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合院,我們并不陌生。然而,一棟3000多年前的四合院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還是不免吃一驚的。
那座在地底下沉睡了數(shù)十個世紀的院子,在陜西歧山鳳雛村被發(fā)掘出來,暴露在3000多年后的陽光之下,我們給了它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中國第一四合院。
歷史是一位擅長敘事的老人。那鐫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那幽幽閃光的瓦片,那埋地引水的陶管,更有穿過影壁、大門、前堂、穿廊、檐廊到達廂房和后室的空間序列,無不在向后人說著那個3000多年前邑落參差,人煙如織,美麗富饒的帝王之都。
那時,早周,人類告別了以石器作工具的原始社會,進入以鐵器為標志的奴隸社會。那時的青銅器件已臻精妙。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很有名氣,聽說還要申報世界遺產(chǎn)。殊不知,“中國第一四合院”在陜西。 中國人家庭觀念極重,一家人不可住得太分散,住在一起可保持感情又可及時互助。自西周創(chuàng)立宗法制和井田制以來,受它們影響,庭院式建筑應運而生,民間俗稱“四合院”。
1976年,在陜西岐山的鳳雛村發(fā)現(xiàn)西周早期的太廟遺址。該遺址的房屋坐北朝南,對稱嚴密,有廳房、正房、耳房和廂房。廳房,前后開門窗,一可做過廳,供穿行之用;二可做客廳,供貴賓居住,另外,家族重大的祭祀活動均在此舉行。廳房設在北側。正房,即上房,位于全宅中軸線的最后的位置,供主人居住。耳房,一般在正房兩側,較正房低,左右對稱,因猶如人頭與兩耳的關系,故名耳房。耳房一般供小姐居住,故又稱“閨房”。廂房,位于正房之前,左右對稱可拉開院子的寬度。古人以左為上,故東廂房地位最高。“房東”、“東道主”、“東家”概念的產(chǎn)生均與之有關系。
鳳雛村太廟遺址在某種意義上可算是“中國第一四合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