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緣分?相信許多人的腦海都曾縈繞這一問題。我們對緣分,似乎是這樣熟悉,又那般陌生;既說不清、道不明,又深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按佛家的說法,緣分是由以往因緣而致現今遇合的機會。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說的就是前世今生的因緣。當然,現代科學自有另一套邏輯和話語體系。由于每個人都是一個電磁場,緣分則與電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據說當人們發(fā)射的磁力線頻率相同或相近,就會產生共振現象,所以初次見面便念念不忘,初次交談即惺惺相惜,其根源竟有幾分來自電磁效應。不知這一物理推論是否有充分的實證依據,但我卻寧可接受佛家的解釋,因為它遠比那枯燥的科學結論,更能承載人們內心的精神慰藉與情感寄托。
緣分本是一體,可又是能夠分合的并蒂蓮花。從某種程度講,緣來自先天,分定于后天。你我今生是否相遇,求學經商可有機會,那是緣的范疇;兩人共處能否相合,事業(yè)夢想可否成功,那是分的概念。如果說緣是命運的切入,分則是命運的依歸。有緣才有分,假如無緣遇見,你我便無分可言。反過來講,無分可有緣,或許沒有執(zhí)手的福分,但擦肩而過的注視,仍如雁過留痕。可以說,緣分是誰都脫離不開又拿捏不定,能夠體會卻難以掌握,蘊藏著太多的玄機。
——緣分在有愿無愿間。緣與愿總相聯。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本壏制鹩谛哪?。一個人若全無想法,會對周邊一切感覺麻木,本該有的緣也將隨風飄過。“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font>張生與崔鶯鶯的姻緣,首先不在紅娘的搭橋,而起于張生的心愿。心動則意動,傳遞著對緣的牽引。但緣分又非苦苦想來、等來,它總是不期而遇。當出門瞥見含苞待放的春蕾,途中聽聞沁人心脾的樂曲,席間結識相見恨晚的友人,這份緣常始于無愿。伯牙彈奏于荒野,又怎料鐘子期的存在?幾聲“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使兩人成了絕代知音。可見,世上確有無意插柳的偶然,又仿佛命中注定的必然。這便是緣分,似有愿又似無愿,待驀然回首,那緣竟已幾度春秋。
——緣分在有求無求中。世間的緣分,需要澆灌和培植。畢竟人生有無數岔路,萍水相逢之緣,若留一個微笑就匆匆別離,或許此生就難再見面,哪有情分可言?換一個層面,劉備三顧茅廬,若非誠心以求,諸葛亮“隆中對”就無緣直抒,三分天下或成癡人迷夢。所以緣分當求,莫等時過境遷而追悔嘆息。但緣分又不可強求,因為緣本自然,如一陣風,來時無聲無息,去時無影無蹤,并非苦求能得。倘若時令不合就不強開花,情意不再就不強挽留,大勢不宜就不強出頭,此即無求。姜子牙“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何曾有求?待暮年在渭水之濱垂釣,似無求卻實有意。遇紂王則避世,遇文王則出山,便是他對緣分的選擇。
——緣分在有駐無駐處。茫茫人海,驚鴻一瞥的緣,也會化成百年好合的分,這緣分自此得以永駐。也有人不能執(zhí)手,卻印在心間,即使別后海角天涯,也永難忘懷。陸游之于唐婉即此類型。但世上又有幾多緣分是那般短暫,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過生命中的某一段,曾經的海誓山盟卻成過眼云煙。情緣如此,其他緣分也如此。賈誼受漢文帝賞識之際,君臣何等有緣,豈料公卿忌恨排擠,竟受讒被貶。所以緣分有駐無駐,皆看造化。若有機會停留,就好好停留;無機會停留,就靜靜離開。這是對緣分的把握,也是對自我的保護。
總之,緣在惜緣,緣去隨緣。在人生的不同時點,總起起落落著不同的緣分。都說同船過渡是緣,那么一踏上船板,就是緣的開始。在船行的途中,或許會發(fā)生許多事,或許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不過緣深緣淺而已。當船抵岸的時候,大家將有新的旅程,前方的緣分皆未可知。因此,何不更好地面對自我,且在有愿無愿、有求無求、有駐無駐中,善待緣起緣滅、緣來緣往、緣聚緣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