他裝飾漢普頓宮的組畫《美女》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克內(nèi)勒于1674年定居英國,他的許多肖像畫都是在助手幫助下完成的,雖然給人以沉悶之感,但人物性格鮮明,像《馬修.普里奧爾》,不僅構(gòu)圖具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人物富于男子氣概。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畫家還有模仿凡.戴克的R.沃克和風格嚴謹?shù)腏.M.賴特,后者是17世紀英國人中唯一的羅馬圣路加美術(shù)學院院士,是一個不會迎合宮廷需要的畫家。而J.賴利卻是一個很能適應英國紳士性格的那種敏感和嚴謹?shù)漠嫾摇V挥蠸.庫珀改變了細密畫的傳統(tǒng),獲得了國際聲譽,被稱為“小凡.戴克”。他的細密畫是畫在精致的羊皮紙上的,一般只有2英寸大小,風格比前輩更瀟灑,特別善于用光。他也擅長素描,灰色調(diào)子特別引人入勝。 沃克、賴特、賴利和克內(nèi)勒都是把凡.戴克和萊利的傳統(tǒng)加以變化,并直接過渡到18世紀早期風格的畫家。到克內(nèi)勒逝世時,英國美術(shù)中長期的外國影響才告終結(jié),真正代表英國藝術(shù)的大師荷加斯,W.出現(xiàn)了。 |
英倫藝術(shù)(五):6-19世紀的英國繪畫2 18世紀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上升的時代,反對封建剝削和農(nóng)奴制度的斗爭異常尖銳,啟蒙主義思想、現(xiàn)實主義小說與諷刺性的政論文章和繪畫得到了發(fā)展。H.菲爾丁、丁斯威夫特和荷加斯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 荷加斯是英國風俗畫的奠基人。 他的藝術(shù)來源于17世紀的荷蘭風俗畫,不過比荷蘭風俗畫更多地充滿了激昂興奮的熱情。他的連續(xù)性組畫《妓女生涯》、《浪子行徑》、《文明結(jié)婚》和《勤勉與怠惰》等色調(diào)新穎、技巧嫻熟,深刻地揭露了18世紀英國社會的腐敗、富人的乖僻與窮人的痛苦。他的油畫筆觸粗放、色塊富于表現(xiàn)力,如《賣蝦女郎》、《加萊之門》都是名作。荷加斯還創(chuàng)作了一種把許多肖像畫集中于一幅畫中的談天畫,這種畫比17世紀荷蘭團體肖像畫更富于戲劇性和心理刻畫。荷加斯的藝術(shù)對英國繪畫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影響。T.羅蘭森就是受他影響的畫家之一。18世紀英國肖像畫的代表人物是雷諾茲,J.和庚斯勃羅,T.。雷諾茲力求在肖像畫中創(chuàng)造出強壯有力、精力充沛的人的完整形像。他的兒童婉委可愛而不流于甜俗,男子英姿勃勃而不裝腔作勢,婦女嫵媚而不嬌艷,如《希斯菲爾德勛爵》和《內(nèi)利.奧布賴安》等。庚斯勃羅的作品充滿奔放的節(jié)奏感,筆觸輕靈,自然動人。他描繪上流社會人物,但卻從心底蔑視他們,而保留著自由和真摯的理想。這種理想時時流露于他的肖像畫中,特別表現(xiàn)在人物的大膽的目光、急劇轉(zhuǎn)側(cè)的身軀和穩(wěn)定的姿態(tài)中,如《安德魯斯和他的妻子》和《藍衣少年》。后來的英國肖像畫家大都以雷諾茲為典范,他們之中有作品筆致精巧的A.拉姆齊、有筆致稠密而喜歡用側(cè)光的雷伯恩,H.和羅姆尼,G.等。把18世紀英國肖像畫傳統(tǒng)傳諸19世紀的是勞倫斯,T.。英國風景畫在18世紀以前還沒有成為獨立的畫種,威爾遜,R.是第1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風景畫家,為英國風景畫奠定了基礎,被稱為“英國風景畫之父”。 庚斯勃羅在風景畫創(chuàng)作中竭力尋求那種充滿陽光、急流和草原的風景,如《趕集的馬車》。G.莫蘭善于描繪馬棚中的光與影和田野上秋天落日的余輝。斯塔布斯,G.則擅長描繪狩獵風景。18世紀下半葉,英國水彩畫家們能比較自由地運用這種藝術(shù)形式去描繪自然景色,其中比較有成就的有桑德貝,P.、格廷,T.和科曾斯,A.等。 19世紀初,英國在法國大革(蟹)命的影響下,展開了對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反抗運動,這種運動反映在文學藝術(shù)中,出現(xiàn)了對資產(chǎn)階級生活制度采取否定態(tài)度的浪漫主義運動。詩人兼畫家布萊克,W.是浪漫主義的先驅(qū)者,為文學名著作插圖。他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他的世界是幻想的,他的成就在于獨出心裁的意境,代表作《夏娃的誘惑》、《睡著的亞當和夏娃》、《地獄之門》就是根據(jù)《圣經(jīng)》和《神曲》而創(chuàng)作的。 |
英倫藝術(shù)(六):6-19世紀的英國繪畫3 19世紀是英國風景畫的黃金時代。諾里奇畫派的克羅姆,J.、科特曼,J.S.和水彩畫家博寧頓,R.P.,為英國風景畫鼎盛期的出現(xiàn)作出貢獻。 19世紀初葉,真正擺脫義大利、荷蘭和法國繪畫影響而攀上英國風景畫頂峰的是康斯特布爾,J.和泰納,J.M.W.。 康斯特布爾的藝術(shù)魅力在于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質(zhì)樸、誠實和真實正是他的藝術(shù)的特點,《干草車》、《麥田》和《從河邊看索爾茲伯里教堂》都是色彩絢爛、充滿著光與影的代表作??邓固夭紶柎蟠笸苿恿擞L景畫的發(fā)展。他對于色彩變化的敏感,對于光和它微妙調(diào)子的敏感,促進了19世紀末葉法國藝術(shù)家對于光和色彩的探索。泰納比康斯特布爾更富于幻想,現(xiàn)實對他來說,只是達到幻想的跳板。他的目光是犀利的,胸腹中的意境已經(jīng)達到與造化相契合的境地。他的作品雖然失諸過火,但卻不虛偽,《雨.蒸汽和速度》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停留于對大自然外表的描繪上,而是透入自然的內(nèi)心。印象主義就從康斯特布爾和泰納那里獲得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有益的啟示。 19世紀中葉,藝術(shù)評論家拉斯金,J.認為古代和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shù)包含過多的肉欲的主題,而對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shù)評價最高。這種觀點在詩歌與繪畫中的反映就是1848年拉斐爾前派的產(chǎn)生。拉斐爾前派協(xié)會的發(fā)起人是亨特,W.H.、羅塞蒂,D.G.和米萊,J.E.。布朗,F(xiàn).M.雖不是協(xié)會會員,但卻與這個運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們認為文藝復興盛期以前的詩歌和藝術(shù)是盡善盡美的,但丁和喬托是他們崇拜的偶像。 拉斐爾前派一面反對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傾向于神秘主義,是浪漫主義與復古主義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羅塞蒂是詩人兼畫家,他的藝術(shù)兼有浪漫氣息、神秘性和中世紀精神,代表作有《他們?nèi)绾巫约合嘤觥?、《白日夢》等。羅塞蒂的學生伯恩-瓊斯,E.C.最初模仿羅塞蒂,不過裝飾性更強些。 19世紀70年代在法國出現(xiàn)的印象主義通過惠斯勒,J.M.傳到了英國?;菟估赵诜磳碃柷芭珊驼麄€維多利亞王朝畫風的同時,把繪畫的感受同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畫常常用交響曲、和諧來命名,代表作有《母親像》、《亞歷山大小姐像》、《藍色和銀色的夜》等?;菟估盏睦L畫使得英國藝術(shù)與歐洲大陸同時期的藝術(shù)第一次互通聲氣。受他影響的英國畫家有W.R.西克特、斯蒂爾,P.W.等。弗賴伊,R.E.是后印象主義的代表,風格近似塞尚,P.。A.約翰、J.D.英尼斯,都是以善于描繪具有浪漫氣息的愛爾蘭、威爾斯風景而著名。 19世紀中葉,由詩人S.T.柯爾津治和T.卡萊爾介紹到英國來的唯美主義達到了頂峰,拉斐爾前派后期的作品也帶有唯美主義的色彩。接近拉斐爾前派的莫里斯,W.卻把注意力投向更為廣闊的領域,于1861年創(chuàng)辦了莫里斯.馬歇爾.??思{公司,生產(chǎn)壁紙、家具、彩色玻璃、鑲嵌畫、掛毯和地毯等。這些產(chǎn)品給予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工業(yè)設計和室內(nèi)裝飾以很大影響,同時也啟發(fā)了一系列印刷廠和弗賴伊的俄米加工場的誕生。 19世紀下半葉,皇家學院的威信下降,1886年學院外的一些藝術(shù)家成立了新英國藝術(shù)俱樂部,支持自然主義,反對學院派古典主義。這些藝術(shù)家大都在法國工作,受到外光派和法國畫家巴斯蒂安-勒帕熱,J.的影響,主要有:斯蒂爾、T.S.薩金特和弗賴伊等人。1889年,以西克爾為首的一小部分藝術(shù)家控制了俱樂部的領導權(quán)。他們對印象主義,特別是對莫奈,C.和德加,E.的藝術(shù)感興趣,后來他們成為卡姆登集團的核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新英國藝術(shù)俱樂部處于學院派與先鋒派之間的中間地位;由于皇家學院展覽會放寬收畫的標準和俱樂部本身在反對先鋒派運動中采取比學院派更嚴厲的辦法,至20世紀20年代俱樂部的重要性降低了。來源于莫里斯和拉斐爾前派的英國新藝術(shù)在A.比爾茲利的線描風格中找到了它的反映。格拉斯哥畫派是從新英國藝術(shù)俱樂部中分裂出來的。 |
英倫藝術(shù)(七):20世紀的英國繪畫 1910和1912年,由弗賴伊組織的后印象主義展覽會給年輕一代畫家以有力的促進。1911年在西克爾影響下成立了一個卡姆登集團。這個集團聚集了那些對社會現(xiàn)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光、色、裝飾性感興趣的年輕畫家。 在義大利未來主義影響下,漩渦派1913年由劉易斯,W.發(fā)起組成。他們主張簡化各種物象為棱角形和各種機械的形狀,他們追求的事實上是立體主義的變種。由于戰(zhàn)爭的原故,旋渦派很快就消失了。1913年,從卡姆登集團和漩渦派中又產(chǎn)生了倫敦集團,成員有C.內(nèi)文森、E.沃茲沃思、P.納西、E.吉爾和J.愛潑斯坦,1918年,弗賴伊又帶來一批追隨者。倫敦集團的第1任主(蟹)席是H.吉爾曼,這個畫派一直存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1933年,11個藝術(shù)家成立了一單元畫派,他們主要有摩爾,H.、J.阿姆斯特朗、納西和尼科爾森,B.等人。他們聲稱要在藝術(shù)中表現(xiàn)“真正的當代精神”,自認為在英國繪畫、雕塑和建筑中代表現(xiàn)代藝術(shù)運動。但是,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信條和風格,開過一次展覽會(1933)之后就瓦解了。1938年以倫敦尤斯頓大街素描繪畫學校為中心而成立的尤斯頓大街小組是以W.M.科德特里姆為首的一群畫家。他們想從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抽象與深奧風格轉(zhuǎn)向自然主義。20世紀20~30年代更為松散的組織是盧布姆斯伯里小組。在30年代不但可以看到新英國藝術(shù)俱樂部的展覽,也可看到為紀念它成立25周年的當代藝術(shù)協(xié)會的展覽,1935年還有第一次帝國藝術(shù)展覽會。 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因為一些杰出雕刻家的出現(xiàn)而顯得生氣勃勃,代表人物有摩爾、B.赫普沃爾茲、納西等人,他們更多地屬于英國浪漫主義傳統(tǒng),而不屬于海外的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傳統(tǒng)。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一些年輕的藝術(shù)家在藝術(shù)風格上更國際化了,如在結(jié)構(gòu)主義藝術(shù)中有獲得國際聲譽的尼科爾森,B.、E.J.V.帕斯莫爾、W.斯科特、R.希爾頓;屬于抽象印象主義的有A.戴維;代表現(xiàn)實主義或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有J.布拉特比、J.史密斯;其他著名的還有布朗溫,F(xiàn).、培根,F(xiàn).、霍克尼,D.。50年代,由于R.漢密爾頓等波普畫家的努力,英國美術(shù)仍在世界美術(shù)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