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上億的民族有7個:漢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1億以下1000萬以上的有民族有65個;1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有305個。
人口最少的是菲律賓叢林中的原始民族,印度安達(dá)曼群島上的明科皮人和美洲火地島上的雅馬納人,都只有幾十人。
世界上的語言現(xiàn)有2000多種,公認(rèn)的語系有11種。
其社會、經(jīng)濟(jì)和文化分別處于各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上。世界民族分布不是固定的,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移民、人口增長及民族共同體自身的發(fā)展變化。隨著一些新獨立國家的誕生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種族差別、語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經(jīng)濟(jì)發(fā)展不平衡,以及外來侵略和挑撥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民族成分的變化。
概述 種族類型 人們通常將人類劃分為三大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蒙古人種的特征是頭發(fā)硬直墨黑,膚色黃褐,體毛不甚發(fā)達(dá),顴骨突出,眼有內(nèi)眥褶。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大陸。歐羅巴人種的特征是頭發(fā)細(xì)軟呈波狀,膚色較淺,體毛和胡須發(fā)達(dá),顴骨不太明顯,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北印度,16世紀(jì)以來逐漸擴(kuò)散到美洲和大洋洲。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特征是發(fā)色深黑呈鬈曲狀,頜部微凸,鼻寬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羅和澳大利亞兩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及亞洲部分地區(qū)。
人種的混合類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于民族遷徙,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種混血民族。
A
阿爾巴尼亞族
阿坎族(西非)
阿拉伯族
阿納-伊費族(西非)
阿喬利族(東非)
阿薩姆族( 南亞)
阿塞拜疆族
阿贊德族(蘇丹)
阿扎爾族(高加索地區(qū))
愛爾蘭族
愛沙尼亞族
艾馬拉族(南美)
埃多族(西非)
埃塞俄比亞族
埃維-阿賈族(西非)
安博族(西非)
安道爾族
安坦德羅族(東非)
昂格羅-撒克遜族
奧朗阿斯利族(東南亞)
奧里雅族(南亞)
奧萬博族(南非)
奧文本杜族(西非)
奧塞梯族(高加索地區(qū))
澳洲土著
B
巴蘭特族(西非)
巴基斯坦族
巴吉爾米族(中非)
巴里族(蘇丹)
巴里巴族(西非)
巴厘族(東南亞)
巴蒙族(西非)
巴米累克族(西非)
巴薩族(西非)
巴斯克族(西班牙)
巴什基爾族(中亞)
巴亞族(西非)
白俄羅斯族
班達(dá)族(西非)
班吉族(中非)
班圖族(東非)
班巴拉族(西非)
邦阿西楠族 (菲律賓)
邦板牙族 (菲律賓)
保加利亞族
柏柏爾族
俾格米族(西非)
俾路支族
貝督因族(中東)
貝奇米薩拉卡族(東非)
貝奇寮族(東非)
貝雅德族(中亞)
貝扎族(蘇丹)
比科爾族 (菲律賓)
比哈爾族(南亞)
冰島族
博阿族(中非)
博博族(西非)
波蘭族
波利尼西亞族( 太平洋)
波斯族(伊朗人)
布比族(西非)
布拉族(西非)
布列塔尼族 (法國)
布隆族(西非)
布米普特拉族(東南亞)
不丹族
C
查哈爾艾馬克族(中亞)
查莫羅族(太平洋)
朝鮮族(中國、朝鮮、韓國)
車臣族(高加索地區(qū))
楚科奇族(東北亞)
楚瓦什族(中亞)
茲瓦納族(南非)
聰加族(東非)
D
達(dá)吉斯坦族(高加索地區(qū))
達(dá)馬拉族(南非)
丹麥族
迪奧拉族(西非)
迪卡族(西非)
迪尤拉族(西非)
蒂夫族(西非)
丁卡族(蘇丹)
東干族(回族)
杜亞拉族(西非)
多貢族(西非)
E
恩德貝勒族(南非)
恩戈尼族(南非)
恩哥班迪族(西非)
恩加爾族(中非)
恩科勒族(東非)
F
法蘭西族
芳族(西非)
斐濟(jì)族
芬蘭族
富爾族(蘇丹)
富拉尼族(西非)
弗拉芒族 (比利時)
G
干達(dá)族(東非)
剛果族
高棉族(柬埔寨人)
格雷博族(西非)
格魯吉亞族
格羅西族(西非)
古爾馬族(西非)
古吉拉特族(南亞)
古隆族( 南亞)
H
回族(東干)
哈薩克族
哈亞族( 東非)
哈扎拉族( 中亞)
豪薩族(西非)
和族(日本人)
赫赫-貝納族(東非)
赫雷羅族(南非)
荷蘭族
胡圖族(東非)
洪貝族(西非)
華族、漢族、華人(中國、世界各地)
J
基庫尤族(東非)
基里巴斯族(太平洋)
基西族(西非)
吉奧族(西非)
吉爾吉斯族(柯爾克孜族)
吉拉基族(中東)
吉普賽族
吉蘇族(東非)
加-阿當(dāng)梅族(西非)
加告茲族(中亞)
加里芬納族(中美)
加泰隆族(西班牙)
捷克族
K
卡爾梅克族(高加索地區(qū))
卡蘭津族(東非)
卡雷族(西非)
卡努里族(西非)
卡萬戈族(南非)
凱克奇族(中美)
坎巴族(東非)
坎納達(dá)族(南亞)
克布-阿克波索族(西非)
克雷什族(中非)
克魯族(西非)
克倫族(緬甸)
克羅地亞族
克佩勒族(西非)
克丘亞族(南美)
克欽族(景頗族)
科摩羅族(東非)
科蘭科族(西非)
科米族(中亞)
科諾族(西非)
科伊科伊族(南非霍屯督人)
科薩族(南非)
科托科族(中非)
庫爾德族(中亞)
L
拉甘族(緬甸)
拉迪諾族(南美)
拉脫維亞族
萊索托族(南非)
蘭戈族(東非)
洛比族(西非)
洛圖克族(蘇丹)
立陶宛族
寮族(東南亞)-老撾人
林巴族(西非)
盧奧族(東非)
盧巴族(中非)
盧格巴拉族(中非)
盧赫雅族(東非)
盧里族(中東)
盧納族(西非)
盧森堡族
盧因貝族(西非)
盧扎西族(西非)
羅馬尼亞族
羅曼什族(瑞士)
隆達(dá)族(西非)
隆迪族(東非)
隆韋族(南非)
M
瑪雅族(中美)
馬巴族(中非)
馬都拉族(東南亞)
馬爾他族
馬卡族(西非)
馬夸族(東非)
馬孔德族(東非)
馬拉塔族(南亞)
馬拉維族(東非)
馬拉雅拉姆族(南亞)
馬來族
馬林克族(西非)
馬諾族(西非)
馬其頓族
馬薩族(中非)
馬薩利特族(中非)
馬桑達(dá)拉尼族(中東)
馬扎爾族(匈牙利人)
曼達(dá)納族(西非)
曼德族(西非)
曼迪亞克族(西非)
曼丁哥族(西非)
芒族(越南)
芒戈族(西非)
毛利族( 新西蘭)
美拉尼西亞族( 太平洋)
梅里納族(東非)
美洲黑人族
門德族(西非)
門德內(nèi)哥羅族(黑山族)
蒙古族
孟加拉族
密克羅尼西亞族( 太平洋)
米米族(中非)
米佐族(南亞)
穆斯林族(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穆比族(中非)
姆巴卡族(西非)
姆貝特族(西非)
姆本達(dá)族(西非)
姆本杜族(西非)
姆布姆族(西非)
姆博奇族(西非)
姆蓬圭族(西非)
莫爾多瓦族(中亞)
莫西族(西非)
摩爾族(西非)
摩爾多瓦族(羅馬尼亞族)
N
納加族(南亞)
納馬族(南非)
尼亞內(nèi)卡族(西非)
尼泊爾族
尼瓦爾族(南亞)
尼揚賈族(南非)
尼揚韋奇族( 東非)
紐魯巴族(西非)
儂族(越南)
努巴族(蘇丹)
努爾族(蘇丹)
努佩族(西非)
挪威族
O
俄羅斯族
P
旁遮普族(南亞)
佩佩爾族(西非)
普什圖族
普努族(西非)
葡萄牙族
Q
切爾克斯族(中東)
切瓦族(南非)
羌族
喬奎族(西非)
奇加族(東非)
奇米赫蒂族(東非)
欽族(緬甸)
R
日耳曼族-德國人-奧地利人
瑞典族
S
撒丁族(意大利)
薩拉族(西非)
薩馬-萊特族 (菲律賓)
塞布安族 (菲律賓)
塞爾維亞族
塞雷爾族(西非)
塞努福族(西非)
桑族(南非布須曼人)
桑博族(南美)
桑加族(西非)
桑海族(西非)
僧伽羅族(斯里蘭卡人)
撣族(泰族)
紹納族(南非)
斯洛伐克族
斯洛文尼亞族
斯瓦希里族( 東非)
斯威士族(南非)
松巴族(西非)
索加族(東非)
索馬里族
索寧克族(西非)
蘇格蘭族
蘇庫馬族( 東非)
蘇蘇族(西非)
薩卡拉瓦族(東非)
T
他加祿族 (菲律賓)
塔魯族(南亞)
塔吉克斯坦族
塔馬族(中非)
塔芒族(南亞)
韃靼族(塔塔爾族)
泰族(傣族)
泰盧固族(南亞)
泰米爾族(南亞)
特達(dá)族(中非)
特克族(西非)
特索族(東非)
特瓦俾格米族(東非)
滕-卡布雷族(西非)
滕內(nèi)族(西非)
通布卡族(南非)
通加族(南非)
圖阿格雷族(西非)
圖庫洛爾族(西非)
圖瓦盧族(太平洋)
圖西族(東非)
土耳其族
土庫曼族
土著族( 澳洲)
W
瓦隆族 (比利時)
威爾士族
烏克蘭族
維吾爾族
烏茲別克族
沃洛夫族(西非)
沃爾特族(西非)
X
西班牙族
錫金族
希臘族
希利蓋農(nóng)-伊隆哥族 (菲律賓)
希盧克族(蘇丹)
夏姆巴族(西非)
新幾內(nèi)亞巴布亞族
新幾內(nèi)亞美拉尼西亞族
巽他族(東南亞)
Y
亞美尼亞族
亞述族(中東)
雅庫特族(東北亞)
雅隆卡族(西非)
堯族(南非)
伊比比奧族(西非)
伊博族(西非)
伊洛卡諾族 (菲律賓)
伊喬族(西非)
意大利族
印第安族(北美)
印度尼西亞族(東南亞)
印古什族(高加索地區(qū))
印歐族(拉丁美洲白人主要人種)
因紐特族(愛斯基摩人)
猶太族
約魯巴族(西非)
越南族(京族)
Z
藏族
澤爾馬族(西非)
爪哇族(東南亞)
祖魯族(南非)