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近現(xiàn)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zhèn)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shù)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
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zhèn)鹘y(tǒng)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qū)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xié)歡”,意為聲協(xié)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fā)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發(fā)源于福州市臺江區(qū)的茶亭街。它位于臺江區(qū)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jù)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閩山廟里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擯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這些詩句足以體現(xiàn)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 傳統(tǒng)十番音樂的樂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隨著十番音樂的不斷發(fā)展與演變,又加進了笙、木魚等樂器。十番音樂的樂器十分古老,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兩所著的《樂書》中便有記載。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講究。主要是應用于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動中。十番音樂的曲牌大多取材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體現(xiàn)一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xiàn)了古老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